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管理专家共识(2020)

2020-09-14 13:00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院患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

创伤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其病死率已跃居疾病死亡谱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1]。创伤也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2]。大出血是创伤患者入院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需要实施“快速反应、立体救护、有效救治”的创伤救治新模式[1-3]才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创伤防治是涉及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对于已经发生的创伤,强调在现场救治、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包括急诊手术)、重症支持、专科及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中的及时衔接和高效配合。在我国,地市级医院是创伤救治的主体力量,近年来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院前救治水平偏低;院前患者信息与接诊救治单元不衔接;院内救治流程和措施不规范;多学科协作能力和效率低。这些问题导致严重创伤患者在救治中各时间节点延长,影响到救治效果。

严重创伤救治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尤其是伤后“黄金一小时”理念,而院内急诊处置是“黄金一小时”中最关键的时间段。基于对集中优质资源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需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于2018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通知中的《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提出:在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和县域内,结合医疗资源布局,分别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和县级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城市创伤救治网络。鼓励和支持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创伤救治网络,提升创伤救治水平,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4-5]。但其中没有制定针对各级别医院的详细架构建设标准,因此,有必要设置地市级和县级综合医院创伤中心的实际临床救治标准,整合院内现有的优质医疗资源来形成高效、稳定的独立抢救团队,完善流程和技术规范,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急诊医学科作为创伤中心的首诊科室,在救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已有的抢救和管理体系,以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医疗资源可以成为创伤救治的坚实保障[6-7]。现结合国内外创伤中心建设的实际,提出地市级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管理规范,为各地区地市级综合医院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建立创伤中心提供参考。

一、布局设置

急诊科入口应宽敞通畅,设有救护车出入通道与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的无障碍通道,与检验、影像检查及各重症抢救区域相连接的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推荐标准:急诊抢救室内需要有专门的创伤复苏单元[8]。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应配备≥2 个创伤复苏单元,二级综合医院急诊科至少配备 1 个[9]。急诊科应设有独立的急诊创伤病区、EICU以满足急诊创伤患者住院救治需求[10]。三级综合性医院EICU床位数应≥10张,作为县(县级市)区域医疗中心的二级或三级综合性医院应当根据本地区特点及医院急诊患者量设立,床位数应≥6张。急诊检验、急诊超声、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急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室和/或杂交手术室应当设置在急诊区域内(距离抢救室100 m半径范围内)。

二、设备与技术

(一)设备

1.现场设备

现场设备分一般急救设备和特殊急救设备。

(1)一般急救设备推荐标准:搬运转送车;便携式监护仪(如便携式指脉氧监测仪)、建立人工气道的相关设备(多尺寸喉镜、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喉罩等);负压吸引装置;呼吸支持装置(面罩接手动通气球囊、转运呼吸机);建立静脉通路所需设备与耗材(浅静脉置管设备、深静脉置管设备等);心肺复苏设备(胸外心脏按压泵、电除颤仪等);创伤部位压迫及缝合止血设备;采血器;骨折部位固定设备及牵引支架等。

(2)特殊急救设备推荐标准:建立人工气道的设备(针对困难气管插管的硬质喉镜、可视喉镜和支气管镜设备、紧急气管造口置管设备、便携式呼出气二氧化碳测定仪);建立静脉通路设备(骨髓穿刺输液相关设备);心肺复苏设备(腹部提压复苏仪等)[2]。

2.院内设备

推荐标准:抢救室应设立1~2个创伤复苏单元,每个复苏单元占地20 m2,配置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包括心肺复苏仪、抢救床、多功能监护仪、负压吸引装置、多种人工气道(口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紧急气管造口器)、针对困难气管插管的硬质喉镜、气管内引导用导管、可视喉镜和/或支气管镜、呼出气二氧化碳快速测定仪、呼吸机、静脉通路器械(深静脉置管、骨髓穿刺输液器等)、止血器、采血器、加温保温设施、牵引支架、无菌操作包、无影灯、鼻腔镜和耳道镜等急诊手术技术和设备,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配置血管内球囊导管在床边实施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resuscitation balloon occlusion of aorta,REBOA)[7]。创伤中心内应配置与创伤相关的床旁快速检验检查设备,如现场即时检验仪(point-of-care testing,POCT)、床边快速血气分析仪[11-13]、血栓弹力描记设备(thrombelastography,TEG)[14]、床边便携式超声机进行扩展的创伤重点超声评估(extended 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eFAST)。院内应配备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床边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SA等重要检查技术及其设备[15]。

