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在全民战“疫”的队伍中,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成为抗“疫”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1]在受到总书记充分肯定和鼓励的这批青年群体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可圈可点。据人民网报道:北京有6000 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报名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湖北省内多个高校超过600 名大学生志愿者自发组成公益助学团队,为战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子女提供免费辅导;上海交通大学300余名学生尝试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认知新冠肺炎疫情;南京中医药大学12位寒假留校学生运用专业所长,在一周时间内赶制了2000枚中药香囊运抵湖北省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等等[2]。他们活跃在疫情防控线上的身影展现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昂扬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一抹鲜亮的“志愿红”,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万众一心、团结友爱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在抗“疫”斗争中传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彰显的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蓬勃力量,以及体现的尊重生命、忘我奉献、关爱他人等志愿者精神,凸显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一些新内容,需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从学术界现有研究来看,近年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志愿者文化作了诸多研究。首先,就视域框架而言,李广贤从精神成人视域出发,探讨地方高校志愿者文化在精神成人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和培育途径[3];陈巍基于高校志愿者文化的和谐功能,在和谐文化视野下提出通过弘扬奉献精神、打造品牌文化、固化高校志愿者文化等方式建设高校志愿者文化平台[4]。其次,在价值功能方面,袁桂娟深刻揭示出志愿者文化具有指引价值、整合文化、创新方法等三大价值功能[5];庄光杰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有满足个人心理需要,传播及辐射、教化、凝聚、价值导向等价值功能[6]。最后,在弘扬路径方面,田庚、杨依凡、刘旭霞从社区发展角度提出进行政府推动、志愿主体协调、社区引导等对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7];张祖冲提出需要从伦理道德、社会功能、文化自觉三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志愿者文化[8]。虽然成果丰硕,但当前学术界对志愿者文化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相对较少。高校青年学生是志愿服务行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是校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以“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为关键词对文献进行检索,发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文化相关研究较少。其次,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种特性决定着以文化作为依托的志愿者文化会随着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因而,对志愿者文化的内容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能够更多地反映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时代内容。最后,实践路径仍需深入归纳。当前,部分专家学者对志愿者提出的对策较多,但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对策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本文通过总结志愿者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认真梳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概念和功能,深入挖掘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呈现的理论特质,系统分析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体现出的现实意义,进而从国家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系统性地提出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是随着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大力发展志愿者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因而,界定志愿者文化的定义,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有助于为探究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提供理论支撑。
“志愿者”是21 世纪以来出现的、以青年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群体,其显著特点是志愿性、民间性和公益性。志愿者组织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凝聚在一起。志愿者文化“是在志愿服务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思维、行为方式、制度环境、运行机制、形象认同等精神价值和文化现象的统称,是一种融合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物态文化诸多要素,并主动根植于学生志愿者群体中的先进文化”[9]。
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以“尊重、关爱、互助、奉献”为核心内涵,“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意义,彰显了强烈的社会正向道德价值。”[10]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相爱”理念,韩愈的“博爱之谓仁”,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当前志愿者文化具有一致性。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提倡发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良好风尚,以及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契合了志愿者文化核心精神中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乐于奉献、不断向善的理念。最后,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其具体内涵。在抗“疫”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每天面临大量接触人群后的感染风险,而且承担着远超平时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但他们依旧秉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价值理念,在国家需要之际选择迎难而上,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实际行动践行了“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精神。在当今时代继承和表达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的同时,创新性地发展了志愿者文化内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续写了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新篇章。
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其培育与建设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志愿服务工作,在肯定大学生志愿者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重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榜样示范和价值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说:“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11]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志愿者立足于时代,继续弘扬志愿者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志愿者文化新篇章。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2]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罕见的全球性危机,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考察调研。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考察,听完社区大学生志愿者代表谢小玉的工作汇报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13]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嘱托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仅再次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所作的贡献,也赋予了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各地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在疫情防控期间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志愿者文化进行升华,其理论特质集中体现在统一性、共情性与创新性上。
理想根据对象类型划分,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科学的社会理想,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14]22也就是说,只有把倡导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与个人价值和愿望的实现结合起来,个人理想才更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生命力。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危害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幸福指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成为当前阶段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在以“尊重、关爱、互助、奉献”为理念的志愿者文化引领下,自觉把抗击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服务社会、国家的当前社会理想,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理想目标统一起来,行动一致。在疫情防控中,不顾个人安危、敢于逆行、担当重任,用智慧和力量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积极参与“战疫”一线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他们在无私奉献自我的同时收获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年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正如在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参加志愿工作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二学生谢小玉说:“抗疫一线也是大学,志愿服务就是课堂。社区工作的经历和体验,是我课堂上学不到的。现在,我的承受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都增强了。”[13]
