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阳 张佳榕
难愈性创面也被称为难治性创面、慢性创面,以往造成难愈合性创面的主要因素是烧伤,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难愈性创面的病因机制更为复杂多样,不仅包含烧伤等外伤,还包括压迫性溃疡以及血管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性溃疡等。临床对患者的治疗需要明确病因,再对患者应用适宜的临床治疗方式,例如物理治疗、生长因子以及富血小板血浆生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1]。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主要通过离心技术将血液中的血小板浓缩液通过静脉离心以及去除红细胞后获得,其中含有高浓度的血小板源性、转化、表皮、血管内皮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并且经由近年来临床研究,PRP制备简便且无免疫排斥反应,同时还与机体内部正常相似,还具有良好的协同性,能够对单一生长因子的不足进行弥补,对于创面愈合的整体应用效果非常明确[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难愈性创面及运动医学领域的临床作用,现报道如下。
采集2018年8月—2020年1月我院难愈性创面及运动医学领域疾病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法为对照组(60例)与研究组(6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9~75岁,平均(46.58±4.78)岁,类型:糖尿病性溃疡22例、压迫性溃疡18例、静脉曲张性溃疡20例。研究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0~73岁,平均(46.41±5.02)岁,类型:糖尿病性溃疡23例、压迫性溃疡19例、静脉曲张性溃疡18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未限制年龄及性别;(2)对于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需经过正规内科诊治后病情平稳;(3)难愈性创面患者:创面皮缘呈白色,见脓苔及黑色坏死组织,肉芽少而萎缩,色泽暗灰,软组织淡白,搔刮后渗血少;伴有骨骼、肌腱组织、或层肌肉组织暴露。膝关节退变患者:均确诊且经传统治疗后效果不明显;(4)经伤口换药、清创手术、负压真空吸引及静滴抗生素等传统治疗后无好转迹象或恶化;(5)近期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6)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或者意识障碍,依从性差者;(2)合并存在血液病、严重心血管疾病;(3)血红蛋白<11 g/L、血小板<1.5×109/L;(4)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5)由恶性肿瘤所引发的溃疡。
所有患者一经入院予以检查之后,均在麻醉下清除创面,主要包括坏死以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透明质酸钠(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47),0.05%~0.5% 1次,1次/3 d,注射治疗。
观察组:PRP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难愈性创面患者:待原始创面完全开放后做好清创处理,按照1:10的比例制备自体PRP(2~7 mL),将5 mL的5%氯化钙溶液添加至2 000 U 凝血酶以制备促凝剂(2~7 mL),填满创面后于表面形成PLG,使用无菌透明薄膜覆盖创口,密封后确认无PRP流失情况,于术后1周观察创口愈合情况,并做好敷料更换、清创及PRP注射。(2)膝关节退变患者:于注射前将10%氯化钙注射液(350 μL)添加至PRP中,确认血小板激活后再使用22G注射器将3.5 mL的PRP均匀注射于关节腔内;将消毒敷料覆盖于针孔处,协助患者完成膝关节活动,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注射次数。
(1)难愈性创面患者:分别于彻底清创后的第1、2、4周及3个月随访时做好创面面积的记录并在第4周进行疗效评价,依据覆盖率(创面覆盖面积占治疗前创面面积的百分比)观察创面愈合效果。按照创面愈合情况可分为:完全愈合:Ⅰ级覆盖率达到100%;显效愈合:Ⅱ级覆盖率处于67%~100%之间;有效愈合:Ⅲ级覆盖率处于33%~66%之间;无效愈合:Ⅳ级覆盖率低于33%。愈合有效率=(完全愈合+显效愈合+有效愈合)/总例数×100%。(2)分别统计两组注射前后膝关节退变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for patients with knee degeneration,IKDC)主观评分、WOMAC评分、国际骨关节炎评分标准(Lequesne指数)。(3)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愈合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两组注射前IKDC主观评分、WOMAC评分、Lequesne指数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注射后IKDC主观评分更高,WOMAC评分与Lequesne指数更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慢性难愈合创面主要由创伤感染所致,可占到全部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的67.5%,传统治疗方法仅能清除慢性难愈性创面局部感染灶或坏死组织,无法达到理想效果[3]。此外,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软骨损伤可形成关节周围的炎性反应,进一步导致骨性关节炎形成,因此对于更有效治疗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4]。
表1 两组难愈性创面患者愈合有效率对比情况[n(%)]
表2 两组膝关节退变患者IKDC主观评分、WOMAC评分、Lequesne指数比较()
表2 两组膝关节退变患者IKDC主观评分、WOMAC评分、Lequesne指数比较()
组别 n IKDC主观评分 WOMAC评分 Lequesne指数注射前 注射后 注射前 注射后 注射前 注射后研究组 60 56.1±8.3 75.5±12.9 28.8±12.8 10.2±7.1 8.3±3.9 3.0±1.5对照组 60 56.5±8.0 62.9±11.1 29.2±13.0 19.5±9.8 8.8±3.4 4.1±1.6 t 值 - 0.269 5.735 0.170 5.953 0.749 3.885 P值 - 0.789 0.001 0.865 0.001 0.456 0.001
表3 两组膝关节退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
表3 两组膝关节退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
组别 n 发生次数(次) 发生时间(h) 持续时间(h)研究组 60 27.9±2.7 1.4±1.0 36.0±11.8对照组 60 28.8±3.2 1.2±0.9 35.5±10.9 t值 - 1.665 1.152 0.241 P值 - 0.099 0.252 0.810
PRP技术属于现代医学发展后所建立的新型理念,主要通过生物学技术对各种生物医学问题进行解决,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PRP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和软骨组织修复、肌腱韧带、慢性难愈合伤口等方面,且取得良好治疗效果[5]。PRP技术优势明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主要来源于体外周血,不会导致排斥反应或者疾病传染情况;此外,该技术的细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不会影响基因表达,整体安全性更高[6]。(2)凝胶状对于创面愈合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生长因子可直接作用于创面,有助于协同作用的发挥[7]。(3)具有抑菌抗炎、无痛、微创等优点,还可与创口负压吸引等新技术共同使用以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8]。(4)其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能够为软骨及骨腱愈合提供细胞增殖支架[9]。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愈合有效率78.33%,研究组愈合有效率95.00%,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愈合有效率更高;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注射后IKDC主观评分更高,WOMAC评分与Lequesne指数更低[10]。在杨永熙等[11]的研究中,将60例慢性难愈合性伤口患者分为30例A组(常规处理)与30例B组(常规处理联合自体PRP注射);治疗后,相较于第1 d,第7 d、14 d、21 d愈合效果更好。相较于A组,B组愈合时间更短,疼痛评分更低;相较于A组,B组治疗1周、2周、3周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更高;A组显效率76.67%,B组显效率93.33%,相较于A组,B组治疗效果更好。上述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12]。
综上所述,在难愈性创面及运动医学领域相关疾病治疗中,应用PRP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不仅可提高创面愈合率,还可改善运动医学领域疾病临床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整体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