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L大学为例

2020-09-16 08:06莉,王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政治责任责任感志愿

马 莉,王 旭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教育部也强调要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必须在客观评价、准确把握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较早的有严耕的《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988)、谷佳媚的《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996)、李乡乡的《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998)等,这些文章主要一般性地分析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及对策,但没有实证数据支撑。之后,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中多为一般性的理论评述,有数据支撑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较早的实证研究有陈婷等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基于对广州市705名大学生的调查》(2008)、戚艳萍等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对策研究》(2010)等,这些实证性研究主要从家庭、他人、集体、国家、人类五个维度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调查分析。相比较而言,本文研究数据是依托“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在全国范围经过多年反复验证修改完善的调查问卷基础上得出,问卷内容涉及社会责任感纵向形成过程(认知-认同-践行)和横向结构状况(生命责任、学习责任、政治责任、学校责任、网络责任)两大方面,既关注心理层面,也注重行为层面,既强调内部责任,又关注外部责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广谱性。

一、调查基本信息

为准确把握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由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教育研究中心和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组织全国各类各层次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抽样调查,并多次发布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公告。本文所用调查数据来自L大学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所进行的调查,并使用SPSS20.0软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中30多个题项的2017年和2018年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L大学2017年共有449份有效问卷,2018年共有633份有效问卷。调查涉及的学科专业主要有工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哲学等。参与调查人员:男生207人,占19.13%;女生875人,占80.87%。一年级学生501人,占46.30%;二年级学生 343 人,占 31.70%;三年级学生 192 人,占17.75%;四年级学生46 人,占4.25%。城镇户口者226人,占20.89%;农村户口者856人,占79.11%。来自重点高中者485 人,占44.82%;来自普通高中者597 人,占55.18%。学生干部身份者303 人,占28.00%;普通学生身份者779人,占72.00%。中共党员26人,占2.40%;群众1056人,占97.60%。各类奖学金获得者232人,占21.44%;非各类奖学金获得者850 人,占78.56%。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者138人,占12.76%;偶尔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者650人,占60.07%;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者294 人,占27.17%。对自己学习评价为优者115人,占10.63%;对自己学习评价为良者496人,占45.84%;对自己学习评价为一般者421人,占38.91%;对自己学习评价为差者50人,占4.62%。是院/校级文明宿舍者269人,占 24.86%;非院/校级文明宿舍者 813 人,占75.14%。是混合专业宿舍者165人,占15.25%;非混合专业宿舍者917人,占84.75%。是党员宿舍者62人,占5.73%;非党员宿舍者1020人,占94.27%。上课经常用手机上网者219人,占20.24%;上课偶尔会上网,但频率不高者705人,占65.16%;上课从来不用手机上网者158人,占14.60%。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因为对此类活动感兴趣者775人,占71.63%;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是因为对此类活动感兴趣者168人,占15.53%;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清楚是否是因为对此类活动感兴趣者139人,占12.84%。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决定是否帮助他人者1001 人,占92.52%;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决定是否帮助他人者55人,占5.08%;不清楚者26人,占2.4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态势

对比2017 年和2018 年的相关调查数据可以发现,L大学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变化态势呈“稳中有降”,仍处于较高水平。调查显示,L 大学受测大学生总体社会责任感得分为80.31分(满分为100 分),比2017 年(83.91 分)低3.6 分(见表1),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档次划分为五档:得分≥90 分为高水平、80≤得分<90 为较高水平、70≤得分<80 为一般水平,60≤得分<70为较低水平、得分<60为低水平)。

表1 L大学2017年与2018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比较

1.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三个环节得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调查数据看,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环节的得分分别为78.52 分、81.87 分和80.51分。其中,社会责任认知得分比2017年下降了6.03分;社会责任认同得分比2017年下降了3.74分;社会责任行动得分比2017年下降了1.91分。社会责任认知得分较2017年下降幅度最大。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三个环节中,社会责任认同得分最高(81.87分),其次为社会责任行动得分(80.51分),社会责任认知得分最低(78.52分)。大学生有较强的担当责任的意愿,并更加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教育有待加强(见图1)。与2017年相比,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得分(81.87分)仍高于社会责任认知得分(78.52分)和社会责任行动得分(80.51分),仍保持第一位(2017年为85.61分);大学生责任行动得分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2017年为82.42分);大学生责任认知得分由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2017年为84.55分)。

