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人画家

2020-09-15 16:17苏佳蕊
艺术评鉴 2020年15期
关键词:李苦禅大写意笔墨

苏佳蕊

摘要:一代写意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学其法而不拘泥于形,潛心专研,成自家风貌,他将诗、书、画、戏融为一体,其作品气势磅礴、独树一帜,堪称为一代写意画大师。李苦禅的艺术思想在今天有着重要地位,他作品中充满着新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气概,以及传统哲学思想,其书画艺术中蕴含的文人精神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李苦禅   大写意   笔墨   艺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031-03

李苦禅是20世纪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画家,自幼受家乡文化熏陶,喜爱绘画,尽管始终对西方绘画有兴趣,但与徐悲鸿最终走上中西融合之路不同的是,他一直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方向。李苦禅一生虽然极苦,但他的画却是禅意十足。人的一生中,必然有着无数的苦处,痛苦是激发人思考的缘起,禅就是不断地深入思考。综其一生,李苦禅先生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始终以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表现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称之为中国一代写意画大师当之无愧。

一、李苦禅艺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生平概述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苦禅”的由来,是因为年少时在北平国立艺专上课,家境贫苦,依靠晚上拉洋车赚钱,所以同学林一卢便给他取艺名为苦禅。苦,即家境贫寒、生活穷苦,苦也是佛门“四谛——苦、集、灭、道”第一字;禅,即中国写意文人画,也称禅宗画。

1899年,李苦禅出生在山东省高唐县一个贫困农家。中学时期与当地有名的国画家学习绘画,后考入北京大学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并参加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徐悲鸿以创新国画的理想激励他,从此,开始踏上了漫长的绘画艺术征途。1923年,李苦禅拜师齐白石,成为白石老人的第一位入室弟子。1930年后,执教于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1950年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教书,直至1983年6月10日因心脏病去世。

(二)社会时代背景

任何一位艺术家艺术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时代精神的变迁。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变革,中国的艺术也在此背景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中,艺术界中力图学习西方绘画,改良中国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例如徐悲鸿。蔡元培也倡导用西画改良中国画,李苦禅早年就在蔡元培创办的北大画法研究会学习西画,拜师齐白石后更深受启发,远离八股习俗,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中寻找根基,面向生活,中西结合,力求传承和创新中国写意画。

李苦禅一生经历了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多灾多难的民族大动荡时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艺术真理的探索,更强化了他的艺术节操。新中国建立后,他把民族振兴与自己的艺术事业联系在一起,以其鲜活的面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新中国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美育精神。

(三)地域文化环境

了解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成就时,往往不可忽视其生活的环境与地域文化因素。荀子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一个人性情的形成与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山东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充分显示了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山东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滋养了万千儒家学子,从古至今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修身齐家、道德理性,这些思想在李苦禅的身上都深有体现,他的绘画作品中也常有歌颂祖国山河之美,渴望祖国繁荣昌盛之情。李苦禅在这片得天地之灵气的齐鲁大地上成长,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为日后人格和画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苦禅在山东生活了近二十年,因而他身上所带有的儒家文化的仁爱诚信、爱国主义、兼容并蓄的开放思想就不难解释,在这片承天独厚的鲁文化下所滋养出来的人格特征,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李苦禅的艺术思想

(一)“先有人格,方有画格”

北宋郭若虚所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在中国几千年的绘画历史长河中,“人格”与“绘画”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是关键因素,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人格的直接反应。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一直将人格与士气标榜其画作,卜寿珊指出,像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一些文人画家都致力于绘画的正确方法,他们的著作反映出儒家倾向,把一个人的品格置于作品之上,而贬低绘画的技巧。陈师曾认为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他也将人品作为文人画的四要素之首。

对于人格与画格的关系,李苦禅也提出:“人,必先有人格,然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的艺术思想。从他的作品中就不难看出来,画幅之大,用笔豪迈,用墨挥洒自如,不拘谨于细节,其艺术作品饱含民族气节和阳刚之美。伟大的艺术多源自于高尚的人格。绘画品评体系由“妙、逸、神、能”等标准组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无论从风格还是技法来讲,都是以人格为基础的。正如我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格促成绘画风格的形成,也是与他人不同的标志。

李苦禅高贵的品质也反映出画艺精湛,他喜爱画梅、兰、竹、菊等高雅、象征君子题材的作品,将文人题材寄托在作品中,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一种极致的新境界,这也是他清雅淡泊、坚贞不屈、艺行合一的真实写照,既不失生活情趣又增加艺术价值。人格与画格是有机地统一整体,自古,画格就是绘画品评标准的一部分,李苦禅对于人格与画格并列关系的独见阐释,不仅体现了形而下的笔墨技巧,更体现了形而上的哲学思想。

(二)“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度”

写意画在表现手段上,是一门“写”的艺术,与独有的书法关系密切。自古中国文人画就讲求书画同源,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最早提出书画同源一说,苏东坡说过“书画本一律”,赵孟頫也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书法的运笔是中国画造型语言的基础,书法和绘画是相辅相成的,线条就是中国画的生命力。

李苦禅也始终坚持“书画同源”理论,并以自己的创新与探索,为这一古老理论注入了全新的时代诠释。他提出,“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度”的艺术思想。“书至画为高度”,指书法不仅是书写文字,更是造型的形式美感;“画至书为极度”,指绘画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更是对物象的锤炼取舍。书法是写意画的基本功,李苦禅他更是坚持每日临帖,潜心专研,然后把顿悟出的用笔运用到画中,所以他多次讲“我的字是画字,我的画是写出来的”。正是有着深厚的书法基础,在李苦禅的作品中才不难看出多是书法的中锋用笔,线条凝重遒劲,行笔快慢呼应,穿透有力,对比明显,笔法与腕力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适可而止,节奏感十足。