(二)技术

1.现场技术

推荐标准:分为一般技术和可选择进阶技术[2,16]。见表1。

2.院内技术

推荐标准:具备创伤救治先进理念及关键技术开展能力,能够开展创伤复苏、损伤控制手术、确定性手术和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完整创伤救治技术。

表1 创伤急救现场技术能力

主要技术包括:紧急气管插管术、环甲膜切开术、胸腔闭式引流术、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术、开胸探查术、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急诊手术、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腓骨骨折的处理、连枷胸内固定术、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的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3-4]。

三、团队与人员

(一)建立院前急救团队

1.团队建设

推荐标准:(1)依托当地“120”建立院前急救团队。(2)能够通过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组成具备创伤急救与重症支持的院前急救团队,具有信息畅通交换能力。(3)本地“120”、区域创伤救治中心及市级创伤救治中心应建立制度化联动机制,具备伤情评估和检伤分类的能力。(4)院前急救团队应在目前国际认可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nternational trauma life support,ITLS)、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CTCT)等培训课程的基础上建立院前创伤救治培训课程,并以多部门、多阶段的模拟演练作为课程中的常规项目。(5)在院前急救系统中建立创伤数据档案,有助于分析和评价院外急救的质量和效果,用于改进院前培训模式和内容,提高院前急救人员能力。

2.院前急救人员能力要求

推荐标准[17]:(1)具备对现场安全状况的评估能力,以配合交通管理、警察、消防等部门进行初始状况评价,决定进入创伤现场实施抢救的时机。(2)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能以救治生命为第一要点与多部门展开统筹行动。(3)具备良好的现场创伤评估能力和救治技能,根据创伤救治理论和原则为单个创伤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现场救治方法并予以实施,对群体伤事件进行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以实现救治的利益最大化,并保障患者在转送途中获得相同质量的后续治疗。(4)具备准确迅速地采集创伤相关信息的能力,并及时向后续的抢救人员和单元进行报告。

(二)建立院内创伤中心[18-19]

1.学科设置

推荐标准: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2.救治团队

推荐标准:急诊科应配备有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紧急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及循环支持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20]。外科团队应配备有资质实施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等紧急手术的专业人员24 h备班。团队人员应相对固定[15,21-22]。

3.管理团队

创伤中心的行政负责人可由医务处负责人或大外科主任或急诊科主任兼任;临床负责人应为具备丰富临床创伤救治经验、掌握急救及脏器功能支持的人员。

4.人员配置

地市级医院创伤中心应有固定的创伤救治团队,至少两组,每组 5~6 人,以承担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和创伤中心的日常值班工作。每组内设置组长 1 人,组长由具备ATLS经验和技术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组员以经过创伤救治培训的外科医师、急诊医学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为主,临床救治经验丰富的外科专科医护人员亦可加入。外科专科医师应掌握创伤救治的核心技能,如各种置管和止血技术、损伤控制手术等,并掌握急诊介入技术的适应症[17]。

设立多学科诊疗小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23]。组长由创伤中心临床负责人或团队组长担任,与创伤相关的专科(包括影像科等辅助科室)应安排1~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加入。多学科诊疗小组的启动可以由任一名参与诊治的医师提议,经组长审定后发起。

5.团队能力建设

院内创伤救治团队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的能力,具备快速评估及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规范流程和执行能力。院内会诊时间应控制在10 min之内;能够在1 h内实施DSA、介入手术和损伤控制性手术,具备开展各项急诊手术的能力和条件;具备严重创伤生命支持能力及相关仪器设备;能够开展或指导开展创伤康复治疗。

6.培训

(1)目标:医护人员应具备创伤救治的基本和高级技能,并能协调工作,形成分工合作的救治团队。

(2)内容:医护人员应参加ATLS或ITLS或CTCT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培训,通过综合考核后获得相应资质[24-25]。各创伤中心可因地制宜设定院内创伤培训课程,定期演练及临床观察评价,提出和实施改进措施,达到创伤中心人员临床救治能力的持续改进[26]。