图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三个环节差异

2.受测大学生“内部责任感”继续提升,“外部责任感”有所弱化。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五个维度的调查数据看,受测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得分(84.94分/86.77分)最高,其次为学习责任感得分(82.68分/85.00分),生命责任感得分(81.30分/84.86分)居于第三位,政治责任感得分(76.62分/81.24分)居于第四位,最低为学校责任感得分(74.49分/80.85分)(见图2)。整体看来,受测大学生的“内部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得分高于“外部责任感”(学校责任感、政治责任感)得分,受测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得分、学习责任感得分、生命责任感得分仍处于较高水平。与2017年相比,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五个维度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但每个维度的得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政治责任感得分与学校责任感得分下降最为明显。

图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五个维度差异

(二)分项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横向五个维度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变化。

1.受测大学生生命责任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知行脱节”。2017年大学生生命责任认知得分最高(87.81分),其次为生命责任行动得分(83.90分),最低为生命责任认同得分(81.85分),生命责任认知得分高出生命责任行动得分3.91分;而2018年大学生生命责任认知得分最高(83.83分),生命责任行动得分次之(79.99分),最低为生命责任认同得分(79.48分),生命责任认知得分高出生命责任行动得分3.84分(见图3)。具体题项分析数据显示:“我知道遇到危险不仅要见义勇为,还要学会见义智为”(83.95分)和“我知道发生地震、火灾等危险时,应遵守秩序,有序逃生”(85.75分)的认知符合度,高于“看到马路上有老年人跌倒了,我会主动去搀扶起老人,并帮助其联系家人或送往医院”(76.97分)和“我参加过义务劳动、献血、救灾、捐赠等社会志愿活动或公益活动”(75.92分)的行动符合度。

图3 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差异

2.受测大学生学习责任感存在一定的“知行脱节”。2017 年受测大学生学习责任认同得分(88.15分)高于学习责任认知得分(84.82分),更高于学习责任行动得分(84.08 分),学习责任认知得分高出学习责任行动得分0.74 分;2018 年受测大学生学习责任认同得分最高(84.72 分),其次是学习责任认知得分(82.10 分),学习责任行动得分最低(81.70 分),学习责任认知得分高出学习责任行动得分0.4 分。虽然大学生学习责任认知得分与学习责任行动得分差距较小,但学习责任认同得分与学习责任行动得分差距较大,表现出一定的“知行脱节”(见图4)。具体题项分析显示:“我清楚我每周的课程安排,每天有几节课”(86.03 分)的认知符合度,高于“我立志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82.53分)和“我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和理想,并着手付诸实践”(79.15分)的行动符合度。

图4 大学生学习责任感差异

3.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由“知行脱节”转为“知行倒挂”。2017年受测大学生政治责任认同得分最高(86.28 分),其次为政治责任认知得分(79.55 分),最低为政治责任行动得分(77.88 分),政治责任认同得分高出政治责任行动得分8.40分,政治责任认知得分高出政治责任行动得分1.67分,表现出较明显的“知行脱节”;2018年大学生政治责任认同得分(81.87分)高于政治责任行动得分(78.07分),更高于政治责任认知得分(70.82 分),政治责任认同得分高出政治责任行动得分3.80分,政治责任行动得分低于政治责任认知得分7.25分,“知行倒挂”现象明显(见图5)。具体题项分析显示:“我在日常言行中注意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83.06 分)的行动符合度,高于“我了解‘中美贸易摩擦’有关情况和我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政策”(65.50分)和“我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3个层面、12个词及其基本内涵”(76.15分)的认知符合度。

图5 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差异

4.受测大学生学校责任感由一定程度的“知行脱节”转为明显的“知行倒挂”。2017 年大学生学校责任认同得分最高(83.25 分),其次为学校责任认知得分(80.47 分),最低为学校责任行动得分(79.20 分),学校责任认知得分高出学校责任行动得分1.27 分;2018 年受测大学生学校责任行动得分最高(77.61 分),学校责任认同得分次之(77.14分),最低为学校责任认知得分(68.70 分),学校责任行动得分高出学校责任认知得分8.91 分,出现了明显的“知行倒挂”现象(见图6)。具体题项分析数据显示:“平时我会关注学校网站或官微的新闻动态,了解最近学校举办的或将要举办的活动”(75.67 分)和“平时我能够积极主动帮助同学、舍友或为班级、老师、学院、学校作贡献”(79.56 分)的行动符合度,高于“我了解我们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思路”(65.15 分)以及“我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或办学宗旨”(72.26分)的认知符合度。

