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2020-09-15 06:42:58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201508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5期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上海 201508)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抗栓、他汀类药物及改善脑代谢等常规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治疗7d的NIHSS评分,治疗90d的MRS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PSV、EDV、MV和PI。比较两组TCD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常规治疗7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PSV、EDV、MV低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高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8例患者中67例预后良好,31例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PSV、EDV高于预后不良组,PI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可有效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转归情况及预后情况。

作为世界上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全球中风负担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所有人口。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发病率的近90%[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手段多种多样,但目前尚无有效办法准确预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根据脑血流的流速和方向,判断颅内是否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其操作相对简捷,方便动态随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任何阶段[2]。为此,本次实验选取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其发病不同时段经颅多普勒超声采集参数及NIHSS评分等数据,探讨经颅多普勒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选取对象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的年龄≥18岁,能配合TCD检查者;②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和其他出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肿瘤患者;③无法合作或不愿参加本调查者。所有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其中包括男性57例,女性41例。

1.2 方法

98例AIS患者经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脑MRI证实缺血性脑卒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给予脑卒中常规和对症治疗,个体化治疗,针对生命体征支持、血压、血糖控制、心功能支持、降颅内压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根据治疗7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值(ΔNIHSS),作为分组标准,将所有入选者分为两组: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以上治疗90d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评估,针对具体症状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定,MRS>2者,MRS≤2为预后良好者。

1.3 TCD数据采集及定量分析

由经验丰富者进行操作检测,检查医师和数据分析者为双盲。将两组研究对象均采集治疗前、治疗后7d的TCD数据,探头频率选择2.0MHz,分别探查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经枕窗探查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记录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前、治疗7d后、治疗90d的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MV)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TCD检查参数比较

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患者PSV、EDV、MV均明显低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值显著高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TCD检查参数与90d预后不良关系比较

9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的患者为31例,未发生预后不良者为67例,TCD检查参数PSV、EDV、PI在两组预后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两组TCD参数与不同神经功能预后比较(±s)

表1.两组TCD参数与不同神经功能预后比较(±s)

注: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比较,aP<0.05,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比较bP<0.001

8.785 13.043 9.785 9.823 P 0.001 0.002 0.001 0.000组别 n PSV(cm/s)EDV(cm/s) MV(cm/s) PV值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 63 70.49±19.78 35.64±10.40 52.91±15.41 0.75±0.15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 35 56.78±15.64a 28.79±15.64a 45.78±15.64a 1.19±15.64b t

表2.两组TCD检查参数与90d预后不良关系比较(±s)

表2.两组TCD检查参数与90d预后不良关系比较(±s)

注:与90d预后良好组比较,aP<0.05,与90d预后不良组比较,bP>0.05

17.251 10.259 5.028 12.374 P 0.001 0.001 0.062 0.001组别 n PSV(cm/s) EDV(cm/s) MV(cm/s) PI值MRS≤2 67 65.34±10.79 29.76±9.21 49.43±10.59 0.89±0.21 MRS>2 31 50.40±15.64a 22.03±6.47a 42.37±15.14b 1.01±0.37a t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然而通过有效手段准确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显尤为重要。目前评估血管情况的辅助检查有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但是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比如经济因素、病情危重无法检查、拒绝有创检查等。而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检查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手段,可有效评估脑血管有无狭窄和闭塞[4]。它的操作原理主要是借助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穿透较厚的颅骨及自然孔道,获得颅内及颅外重要血管的多普勒回声信号[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使用准确辅助手段预测疾病发展,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有力证据。

本次研究发现,PI值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恶化时明显升高,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患者PSV、EDV、MV均远低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提示早期应用TCD可以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发展。90d的MRS预后评估中结果提示TCD检查参数PSV、EDV、MV、PI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PSV、EDV、PI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0d预后的预测指标。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的PSV、EDV、MV明显降低,PI值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病情程度有关,其中PSV、EDV、PI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0d预后的预测指标。临床监测TCD检查参数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主要是TCD脑卒中方向研究,期望以后可以在认知障碍、良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等疾病中有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