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楠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一带一路为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音乐的桥梁,随着各国的交流深入,各国文化的碰撞。对声乐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高校声乐教育的困境,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特色型和实用性,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声乐教师普遍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模式的高校声乐教育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育策略,对于提高高校声乐教育的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从声乐专业进入高校以来,在传统声乐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通常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多侧重于声音技术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难欠缺实践经验、缺乏演出经历。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院校的声乐教育中已经引入了“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模式,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也再加强学生其他各方面的专业支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但由于环境及各方民的因素影响,难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法的优势与特点,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对高校声乐教育的有效融入带来了困境。
通常我们在声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一对一的进行指导教学,通常是教师教的部分比较多。教师讲解,教学生处理作品。进而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一直是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由于声乐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大量上台演出的机会,目前学生声乐演出参与机会的较少。使学生慢慢的丧失了学习兴趣,还有教师选曲应根据文化交流市场及舞台表演的需求,及学生的能力来定,曲子过难,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对于声乐教育缺乏足够的兴趣。
声乐的审美能力对于声乐的学习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声音。因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模式中,强调一专多能,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很多高校声乐学生声乐审美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进行声乐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拥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认知。
高校声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模式的优势,从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其进行合理引用,有助于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下,教师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声乐创造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的活动时,要正确掌握感知声乐魅力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声乐创作的机会,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鼓励,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创作声乐的乐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开展声乐的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们进行合理分组,再安排各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声部,最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曲目的演唱,从而利用学生的竞争精神与团队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在竞赛结束后,教师除了要对获胜者不吝表扬,还要对失败者进行鼓励,并指出小组合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学生能够及时的弥补自身的短板,有助于提高声乐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只有在对声乐作品具有正确的理解后,才能以演唱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从而突显自身对声乐节奏的把握。因此,提升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声乐水平的基础条件,无论是著名的歌唱家家还是普通的声乐初学者,都需要自己能够正确理解声乐作品,进而掌握其节奏规律与演奏技能,才能对声乐进行完整的表达,并激发听众的共鸣。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活动时,应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将相关元素与声乐学习进行合理融合,进而加强学生对声乐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声乐理解能力。如在对声乐曲目进行讲解时,可以将其创作背景或关于该曲目的故事一同讲授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曲目时,能够将这些背景或故事中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对声乐的理解中,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演奏质量,加强对声乐曲目中的情感表达。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很多高校院校的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更重视声音的塑造及训练,往往习惯于以较为专业的声乐术语来对声乐进行解读,这些术语过于抽象化,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直观的理解其中的含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模式的理论下,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声乐的表达,并采用更加丰富且多元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及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声乐来陶冶情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声乐演唱的热情。例如,除了声乐课一对一的常规的常规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内容更丰富的声乐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重唱,小组唱,男女对唱等表演形式来丰富课堂,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对舞台的把握。除此之外,音乐专业的声乐类教学目前有基础乐科、声乐小课、钢琴基础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学科的形式独立存在,但它们之间却有很多知识都存在着重联系。所以,在进行声乐知识的授课时,需要多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明确各自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声乐基础,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课程学习中体验到声乐的魅力。也要强调其他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的前提下,打破课程教学之间学科体系的束缚,将各类技能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中,通过增加、删减、整合等方式综合声乐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同类事物主动建构成知识框架,从而可以灵活运用,这样也能够缓解对课时量的迫切需求,并且有效解决课程分科化的现象。
例如:可以融入重唱,对唱,多声部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加入排练。教师之间应时常交流教学经验,报告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教学计划,各门学科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所谓的正科目或副科目,就像多声部合唱离不开基础乐科,而基础乐科又离不开钢琴基础。各门学科环环相扣。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声乐教学模式的高校声乐教育,有助于突破高校声乐教育的困境,提高声乐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策略:教师应加强对声乐舞台实践教学的重视、教师应提升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教学形式多样化等。文中所提的几点策略,对于推动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性与实用性,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