图6 大学生学校责任感差异

5.受测大学生网络责任感表现出由“知行脱节”转向“知行倒挂”。2017 年大学生网络责任认知得分最高(88.46 分),其次为网络责任认同得分(87.60 分),最低为网络责任行动得分(83.83 分),网络责任认知得分高出网络责任行动4.63 分;2018 年大学生网络责任认同得分(85.33 分)高于网络责任行动得分(84.85 分),更高于网络责任认知得分(84.45 分),网络责任行动得分高出网络责任认知0.4 分,由“知行脱节”转为一定程度的“知行倒挂”(见图7)。具体题项分析显示:“我在网络上使用文明语言”(86.26 分)的行动符合度,高于“我了解大学生应该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区传递正能量”(83.19 分)和“对于网络游戏,我知道应适度,不应沉溺其中”(85.72分)的认知符合度。

图7 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差异

(三)问题分析

通过对比2017 年和2018 年的调查数据发现:一方面,尽管L大学受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分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但该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整体依旧处于较高水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总体说来,从三个环节来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由“知行脱节”转为“知行倒挂”。大学生有较强的担当责任意识,并愿意为之付出行动,但是在社会责任认知方面略有欠缺,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下降程度最大,这表明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从五个维度来看,该校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学校责任感得分最低且下降明显,处于一般水平,该校需加大政治责任教育和学校责任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与学校责任感,不能让学生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

对比2019年10月30日在天津发布的《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018)》中所发布的整体调查数据和结论:“基于连续5年、覆盖数百所高校、累计15 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的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连续5 年在80 分以上,总体保持平稳,处于较高水平……从社会责任感的五个维度看,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学习责任感、生命责任感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政治责任感和学校责任感相对落后,显示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明显,‘小我’融入‘大我’尚有差距”[3]。可以发现,L 大学的调查数据及分析结论与其基本吻合,二者呈正相关态势。

1.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行倒挂”问题。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该大学的受测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学校责任感、网络责任感存在“知行倒挂”现象,其中政治责任感和学校责任感的“知行倒挂”较为明显,即大学生“外部责任”认知水平较差。“我了解‘中美贸易摩擦’有关情况和我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政策”的政治责任认知维度得分仅有65.60 分,远低于政治责任行动维度得分。“我了解我们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思路”和“我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或办学宗旨”的学校责任认知维度得分分别为65.15 分和72.26 分,较学校责任行动维度得分也有一定差距。“知行倒挂”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学生的“认知障碍”所造成的,大学生虽然有时会付出行动、承担责任,但是对“为什么承担社会责任、怎么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存在关注不够和认知不清的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做出某种社会责任担当的时候是出于自发的或从众的行为[4]。同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表明,大学生易受不良思想的引导,对责任行动缺乏理性的认知,因此,学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责任认知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责任认知水平,为大学生践行责任担当奠定坚实基础。

2.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脱节”现象较为明显。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受测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学习责任感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其中生命责任感的“知行脱节”现象较为明显。“我知道遇到危险不仅要见义勇为,还要学会见义智为”与“我知道发生地震、火灾等危险时,应遵守秩序,有序逃生”的生命责任认知得分分别为83.95 分和85.75分,远高于“看到马路上有老人跌倒了,我会主动搀扶起老人,并帮助其联系家人或送往医院”(76.97分)和“我参加过义务劳动、献血、救灾、捐赠等社会志愿活动或公益活动”(75.92 分)的生命责任行动得分。同时,在学习责任认知中的“我清楚我每周的课程安排,每天有几节课”(86.03分)的维度得分也高于“我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和理想,并着手付诸实践”(79.15分)的学习责任行动得分。这种“知行脱节”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担当中存在“行动障碍”造成的。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可能会受社会中某些不良现象或是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使他们在做出责任行动时出现某种顾虑和担忧,导致社会责任行动不坚定,抑或是和“与我无关的事情,我概不理会”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关[4]。正如魏进平等所指出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越正确、越深刻,社会责任认同就越强烈、越强大,社会责任行动也就越坚定、越自觉。从外在表现上看,大学生做出的社会责任行动越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越高。”[5]11面对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要多方面统筹规划,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职责,更能通过实际行动担负起应负责任,成长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知行合一”好青年。

