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伤急救绿道软件的院前院内联动模式在创伤中心运行中的应用

2020-09-14 03:01王彧姣何春来高亚楠刘颖蒋世广关争梅赵颖杨伟娜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抢救室绿道专科

王彧姣 何春来 高亚楠 刘颖 蒋世广 关争梅 赵颖 杨伟娜

安全生产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往往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资料表明[2],创伤所导致的居民死亡在所有人口死因中排名第四,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全世界每天有近16 000人因创伤失去生命,占全球病死率的7%,而我国创伤致死率多于西方发达国家1倍。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并且加重社会负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650亿元人民币,并且创伤遗留的病痛、残疾以及康复等更是消耗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

2018年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4],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从2019年开始升级建设创伤中心并成为了北京创伤急救绿道软件(APP)模块的研发与应用试点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创伤中心整合了院前、院内急救资源,优化内部急救流程,构建了严重创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与上下联动无缝衔接的创伤救治模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各种原因导致创伤的患者。(2)伤者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3)应用创伤APP的患者。排除标准:(1)来院时已死亡的患者。(2)ISS<16分。(3)不能参加或中途中断本研究的患者。共纳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创伤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救治的128例重症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男性87例,女性48例;年龄20 ~ 65岁,平均(54±7.62)岁。受伤原因: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内脏破裂、头部外伤、腹腔闭合伤等。

二、方法

(一)患者分组

按照救治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 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68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治模式,而研究组采用创伤急救绿道APP院前院内联动的救治模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院前转运及院内救治模式

1.常规救治模式:“120”急救中心接收调度任务,迅速出车抵达患者受伤地点,进行快速评估,给予相应处理,转至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急诊科申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完善检查,收治住院或手术。

2.创伤急救绿道APP院前院内联动救治模式:(1)“120”接收调度任务到达现场后,快速确定伤员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并给予相应救治,同时迅速启动创伤绿道APP功能。“120”医师通过APP记录患者伤亡情况,其中包括主诉、伤员人数、致伤原因、致伤部位,并通过创伤绿道APP进行患者信息与伤情图片传输、地图传输,并预测显示到达医院时间(见图1~2)。(2)急诊创伤组医师根据APP反馈的患者情况,快速评估患者伤情,通过APP呼叫专科医师启动相关学科会诊,患者相关信息在各专科可实现共享,会诊医师及抢救小组成员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到位,提前准备好抢救药物及设备,同时APP也会显示响应会诊时间与各科医师的到达时间(图3~4)。(3)患者到达创伤中心后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并完善相关检查。APP同时自动记录救治过程及各质控时间节点(图5)。(4)完成抢救处置后,患者住院进一步治疗或进行手术治疗, APP资料保存创建完毕。

图1 患者身份识别与伤者图片视频等上传功能

图2 急救车地理位置与现场急救信息等推送功能

图3 多学科共享患者救治信息

图4 支持启动多学科会诊功能显示响应时间

三、观察指标

(一)专科会诊医师到达时间

从急诊创伤医师通过APP呼叫专科医师响应至专科医师到达急诊创伤中心的平均时间。

(二)全身快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时间

从患者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CT检查的平均时间。

(三)抢救室滞留时间

创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的平均时间。

图5 显示各质控时间节点

四、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两组患者各质控时间节点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专科会诊医师的到达时间、患者完成全身快速CT检查的时间以及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重症创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各质控时间对比

讨 论

一、快速识别患者信息

创伤急救绿道APP采用患者身份识别功能,对伤者身份证、医保卡进行拍照,自动创建患者信息。该APP的身份识别功能,能够快速有效收集伤者相关身份信息,尤其是在无家属陪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建立创伤病例档案,避免因缺乏身份信息而延误救治时间。

二、信息时时传输

创伤急救绿道APP具有与微信同等的文字、语音、拍照、视频、定位等功能,无论在院前还是在院内,医患均可通过该APP在患者群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的伤情信息,APP可启动多科室会诊通知,同时记录呼叫时间,使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此外,患者伤情信息的时时传输,确保了辖区内、区域间与各专科实现对患者伤情信息的时时共享与沟通反馈,从而助力区域分级诊疗的构建,提升区域内的创伤救治能力。

三、精密云计算与质控分析

创伤急救绿道APP系统可自动储存、记录各质控时间节点,包括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到达院内时间、专家会诊时间、检查时间、住院手术时间等。基于其收录的大量创伤数据可以作为创伤救治水平比较的基准,其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贯穿了从院前至出院的整个救治流程。

创伤救援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构建陆海空应急联动体系,以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多灾种救援[5-8]。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在创伤发生后1 h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其早期死亡率,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的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创伤发生后的1 h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9-12]。智能优化的信息平台的建立为创伤患者提供了一条可获得的及时救治的途径,也为创伤中心建设提供了管理的经验和思路[13-17]。本研究显示,创伤急救绿道软件的应用可以缩短会诊医师到达时间、患者全身快速CT检查完成时间与抢救室滞留时间。其创伤模块的成功运作,助力了医疗机构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及相关专科之间的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及时会诊、及时转运和诊治的信息一体化救治服务,为严重创伤、群体伤、多发伤等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更多的“黄金时间”。但因创伤绿道APP的实际应用时间尚短,样本量较小,故此研究尚需进一步进行样本量更大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并通过更加严密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其优缺点的科学评估,以得到更加准确的信息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抢救室绿道专科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
急诊抢救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探讨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山东省首个专科医联体成立 55家联盟医院正式挂牌
急诊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实践
内科抢救室急症患者特征及相应的护理管理分析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