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语用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

2020-09-14 12:24孙小钠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关联理论

摘  要:语用文体学是一门语用学和文体学交叉的学科,语用文体学通常用于分析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对话。为总结语用文体学近十年的发展,文章回顧了近十年国外语用文体学研究,按照语用学理论分门别类对其间重要书籍和论文进行了梳理。综述发现,近十年间,语用文体学的基础理论范式没有突破性变化,但在此基础上理论纵向发展,尤其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得到了深化和细化;理论应用层面,从之前的经典文学分析扩大到歌词体裁的分析。

关键词:语用文体学;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作者简介:孙小钠(1997-),女,河北省石家庄人,首都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3

语用文体学(Pragmastylistics)是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进行文体分析的文体学分支(封宗信,1997)。文学语用学(Literary Pragmatics)是一个和语用文体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文学语用学是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语篇研究的学科,实际上二者意义相同,均为语用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封宗信,1997)。文学语用学最早出现在《文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1980)书中,之后在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召开的首次国际文学语用学研讨会及1991《文学语用学》的问世,标志着文学语用学已具备独立学科的雏形。语用文体学这一术语出现相对较晚,语用文体学开始只是话语文体学的一部分,后来独立成为一个派别。

近十年间,语用文体学的理论范式没有突破性变化,仍以之前的经典理论为主,但在此基础上,理论向纵深发展,得到了细化和深化,尤其是关联理论和(不)礼貌原则在近十年得到较多关注,本文将对这些新发展进行详细述评。在应用层面,语用文体学之前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经典文学作品,近十年的语用文体学也会涉及普通歌曲的分析。歌曲和文学作品一样,可以较多体现对话性:歌者和听者的对话,作词者和听者的对话等。所以从应用层面来说,既延续了早期体裁的选择,又扩大了应用范围。在文学作品中,语用文体学主要研究文学语言运用和此语言运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等。语用文体学对歌词的研究主要关注歌词的语句类型,及其反映的作者态度,及听者如何透过歌词解读歌词的深层含义。本文按照语用文体学理论的类别对近十年国外的语用文体学研究进行了以下分类,下列顺序按照理论成立的先后时间排列: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于1962年创立并由他的学生Searle发展。这一理论关心的是在说话时所产生的言语行为所具有的某种社会的或人机交往的目的和语用效力。

利用这个理论分析具体作品的研究在过去十年间数量较少,比如Watson(2012)应用此理论对1920-1950间美国的39位女性蓝调歌手的共111首歌曲进行了量化研究,旨在发现早期美国女性蓝调歌手如何在歌词中展示自己对爱的看法以及其展示的方式。

Witek (2015)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出发,分别从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讨论了语言不确定性。最后提出此理论分析语言不确定性的两点优势:提供了一个统一解释,话语的表意内容和它的言外之意都是不确定的;第二,所提出的模型能够检验一个行为的言外和言内层面是如何相互依存的。

(二)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英国哲学家Grice于197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运用语言交际时,交际活动是否可以顺利进行,除了取决于一些必要条件之外,还取决于交谈双方是否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合作原则。其中包括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在过去十年间主要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主要有Kukkonen(2013)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了《过度的爱》和《轻率的贝奇小姐的故事》中的不合作型叙述者,讨论了两部作品中叙述者使用修辞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拓宽了常规的不可靠叙述的研究思路。

另外Loveday(2018)利用合作原则分析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Willy的话语和不礼貌行为,旨在展现这个角色的话语违反了社会规约。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分析对象是英国儿童小说中的恶意的不礼貌行为,这些行为在之前的研究中很少受到关注。

(三)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由Leech在1983年提出,他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包括六类: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准则。这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近十年,礼貌原则有所深化和细化,比如不礼貌元话语的讨论,不同语境下的(不)礼貌的讨论等;应用层面,其研究体裁主要是文学作品。

Culpeper的《不礼貌:语言引起冒犯》(2011)包含两大层面。第一层面主要与不礼貌现象表面构成要素相关。这一层面,作者首先揭示了何为不礼貌,检验了不礼貌现象的各种组成成分,比如面子的含义,社会规范,道德定义,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冒犯的理解等。然后作者涉及不礼貌元话语的讨论,尤其关注不礼貌和粗鲁,以及过分礼貌现象。在第二层面,作者关注不礼貌现象相关事项。比如不礼貌举止的三种行为诱因:形式驱动,惯例驱动和情境驱动;不礼貌和具体情境的联系;以及不礼貌事件的各种功能,其中三种功能比较关键:情感性不礼貌、强迫性不礼貌和娱乐性不礼貌。从这两大层面出发,由表及里,作者对不礼貌现象进行了深化,给读者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不礼貌现象的概述。