3.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小我’没有很好融入‘大我’”问题。以与自我的相关度为区分标准,我们大体可将社会责任感的五个维度分为“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其中“内部责任”包括生命责任和学习责任,“外部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学校责任和网络责任。按照这一区分发现,除网络责任感外,该校受测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学习责任感均高于政治责任感与学校责任感。“我了解《孝经》的名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81.80 分)的生命责任认知的得分,远高于“我了解‘中美贸易摩擦’有关情况和我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政策”(65.50 分)的政治责任认知的得分;“我能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83.41 分)的学习责任行动的得分,高于“平时我会关注学校网站或官微的新闻动态,了解最近学校举办的或将要举办的活动”(75.67 分)的学校责任行动的得分。也就是说,数据显示受测大学生在做出责任选择时,更倾向于先照顾好个人利益,对“自我负责”明显,在“小我”融入“大我”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承担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三、实践探索与对策建议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核心要素,其强弱是判定大学生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志”[6],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一)实践探索

L 大学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注意将本地优秀德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形成了志愿服务由继承发扬“雷锋精神”、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助人为乐、再到“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时尚”的崇德向善的良好局面。

1.配备专职团干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L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责任教育,在志愿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校团委为了更好贯彻落实责任教育,专门设置了志愿者工作部和西部计划项目办公室,配备专职团干部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和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和社会实际需求,及时发布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信息,并根据学生志愿者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学校为了推动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探索建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根据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状况,对学生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制度,将志愿服务工作和共青团的各类评先评优挂钩;同时,学校注重榜样引领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示范性;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

2.打造品牌项目,搭建实践平台。多年来,该校共建有56 支志愿服务队、93 个志愿服务基地,先后组织开展了106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呼吁全体在校大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近五年来,L大学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3项,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1 项,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7项;1人评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5人评获“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1个项目获批全国“蔚蓝力量·关爱海洋”青年微公益项目资助,1 个作品获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H5 征集活动三等奖;《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对该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广泛报道。

3.深化实践育人,活动成果丰硕。学校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推动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项目。多年来,组建团队1600余支,确立校级重点项目619项,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广泛开展调研和社会实践;获批全国重点团队6支,省级重点团队21 支,96 支服务队获评国家级、省级优秀服务队,105 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41名同学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承办了4 届山东省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交流会,扩大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深化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对策建议

L 大学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方面所做的大量实践探索,为该校大学生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调查数据所显现出的一些问题,L大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一定的“知行脱节”问题,提醒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教育,开设好社会责任教育课程,着力提高课堂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主动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真正做到以身示范、德高为师,“转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就是责任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理念的综合运用”[7],真正“用严密的逻辑性说服大学生,让他们认同责任、信奉责任、以责任为天职,从而勇敢承担责任、坚决履行责任”[8],引导大学生做到真知、真懂、真做;另一方面,高校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时效性和针对性,使大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另外,要针对受测大学生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知行脱节”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如针对学校责任行动高于责任认知的现象,可以适当增加校史教育,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知水平,进而增强学生的学校责任感等。

2.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实践平台,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针对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表现出的“知行脱节”“知行倒挂”问题,高校应加强责任教育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管理服务各方面,搭建拓展责任教育实践平台,打造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系列责任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为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还应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新模式,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团委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行动中去,结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相关理论讲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脱节”“知行倒挂”等现象。目前相当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点都放在课堂教学上,然而对于如何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如何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重要任务。因而,高校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为大学生提供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更多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去探索与发现,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理论,实现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

3.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责任认知、认同、行动均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网络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90 后”“00后”基本上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媒介。鉴于此,高校应该对网络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要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管,通过网络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网络中汲取营养,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具体说来,高校可以将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案例以及榜样模范,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给他们,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责任教育问题,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增强承担责任的能力,发挥好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

4.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从小到大的累积过程,一个人的责任感也不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或某个特定阶段突然养成,因而,社会责任教育不是哪一个阶段或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必须构建一个严密的体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正如程东峰所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教育,从呱呱坠地到考进大学前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大学生责任教育要困难得多。”[8]因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既为青年一代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对于实现新时代历史任务具有重要影响。国家、社会特别是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贯彻落实社会责任教育,“合力推动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担当社会责任、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青年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和民族才有前途、有希望、有未来。

猜你喜欢
政治责任责任感志愿
扛稳人大农业农村工作政治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我志愿……
扛起政治责任 守牢安全底线
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