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谊
【摘 要】目的:分析在临床儿科中应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后,患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儿科患儿10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分析所有患儿应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应用不同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后,有57例患儿出现严重肾损害不良反应,占比率为54.8%。结论:将氨基苷类抗生素这种药物应用在儿科治疗中,容易导致患儿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造成患儿残疾。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在患儿用药期间应当严格监督,尽量不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氨基苷类抗生素;临床儿科;不良反应
在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中含有1个氨基脂环,2个或3个氨基糖分子,它们是由配糖键连接形成的,含有多个阳离子苷类抗生素[1]。由于这类药物常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故而在临床上严格限制对于该药物的应用。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临床儿科中应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后,患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患儿10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46例,最高年龄为11岁,最低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为(24.3±1.8)个月。
1.2 方法
根据患儿疾病类型,给予其相应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儿当中,有29例患儿疾病类型为细菌性角膜溃疡,应用庆大霉素来治疗;有42例患儿疾病类型为细菌性感染,应用阿米卡星来治疗;有33例患儿疾病类型为肠道感染,使用链霉素来治疗[2]。
2 结果
在应用不同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后,有57例患儿出现严重肾损害不良反应,占比率为54.8%,见表1。
3 讨论
3.1 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对于儿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3.1.1 影响患儿生理发育 由于儿童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以及生长阶段中,生理特点较为特殊。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身体各个器官体系并不完善,当药物在进入到身体之后,对于药物的排泄过程、代谢过程、吸收过程等,与成人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故而他们对于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所出现的反应比较特别,容易引发他们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由于儿童的细胞外液容积比较大,约占其自身体重45%左右,当药物在进入到细胞外液后,会降低其排泄速率,而且患儿的肾功能发育并不完善,进而降低经肾脏进行排泄的抗生物,提高血液中所含药物浓度,使得药物半衰期时间被延长。故而,医护人员应当按照患儿身体情况、年龄等来设定用药时间与用药量,从而确保治疗具备安全性[3]。
3.1.2 引发儿童出现耳毒性不良反应 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会导致儿童出现耳毒性不良反应,这与患儿年龄、遗传等方面存在关联。①年龄。据相关实验显示,当儿童在处于胚胎后期以及幼儿期阶段时,他们对于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敏感性会随着母体胎盘自身通透性而得到提高。而导致药物进入到胎盘中的原因是由于母体肾功能被损害,很难或者是无法排出药物,进而影响到体内胎儿的生长与发育。故而,对于孕妇而言,禁止应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②母体遗传。由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而引发患儿出现耳毒性不良反应,这应当是由于母系遗传,并且还会伴随着出现交叉感染现象。若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人员,无论使用任何一类的氨基苷类抗生素,其發生中毒性耳聋率都高于普通人。故而,在临床上应用此药物进行治疗时,都应当先了解患儿家族史中是否有出现过该问题,若有存在过,应尽量不选择应用此类抗生素。
3.2 在临床儿科中合理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的有效措施
由于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中含有较强的毒性,不宜将其作为治疗轻度感染、重度感染以及尿路感染的药物,而且也不宜作为临床一线的治疗药物。若要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来治疗,则药物使用时间应不超过2周,并且还应当密切监测患儿身体情况,若患儿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则应当立刻停止用药。通常情况下,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应尽量不使用该类药物来治疗。除此之外,由于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对胎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的耳聋疾病。因此,孕妇不可服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讲,应当严格控制该药物的用药时间以及使用剂量,对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患儿实施药物敏感度试验。应注意,由于此类药物会导致患儿出现严重不良发育,因此不可让患儿高浓度、大剂量的服用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应用不同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后,有57例患儿出现严重肾损害不良反应,占比率为54.8%
综上所述,将氨基苷类抗生素这种药物应用在儿科治疗中,容易导致患儿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造成患儿残疾。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在患儿用药期间应当严格监督,尽量不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邓炜,吴正昊,母长明,金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临床应用与研发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11):1256-1260.
管连城,陈雨佳,张孟之,王宗陵,任慧敏,高洁,柴艺汇,李文,秦忠,陈云志. 从维生素D与中医肾藏精、耳聋的关系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机制[J]. 中医药导报,2019,25(17):118-120+132.
许桓,唐春雷,范为正.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19,28(15):1828-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