四、工作制度和职责

(一)工作制度

1.在院长或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工作。

2.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制度,包括血液预警和监测信息系统、向区域内的医联体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服务、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等。

3.建立基于现场或院内检伤分类结果的预警联动机制,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之间的紧密衔接。

4.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患者信息登记上报、诊疗数据记录和随访、健康宣教制度,定期对创伤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随访,总结提高医疔服务质量和加强患者安全的措施。

5.建立以创伤救治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实行创伤救治点评制度。

6.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7.加强院前、院内创伤的救治流程、救治技术、信息化预警联动等内容培训,成立创伤救治培训专家团队,建立规范的培训及考核制度。

8.定期举行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和专项高拟真演练[27]。

9.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工作职责

创伤中心分设管理领导小组、院内抢救小组、感染控制小组、后勤保障组。各小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

1.创伤中心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1)起草/修订院内创伤中心管理制度、人员工作职责,书写全年工作计划和总结,拟定中心未来发展规划等。

(2)协调创伤中心院内就诊、治疗工作流程的调整、优化、再造。

(3)进行医联体、“120”急救中心工作及远程医疗工作协调。

(4)协调院内创伤中心各工作小组运行。

(5)院内创伤相关临床诊疗技术的上报、审批、备案、授权工作。

(6)定期督查院内创伤中心质控管理工作。

(7)组织协调解决创伤中心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创伤中心院内抢救小组职责[28]

(1)做好院内创伤患者临床抢救工作。

(2)组织创伤患者院内多学科联合会诊、远程会诊工作。

(3)开展疑难、危重、死亡创伤患者病例讨论工作。

(4)开展院内创伤救治中心质控管理工作。

(5)对参与创伤患者救治人员开展临床培训工作。

(6)创伤救治防治相关科研立项申报、新技术开展与推广工作。

3.创伤中心感染控制小组职责

(1)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制定符合创伤特点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创伤救治中心的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2)开展重症创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目标性监测。

(3)开展创伤中心人员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督导中心人员落实医院《重点环节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定期督查落实情况。

(4)督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与记录。

(5)定期召开例会,对创伤中心运行中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各环节质量、各项记录进行督导、分析和评价,体现PDCA循环。

4.创伤中心服务保障小组职责

(1)为院内创伤患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工作提供保障,包括场地、设备、仪器、药品、物业等。

(2)协同或组织信息部门建立院内创伤信息系统,并负责数据信息的登记、上报工作,以指导持续改进[29]。

(3)协同或组织建立院内创伤患者随访管理和信息上传工作。

五、工作流程

推荐工作流程见图1。

六、评估与团队启动

(一)一般创伤的评估与处理

1.创伤评估

对于所有就诊的急诊创伤患者,采用适用于急诊的简便易行的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进行评估[30-31](表2)。并在救治过程中每完成一个医疗处置阶段或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进行重复评估。分值<11 分为重伤患者,应进入严重创伤团队启动流程。

2.早期治疗

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的首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并控制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气道紧急状况以及呼吸和循环衰竭,挽救生命。首诊医师在初步判断患者的基本受伤状况和生命体征后,应开展相关检验、检查项目,通过远程信息系统获得患者在外院的就诊信息,可在患者被送到急诊室时即刻开始检验、检查。

(1)检验项目:血常规+血型、电解质、凝血指标、交叉配血、特殊感染性标志物;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检验项目可作为后续检验项目。

(2)检查项目:CT、X 线等影像学检查,并根据患者状况,择期进行eFAST床边超声检查。

现场主持抢救的创伤团队组长可根据患者受伤机制和受伤状况组织多专科协同会诊,并在外科专科会诊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行急诊确定性手术治疗或血管介入诊疗手术[32]。

3.一般创伤救治流程

创伤救治工作流程见图1中“轻度创伤患者”处理流程。

(二)严重创伤评估与处理

1.严重创伤团队启动标准

患者出现以下任一项状况时,应即刻启动严重创伤团队:(1)意识障碍(GCS ≤ 8分)。(2)休克征象[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皮肤湿冷、严重酸中毒、血乳酸增高、心搏骤停等]。(3)呼吸异常(呼吸频率>30次/min或<10次/min,血氧饱和度<92%等)[31]。