“文化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就会得到什么生活方式。”[15]随着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志愿者精神的广泛传播,志愿者文化成为现代公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弘扬志愿者文化,有助于在奉献和服务社会方面与越来越多的人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场人民战争,要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16]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联防联控、文明引导、普及防疫知识和捐款捐物等志愿服务项目,与全国人民一道,汇聚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在与磨难不断斗争中,升华了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营造了共情性氛围。在“我参与、我奉献”的舆论氛围中,大学生运用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技巧劝导长辈们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不外出等,起到了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作为志愿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向外传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已超出大学生主体。如疫情发生以来,众多大学生志愿者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服务人群、服务社会,这种志愿服务行为在作出更多贡献、引导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的同时,也鼓舞了社会各界人士,在更大范围内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奉献服务意识,带动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加入。他们感受和理解到大学生志愿者身上迸发的爱国情怀,逐步萌生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在主人翁意识的推动下自觉将自己纳入志愿服务的环境中,多方面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并从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强化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对高校学生的一次考验。以往大学生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如去偏远山区支教、捐款捐物、帮扶弱势群体或义务参加某种活动等,其工作的危险性和承担的心理负担远远比不上此次疫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超越现实利益,本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志向和精神,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成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他们有的直接奋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如在武汉疫情防控中,湖北大学成立“康复驿站”成为治愈出院康复者解除隔离的集中观察点,“湖北大学学生李梦莹和杨军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其他成员用青春热血捍卫武汉人民生命安全”[17];有的积极报名参加当地的社区防控;有的以各种形式缓解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如“江苏28所高校招募3736名学生志愿者,为1276名医务人员的1280名子女提供一对一的云支教志愿服务”[18],武汉大学865名大学生为100多家医院的556个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庭提供“多对一”线上教学。疫情不止,奉献不停,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彰显了当代青年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大爱精神,也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具体内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9]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0]大学生作为国家新生的骨干力量和后备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其自身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度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既是一场波及全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危机,也是一场在国家、民族面临困难时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大考。
面对凶险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多次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以及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其应对措施的及时性、快速性、以人民为中心性等,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而坚定了大学生志愿者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信心。这与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内涵中的善待他人、尊重生命有内在契合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国家认同感和个人幸福感。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需要公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建设,在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搏击中,社会各行各业人士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如快递小哥汪勇独自一人接送金银潭医院医务人员上下班;武汉秦姓农民师傅骑40 公里给医疗队送菜;云南大货车司机夫妇连续12 天3 次给武汉无偿赠送蔬菜;湖南山区群众捐3 千斤腊肉驰援武汉;美国洛杉矶几位刚毕业的年轻侨胞买85000支手套、1000个N95 口罩捐赠武汉,仅留下“中华儿女”四个字。从国内到国外,类似事迹数不胜数,背后支撑他们勇敢前行、传递人间温情的是家国一体的情怀,是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耳濡目染这种自愿无私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事迹,更增强了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归属感和道德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民族、人民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志愿者行动是一种长期而有计划的亲社会行为,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21]在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集体行动中,各地涌现出一批有责任、敢担当、讲奉献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既是战斗员、联络员,又是宣传员、监督员,为社会志愿行动提供重要力量。其中作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展现的正向社会道德价值和志愿者奉献精神,是构建友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22]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区防控的重要力量,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下,突破“小我”的个体性局限,全面参与社区的协查排查、防控知识宣传、信息收集、人员隔离、设施消毒等工作,并积极主动为被隔离群众送生活用品、食物,为被隔离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关爱留守老人等。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力量奉献给他人或社会,彰显出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品德,以大公无私的志愿者精神鼓舞了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疫情抗击活动,形成全民共同抗击疫情、众志成城的局面,展现全社会互帮互助、平等友爱的团结精神,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自疫情发生以来,不法分子利用散播谣言、谎报疫情等方式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和稳定发展,给民众造成了心理恐慌。鉴于此,大学生志愿者在网上开通心理咨询服务和全面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为人们统一思想认识、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坚定“四个自信”提供政治导向,从而唤起各方对问题的关注,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和谐发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还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如果持续破坏生态平衡,人类将会遭受大自然越来越多的报复。在疫情还未彻底控制之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画报、诗文、面对面交谈等方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和价值观,起到巨大的榜样示范和价值导向作用。一方面,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能力,对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在重大疫情面前,大学生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理想信念能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大学生纷纷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坚守在“疫”线,以直接或间接的多种方式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去。
