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摘要: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下,语文教学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介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思想的意义,并提出情景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交流式教学对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思想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深化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情境设定;独立思考
引言:中华文化渊远流长,长期以来,我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有力政策,充分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思想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为传统文化传承事业提供坚实人才基础,促进国家长期健康发展。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思想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对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与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以下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思想的意义进行介绍: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将素质教育放在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上,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正确的道德观念、品质追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正面影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发展路径和优良道德品质,帮助教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第二,传统文化传承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对于我国长期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深度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传承思想的有效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建立高度认同感,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将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推进文化建设进程。
2.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思想的渗透对策
2.1 情境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主要是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定指定情境,将学生快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认同感,以下对情景式教学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思想渗透上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在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登高》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伤时的情感。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收集《登高》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教学资源、音频教学资源等,形成教学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于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进行展示。通过资源展示,学生能够对《登高》创作环境、创作背景以及《登高》的实际画面感进行掌握,实现对诗歌情感的趋同。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通过PPT展示诗词创作背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此时,诗人寄寓夔州(重庆奉节),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进行感知,并受到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影响,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培养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2.2 引导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是指教师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思想渗透目的。以下对引导式教学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思想渗透上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在《登高》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设定已使学生对杜甫和该诗歌建立了情感认同,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教材下方的注释,对首联内容进行理解,明确出现了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六个特写镜头。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诗人将其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赏析到此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奠定诗人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实现情感升华,进一步理解颔尾联的情感。学生可结合前期情景设定中教师对诗歌创作背景进行的介绍,得出“艰难苦恨”的具体情感,体会诗人遭遇国家颠覆和人生暮年的情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家国情怀。
2.3 交流式教学
交流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标准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积极讨论,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思考和意见交流,感知传统文化内涵,以下对其进行举例说明:
在《登高》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任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引导,在小组中进行积极讨论,结合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杜甫的个人经历赏析该句。
结论:总而言之,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事业和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式渗透、引导式渗透和交流式渗透,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内涵,建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切实深化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春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学周刊,2020(12):122-123.
[2]李晓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