2.严重创伤团队的人员与技术要求

严重创伤团队的救治工作应由创伤团队中急诊和重症医学专业的主治以上职称医师参与主持[28,33]。主持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医师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创伤救治经验,熟练掌握紧急/困难人工气道建立、呼吸循环支持、外伤包扎固定等技术,尤其应具有良好的协同、沟通和组织能力。

图1 创伤救治工作流程图

表2 修正创伤评分(RTS)

七、院内急救原则[34]

基本原则是积极采取各种策略,针对创伤性心搏骤停发生的关键因素进行管控,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挤压综合征、颅脑损伤和脑疝等等[35],减少抢救室内病死率,增加损伤控制性手术机会。

(一)伤情判断

初步检伤时主要观察患者气道状况、呼吸状况和循环状况,使用RTS进行评估。

(二)创伤止血

对明显可见的出血部位予以止血措施,如止血带、辅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REBOA技术处理胸腹腔内不可压迫的腔内出血,紧急情况下可实施开胸术进行处理。

(三)补充血容量

创伤后休克患者应早期启动大剂量输血计划,尽早通知输血科做好准备工作。紧急情况下,如未获得患者血型可酌情启动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方案。成份输血时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比例为1∶1∶1;维持血小板计数维持目标为>50×109/L;对于合并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维持目标为>100×109/L[36]。

(四)控制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

1.氨甲环酸的应用

针对创伤性凝血病应早期应用氨甲环酸来抗纤维溶解,对于受伤 3 h内的患者,给予 1g 氨甲环酸静脉注射,持续 10 min,随后采用 1 g 氨甲环酸配液后 8 h内静脉输注完毕[37-38]。但在创伤后超过 3 h使用氨甲环酸,则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39]。

2.补充凝血物质

对于出血量估计>15%全身血量的患者,可补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人工凝血物质。当血浆纤维蛋白原<1.5~2.0 g/L,或 TEG 提示明显的纤维蛋白原缺乏时,建议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初始剂量为纤维蛋白原3~4 g、冷沉淀50 mg/kg;随后根据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和TEG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补充[36]。

对已经采取标准的控制出血策略后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仍不能控制的患者,建议应用基因重组的活化因子Ⅶa。但对于单纯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则不建议应用[40]。

3.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20AA复方氨基酸)新疗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20AA复方氨基酸)”新疗法救治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凝血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实用、经济、有效的新疗法[41-46]。

(1)用药方案:对重度、中度、轻度创伤伤员以及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具体用法见表3,4。

表3 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20A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新疗法的具体用法

表4 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20A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新疗法挽救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具体用法

(2)不良反应及处理:输注速度过快时可能出现沿血管的局部胀痛,减慢静脉滴注的速度,或选择较粗的静脉和针头建立静脉通路,可减轻反应。大约有1%~3%或长期用药的患者,静脉滴注后可能有胃肠道反应,输液前肌肉注射胃复安10 mg可帮助减轻反应。尚有极个别的患者长期应用本疗法后可能出现双足底轻度发麻,但停药后均可完全恢复。

(3)使用维生素B6的法律依据:维生素B6每日用量可达10 g已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FL5340,FL5340[47],并于2011年5月1日已经正式公布实施。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出版的“战伤救治规则”第64页第148条规定:首剂使用维生素B61~6 g,可重复使用,1 d总量不超过10~15 g[48]。《航天员医疗保障及救护》[49]《狭窄空间医学》[50]《化学损伤医学防护》[51]《灾害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疗法》[52]等专著及《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2016)》[53]《狭窄空间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2016)》[54]《批量伤员感染预防策略专家共识(2017)》[55]《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56]《危险化学品爆炸伤现场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2016)》[57]《混合气体中毒卫生应急处置与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6)》[58]《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2017)》[59]《突发性群体性氯气泄漏事故现场卫生应急救援处置与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7)》[60]等专家共识均载有对本疗法的推荐应用。

由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北京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研制,石家庄四药生产,每袋 250 mL中含有2.5 g的大剂量维生素B6,经过总后勤部批准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并已在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中广泛应用。现美国市场上的口服维生素B6规格为500 mg/片,是中国口服的维生素B6规格的50倍。