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从农村到城市、从街巷到社区、从车站到机场、从家庭到医院,几乎都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小我”的形式默默地贡献一份“大爱”。一方面,他们用实际行动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堡垒,诠释当代大学生风采,进一步践行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他们用志愿者精神鼓舞自己参与志愿服务,促使自己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自己成长成才。正如武汉市第三医院做志愿工作的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所说:“疫情对我来说,是给自己最好的成长礼,也是一次人生的考验。”[23]与此同时,用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内聚力和感染力抵制了疫情期间不实言论和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激励、同化作用,从而帮助更多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疏导紧张恐慌的心理,消除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经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年的考验,更好地用行动、善良、担当、奉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样子。
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一,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用奉献和坚守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青春力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因而,如何让疫情期间体现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在讲好抗“疫”故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对志愿者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渗透和深化,是当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建立实践对接的重要课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4]70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高素质、高知识的成员,其在国家面临困难之际表现出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诠释的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过程中,各地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专业所长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00 多名志愿者为逆行者子女开展线上公益家教;延安大学500余名志愿者温暖伴护逆行者子女等。大学生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华儿女爱国奉献、不屈不饶的伟大精神,彰显了对社会民情和国家的关注。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有一批“不同肤色”的外国大学生志愿者为中国的疫情防控贡献特别力量,用行动诠释“疫情无国界,奉献无彼此”。如部分在华非洲留学生主动“请战”,前往救治一线或火车站等地担任志愿者,“24岁西南大学尼日利亚籍留学生志愿者方雯对电梯按钮进行卫生消毒,重庆一些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志愿加入到疫情防控宣传、发放口罩、卫生消毒等工作中,为校园抗击疫情贡献力量。”[25]但是也有一些西化分子打着“人权”的幌子,对中国抗“疫”方案提出质疑。更有个别国家企图将中国抗击疫情污名化,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而,我们不仅需要讲好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半个月建成雷神山医院,十多家方舱医院快速建成,体现中国速度,彰显中国合力的故事,也需要讲好青年群体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讲好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的抗“疫”故事,让世界其他国家看到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发扬的志愿精神,接受和承认中国本土志愿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与此同时,也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外国大学生志愿者支援中国,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事迹,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唯有团结与互助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和构建更和谐美好的世界,以此营造和谐的国际氛围,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感,更好地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首先,应着力发挥同辈群体的塑造优良道德品质的良性互动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者抗击疫情的斗争是彰显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优势的伟大实践,高校作为智力、德育资源汇聚地,更应给予大力宣传与肯定。应借助网络平台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地宣传同校校友、全国各地90后和00 后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其他行业青年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的先进事迹,营造“讲奉献、敢担当、勇拼搏”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为不同专业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把大学生志愿者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把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提供共情环境。
其次,高校应把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大力宣传和弘扬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创造性本质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统领。”[26]一方面,从课堂做起。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召和引导、渗透作用,将此次大学生志愿者抗击疫情活动与育人相结合,把鲜活感人的事迹作为学习教材,利用启发、感染等形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世界,深刻理解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加深对志愿者活动和生命的思考、成长的理解,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弘扬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意识,共同学好战“疫”这场特殊的人生大课。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参与疫情防控大学生志愿者正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学生通过同辈群体中先进人物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学会在现实危机中反思、铭记,更好地实现群体内优良道德品质的良性互动,促使他们将奉献和服务内化为一种自身品格。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理想信念教育等相关系列的大型网上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提高参与社会公益和校园志愿者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渗透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让志愿者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把主动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自己的青春力量无私奉献给社会、他人等理念,转变为大学生的自发行为和自觉行动。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7]51大学生作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重要力量,是否具备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和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志愿者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大学生志愿者自觉把抗“疫”当成课程,在防疫工作中采用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形式坚定理想信念,为其他大学生提升自身对志愿者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鲜活榜样。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只有得到主体的认同,才能不断推崇内在的理念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也就是说,大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抗“疫”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提升对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自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奉献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尤其是在国家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与社会同进步,为人民奉献,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努力学好本学科内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大学生在未正式开学期间应学习不松懈,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学校开展的“网课”,学好专业知识,以期在将来的志愿服务中发挥专业所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月21日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中所说:“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以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28]
最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面对疫情,难免会产生恐慌不安、不知所措等心理波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心理,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或寻求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实现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调适,保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疫情,以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态度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向更多人传递战“疫”精神及志愿者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