Paternoster(2012)运用礼貌原则和话语模式分析两部犯罪小说中的探长的不礼貌和过度礼貌的语用现象,发现探长经常使用虚假礼貌言语的话语特点。作者揭示了小说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探长惯常的粗鲁言语及对礼貌言语的负面评价,成功创造了轻视礼貌言语,并认为不礼貌是正常行为的探长形象。

Culpeper的《Palgrave语言(不)礼貌手册》(2017)涵盖了(不)礼貌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此领域的权威指引。这本书包括四个部分:(不)礼貌原则的基础理论,后续理论发展,(不)礼貌变体和具体情境中的(不)礼貌现象。作者回顾了近20年内(不)礼貌原则的基础知识。然后聚焦于(不)礼貌研究的近期进展,涵盖了韵律、身份认同、情感、手势等多个方面。作者还分析了和(不)礼貌原则相关的的历时和共时变体形式,包括历史(不)礼貌原则,性别、文化、地域与礼貌原则等。最后主要涉及具体情境中的(不)礼貌原则,包括工作场所、医疗保健和虚构文本等语境下的(不)礼貌问题。总体来讲,这本书对于(不)礼貌原则的介绍非常全面详细,从多个角度多个语境介绍了(不)礼貌原则,给读者呈现了此领域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和现状。

(四)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于1986年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属于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在这十年间相对受到学者的更多关注,不仅有理论上的细化和深化,应用关联理论分析作品的研究数量也较多。

关联理论在理论层面的进展主要涉及Wilson & Sperber的《意义和关联》(2012)。这本书涉及三个角度:关联与意义,显性和隐性沟通,跨学科研究。在第一个角度中,作者揭示了交际过程中编码与推理的关系以及推理的真正性质;作者解释了隐喻和讽刺,属于这本书的创新点。然后作者转向显性和隐性沟通。在这一部分,作者表明了话语传达信息的各种方式,详细研究了连接词所承载的时间和因果层面的含义,分析了非陈述性话语的语义和语用层面。第三个角度与跨学科主题相关,从心理学及语言进化等角度对关联理论进行考证,展示了一些可用来检验该理论主要原理的实验。总体来讲,这本书逻辑清楚,集中反应了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全面呈现了关联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Clark的《关联理论》(2013)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且新颖的视角看待关联理论。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联理论的概述,包括关联理论的理论大纲和核心概念,关联理论和语用学其他理论的呼应;第二部分更深入地解释了关联理论的框架及这个框架的不足和应用。作者还更新了关联理论对隐喻和讽刺的分析框架,这也是这本书的创新之处。总体来讲,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基础性知识和必要概念;同时,它也为语用学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此领域的热点话题方面的见解。

Wilson(2019)从关联理论角度对歌曲《情绪气象报告》的隐喻进行分析,旨在证明交际理论在隐喻分析的优势和作用,提供了一个解读隐喻的新思路。选择歌曲是因为其可以体现歌者和听者或听者和作词者之间的对话。

(五)其他理论

除了上述經典理论的应用,还有学者从相邻语角度出发解读作品。比如崔亚霄(2016)运用相邻语对分析了《到灯塔去》的两个选段,将相邻语对的模式和特点映射到人物意识中。崔发现在意识转换中,不同人物的意识像交际中的话语那样前后呼应,旨在证明伍尔夫作品中的视角转换和话语轮换的相似性,提供了意识研究的新角度。

近十年期间,语用文体学的理论范式无突破性变化,不过理论有所深化和细化,尤其是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受到较多关注。应用层面也从经典文学的分析扩大到普通歌曲的分析,拓宽了理论的应用范围。总体来讲,语用文体学仍需我们继续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封宗信. (1997).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M]. 国外文学(03), 24-30.

[2]Watson, G. (2012). Pragmatic acts of love[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1(2), 150-169.

[3]Witek, M. (2015). Linguistic underdeterminacy: A view from speech act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 76, 15-29.

[4]Kukkonen, K. (2013). Flouting figures: Uncooperative 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of Eliza Haywood[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2(3), 205-218.

[5]Loveday, L. J. (2018). The sarcastic implicatures of an ambivalent villain: Dahls Willy Wonka[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7(2), 86-102.

[6]Culpeper, J. (2011).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Paternoster, A. (2012). Inappropriate inspectors: Impoliteness and overpoliteness in Ian Rankins and Andrea Camilleris crime series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1(3), 311-324.

[8]Culpeper, J., Haugh, M., & Kádár, D. Z. (Eds.). (2017).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im) politeness [M].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9]Wilson, D. & Sperber, D. (2012).Meaning and relevan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Clark, B. (2013). Relevance theor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Price, H., & Wilson,J. (2019). Relevance theory and metaphor: an analysis of Tom Waits‘Emotional Weather Report[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8(1), 61-81.

[12]崔亚霄(2016). Adjacency pairs and interactive consciousness in Virginia Woolf's novels[J].Style, 50(2), 203-222.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关联理论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美剧中拒绝策略的研究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