李苦禅的笔墨上追青藤、八大,又取齐白石、吴昌硕等,广学其理,广承其道。然而,与八大把亡国之痛转化为纵情的宣泄不同的是,李苦禅非常重视“外师造化”,他所表现的对象来自自然、来自生活,他广游名山大川,亲身实践,扎根生活,收集素材,才能取万物生态,抒胸中逸气,创作出一幅幅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于笔墨,李苦禅更着重重墨的运用,墨重才显其厚,厚才显其古拙,重墨在他的画中彰显的淋漓尽致,从侧面烘托出画面的章法、形式美感和造型的提炼概括。细观李苦禅的作品,在写意之中又有写实,寥寥数笔,神韵具存!

李苦禅的多数作品都是笔墨浓重,运笔圆润有力,在曲折婉转中力量内涵而不外露,线条柔润硬朗,笔法自然果断,山石、树木的纹理用皴、擦、点、染法,大笔触侧锋用笔,既处处见笔,又不杂乱无章,松弛有度,画中物象鲜明,雄浑生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让人过目难忘。

(三)“戏画一理”

李苦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戏迷,他认为京剧是写意的戏,写意之理就在其中,不知京剧就很难懂写意画,他把京剧最为“传统美学与文化艺术之综合”引进到他的绘画教学之中。与写意画相同,京剧也是时间与空间高度结合的写意艺术,也追求气韵的表现,优秀的艺术作品都需要精、气、神,特别是大写意的笔墨,也需要“笔断气不断”“笔不周而意周”的韵味。李苦禅把京剧的韵味融入到写意画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戏瘾也造就了更高的画隐。因此,他提出“戏画一理”的艺术思想。

李苦禅也常在舞台上唱戏,他的唱腔委婉跌宕、质朴酣畅,招法娴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引得人们听后都拍手叫好。戏剧舞台动作中的一些形象都是取自动物的形象,而后又经过加工提炼,这与画中“搜尽奇峰打草稿”道理相通,舞台上的空间摆布与画面的构图相通,演员的位置分布就如同画中的形象安排,戏剧与绘画在表现手法上和美学规则上多有共通之处,李苦禅把从戏中悟出来的道理运用到绘画上,用简洁的笔墨交代复杂的意境,正是画中有戏,戏中有画,戏画同源。

李苦禅不仅在画中坚持创新,在唱戏上也坚持创新,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在20世纪的画坛中,能从写意通晓京剧的,唯独李苦禅一人。他把从早期劳动人民的淳朴情感和古拙的神韵中领悟的要领,付诸在京剧与绘画上,造就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符号和艺术实践方式。

三、李苦禅的艺术影响

(一)继承创新

李苦禅融会贯通中西技法,并渗透古法,在此基础上开辟创新,打破了传统腐朽的“八股画法”,将山水画的“深远”法融入到写意画中。他的画作气势雄放、形象鲜明、颇具特色,树立了大写意的典范。虽然写意画中的形象具有写实特色,但不是对自然物象的客观描摹,而是经过主观加工后的凝练再现。李苦禅学古但不复制,继承但不照抄,始终坚持对绘画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才创造出许多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成就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和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李苦禅始终立足于中华美学的根基,坚持以禅入画,以禅参画,他的画作不是单纯地追求客观物象,而是经过高度提炼后的综合夸张再现,笔下的画如孩童般纯真可爱、天真质朴,开启了我国新一代的写意画新风。

(二)后世影响

一位画家的成长历程与其生活年代、人生经历和文化修养息息相关,李苦禅出生在动乱年代,又历经抗战和文革,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贫穷饥饿、生死离别和社会变革,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而,他作品更强调表现对象的象征意义,如笔下的雄鹰都是昂头,眼阔为方,眼神炯炯,撼人心魂,寥寥数笔,形象逼真传神。李苦禅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成为许多画家学习的范本,笔墨技法易模,但内涵精神难仿。他始终坚持谨慎谦虚的态度,时刻保持着一颗热情的心,广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更是对一生都坚持的书法、绘画和戏剧如痴如醉,他的绘画艺术由学问和人品来支撑,要想学习李苦禅的艺术,首先应学习他的人品。

四、结语

李苦禅曾经说过,“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无论是人文素养还是艺术修养,李苦禅都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妙、逸、神、能”的绘画标准和“真、善、美”、“人画合一”的艺术境界。李苦禅先生可以说是继齐白石、吴昌硕之后,又一位统领时代的写意画大师。在继承与创新上开辟出一条新的独特之路,是我国写意画历史中的里程碑式人物,对“中国画的现代再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贡献。李苦禅留下的数幅优秀作品和艺术思想,为后辈们的绘画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正如歌德所说:“人生短暂,艺术长存”。李苦禅的艺术真真切切地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今昔,先生虽不在,但人品与艺术将永存。

參考文献:

[1]李向明.李苦禅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李燕.苦禅宗师艺缘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李燕.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4]李燕,郝之辉.李苦禅讲写意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5]褚庆立.李苦禅中国画理论析要[J].中国美术报,2018,(12).

[6]张慧韬.李苦禅写意花鸟画笔墨语言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7]马明宸.李苦禅与梨园[J].荣宝斋,2014,(12).

猜你喜欢
李苦禅大写意笔墨
李苦禅的豁达
画出激流的声音
笔墨厨神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风及美学主张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李苦禅赠画救人
一拳打破古来今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