(五)液体复苏

创伤后血压正常的患者不应该实施液体复苏,收缩压降低至 80 mmHg 的低血压患者可以谨慎予成分血或血浆输注(250~500 mL),使收缩压控制在 80~90 mmHg 之间。在未获得血液制品的情况下可以先输注1 L的温晶体液,应避免常规输注 2 L 的晶体液而导致的凝血病和酸中毒[38,61]。所有输注液体应加温,并提高环境温度,避免低温带来的凝血功能改变。

(六)纠正酸中毒

关注患者酸中毒并积极纠正,对于酸中毒的纠正,不宜大量快速输注碱性液体。

(七)实施手术

早期明确及实施确定性手术或救命性手术是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重点。为了及时准确地判断手术时机和方式,外科专科医师的反复评估应与急诊现场救治人员的病情观察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密切结合,提高创伤救治团队的协调性和效率[9-10]。

八、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系统

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预警系统,在创伤患者转运到达医院前,完成患者基本信息及医疗信息传输,并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对应的预警级别,完成准备工作[62]。

(一)创伤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

推荐标准:创伤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即时性、可靠性、规范性以及传输效率是评价信息化流程的相关指标。创伤信息系统应包含以下内容:(1)建立5G基础的信息传输方式。(2)创伤数据的采集和存储。(3)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4)危急状况的自动化报警。(5)预设诊疗流程的自动触发。(6)MDT的预警和启动等内容。

(二)创伤院内急救信息化建设

推荐标准: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科、外科各亚专科、手术室、介入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创伤救治相关专科的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创伤急救流程。

九、目标管理[63]

(一)时效性指标

通过信息化支撑,对于伤者从受伤到医院得到有效治疗的各时间节点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创伤中心运行质量。

(二)医疗费用指标

通过历史对照方法,观察和分析相同创伤严重程度患者的重症病房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的变化,实现医疗费用指标的持续改进。

(三)临床预后指标

通过与本地区历史对照和文献报道结果的比较,评价该中心是否已经达到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和医疗费用的总体目标。

十、结语

严重创伤可即刻威胁患者生命,造成多器官功能受损或衰竭。因此,创伤救治强调时效性和协作性。以急诊医学科为创伤抢救平台,联合多学科建立创伤中心,设置适合本地区的创伤救治规范,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设备、人力和技术资源,提高地市级医院创伤救治能力和水平,有推广应用价值。

执笔人:陈建荣(226001 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劲松(210000 江苏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岳茂兴(100101 北京,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13017 江苏常州,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王立祥(100039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李奇林(510282 广东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科);李峰(226001 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颖(226001 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沈君华(226001 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保锋(226001 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季建峰(226001 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审阅专家组成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白俊清 卞晓星 包 卿 崔 彦 曹 佳 曹广文 常李荣

陈 东 陈浩波 陈建荣 陈 力 陈 宁 陈 强 陈 彦

楚 鹰 丁威威 都定元 董谢平 冯 斌 冯 凯 付 研

付守芝 顾建文 关永东 何春来 何 梅 何 东 何忠杰

黄琴梅 黄彤舸 黄文杰 黄 晞 黄 毅 何清源 胡培阳

花海明 季建峰 菅向东 姜成华 贾群林 景怀琦 蒋龙元

刘保池 刘 斌 刘明华 刘 宁 刘国栋 刘青云 刘志礼

刘 颖 李奇林 李 峰 李 静 李 瑛 李国民 李小兵

林绍彬 林涌超 廖皓磊 路晓光 梁华平 黎清成 米玉红

秦国良 邱泽武 芮庆林 沈君华 沈文明 史 红 申 捷

孙志辉 司少艳 孙同文 谭杜勋 武巧元 卫俊才 王立祥

王 彬 王祉武 王福利 王 醒 许 铁 奚剑波 徐学忠

徐春生 徐燕杰 夏锡仪 肖烈辉 岳茂兴 岳 健 阴赪宏

尹进南 尹志勇 杨晓峰 杨晓兰 姚元章 燕重远 周培根

周飞虎 周 宁 张海涛 张 谦 张成岗 张文武 张 红

张 泓 张超先 张劲松 张福林 张思森 张在其 赵朝阳

赵 枫 赵自更 赵容顺 邹小明 郑道新 郑琦涵 郑旭文

朱保锋 朱晓瓞

猜你喜欢
医院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恐高患者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