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
摘 要:两极分化现象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屡见不鲜,因学生个性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要求。而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愈发凸显,如何保证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已然成为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借助分層教学来转变当前数学教育现状,以期促进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小组划分;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应用
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难以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兼顾,通常情况下,依据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分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正因此,为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这一现状,教师开始重视对教学观念及其模式的转变,而恰逢分层教学模式的盛行,为实现数学教学课堂的转变提供支撑,通过对学生基础进行深入分析,依据学生差异化学习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保不同层次学生达成不同层次目标,进而促进学生朝着个性化、全面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一、各层次小组划分
为保证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发挥最大效用,需在教学实施前依据学生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组别的划分。具体分组时,教师需重视对以下几点的把控:(1)基础性把握。不同小组的划分必须以学生数学基础、学习态度、个性特点等方面的掌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A组、B组、C组的划分,其中C组纳入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低的学生;B组纳入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态度一般的学生;而A组则分配学习能力强且基础扎实的学生,保证各层次小组划分的合理性。(2)关注接受性。授课期间教师需依据学生认知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划分,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契合自身学习需求的策略与目标,并做到对学生课堂状态的实时跟踪。(3)动态调整。学生层次划分后并非固定不变,需要依据学生知识掌握及其能力变化进行不同层次的调整,如,按照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成绩来调整学生分组,起到激励低层次学生、鞭挞高层次学生的作用,为初中教学营造良性竞争氛围[1]。
二、层次性目标划分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所以教师需在授课前依据不同层次学生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保各层次目标与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相契合,能够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持续进步。具体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分层备课来保证分层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做到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区分。如,在开展《二次函数》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整体教学情况确定共同目标,即根据实际问题进行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转变,并正确获取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其次,再依据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层次目标的划分,如,C组学生目标为二次函数概念的掌握;B组为二次函数关系式、概念的掌握;A组为二次函数的灵活应用。同时,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视学生掌握情况让不同小组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
三、层次性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受到学生积极性调动的直接影响。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数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出分层教学的最大效用。而课堂提问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在课堂期间的知识掌握情况,亦可以起到课堂氛围活跃的作用。所以教学期间教师可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问不同的问题,如,针对基础性问题可以让C、B小组进行探究并回答,而针对A组,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一题多解,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答案的发掘[2]。同时,教师需为C组学生予以针对性辅导,保证问题提出的合理性与针对性,以此强化学生对基础问题的掌握。例如题目为:扇形OAB的圆心角为60°,动点P存在与扇形弧AB上,且过点P进行学OB、OA的分别做垂线,垂足分别为E、F。现已知条件为OA=OB=1,X等于PE,Y等于PF。此问题教师可为不同分组学生提出针对性问题,如为C组学生布置任务:“X+Y的取值范围是多少?”;为B组学生设置问题:“弧AB1/3位置为P点,X+Y的值是多少?”;A组学生可设置为问题:“PA在X=3y时的长度是多少?”
四、层次性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作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学生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也是教师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秉持标准一致、学生个体发展的原则下,为不同层次小组布置多元化数学练习题,保证其练习题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避免出现因练习题过难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的现象。
结束语:
不同于常规教育手段的应用,分层教学的实施可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中无法全面兼顾学生的弊端,保证各层次学生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确保数学教学的开展与学生个性学习需求相契合。
参考文献:
[1]于国雄.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考试周刊,2018,000(028):100.
[2]法鹏.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0(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