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迟发性肾转移1例报告

2020-09-16 14:14江卫星石泓哲毕新刚寿建忠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0年2期

江卫星 石泓哲 毕新刚 寿建忠

患者,女,50岁,因体检行B超发现右肾中下极肿物,肿瘤大小约1.5 cm×1.6 cm,无腰痛,无肉眼血尿。既往16岁时因甲状腺右叶肿瘤行右侧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每年复查未见复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其他肿瘤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64次/分,血压133/65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14次/分,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入院血化验指标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腹部双肾MRI提示:右肾中下部见类圆形结节,大小约1.5 cm×1.5 cm,边界尚清,T1WI近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稍高信号,多期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程度减低,考虑恶性可能性大(图1),双侧肾动态显示双肾功能均正常。入院诊断考虑右肾癌,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完整切除右肾肿瘤及周围部分肾组织,切缘送冰冻未见肿瘤,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出血少。术后病理:大体下楔形切除肾组织,大小约3.5 cm×2.5 cm×2.5 cm,多切面切开后见一肿物,大小约1.8 cm×1.5 cm×1.7 cm,灰白实性稍硬,界限欠清晰,累及肾被膜,未累及肾周脂肪。镜下见肾组织中乳头状腺癌浸润,可见毛玻璃样核及甲状腺样角质。免疫组化:CK19(2+),CK7(2+),Vimentin(3+),TTF-1(3+),TG(1+),PAX8(3+),P504S(-),PAX2(-),CD10(-),RCC(-),Ki-67(+,5%)。结合免疫组化及临床病史,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肾转移。术后病人复查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彩超未见异常。

A:T1WI显示右肾中下部稍低信号肿物(箭头);B:T2WI显示右肾中下部稍高信号肿物(箭头);C:DWI显示右肾中下部高信号肿物(箭头);D:增强扫描显示右肾中下部肿物呈不均匀强化(箭头)图1 腹部MRI

讨论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通常预后较好,仅有10%左右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肺转移[2-3]。甲状腺癌肾转移十分罕见。根据文献报道,分化型甲状腺癌肾转移发病率大概在0.45%[4]。

甲状腺癌肾转移临床上少见,与肾癌鉴别较为困难,通常情况下无临床症状。管永俊等[5]报道了1例双肾转移的甲状腺癌病例,张鑫等[6]报道了1例无甲状腺原发灶的左肾转移病例,两者均是同期发现。我们此次报道了1例甲状腺癌病史超过34年,并无临床主观症状,却发现右肾转移。起初结合核磁共振结果,术前临床诊断首先考虑的是肾细胞癌,而最终病理结果符合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由此可见,一方面,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发生肾转移时间可能较晚,有文献报道超过10年后才出现肾转移[7]。另一方面提醒临床泌尿医师,如肾脏肿瘤患者既往合并甲状腺癌病史,不论时间长短,均需警惕转移可能,临床很容易误诊。另外,肾细胞癌的组织学亚型中也有乳头状细胞癌的病理类型,在鉴别原发和继发的肿瘤时,除了通过既往病史之外,还需要病理学专家结合镜下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进行判断。

本病例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孤立的转移瘤,并采用了腹腔镜肾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对于较小的孤立转移瘤,且病人一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肾部分切除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手术方式,但最终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的研究去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