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张成 龚青云 王迪 邓波 陈彦 张雪静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的急救,第一目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减轻痛苦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的成败[1]。目前,院前急救在我国医疗救护中是最薄弱的环节[2]。急诊医学老前辈王一镗教授[3]提出,急救培训要“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目前,第一目击者多为社区居民,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实施抢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专家也提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是将急救知识在社区中普及”,倡导全民参与,在居民大众中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在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重要[4-7]。笔者旨在了解当地公众自救互救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探索现场自救互救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提升公众自救互救素养。
随机抽取江苏省南京市5个居民委员会528名居民,其中男性242人(45.83%),女性286人(54.17%);15岁以下8人(1.52%),15~20岁26人(占4.92%),21~30岁154人(29.17%),31~40岁150人(28.41%),41~50岁104人(19.70%),51~60岁58人(10.98%),60岁以上28人(5.30%)。
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自救互救普及现状满意程度、自救互救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接受自救互救途径、自救互救普及困难的原因等。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医务工作者占27.84%,政府及事业单位工作者占16.10%,经商个体占13.07%,企业工人占11.55%,退休人员占7.20%,其他占24.24%(图1)。
图1 社区居民基本信息
调查研究中,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我国目前的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现状是满意的,占88.45%,但仍有11.55%的居民不满意。86.55%的居民会在平时主动学习自救互救知识,97.54%人认为自己需要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图2),说明居民对于自救互救认知程度较高。
社区居民中非医务工作者占71.16%,居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新媒体(微信、微博、互联网、急救科普)方式比例最多,占37.88%,其次是学校课堂和讲座,占20.67%,书籍占11.58%,专业培训占12.33%,未接触过急救知识占17.54%(图3)。
图2 自救互救认知情况调查
图3 居民获得自救互救技能的途径
大部分居民能够掌握心肺复苏基本知识,心肺复苏的时间、判断心脏骤停的方法、心脏按压部位、胸外按压频率掌握程度较高,正确率分别占69.32%、68.94%、72.54%、67.23%。但匕首刺中大腿后的处理、脚扭伤的现场处理等其他自救互救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只有很少的居民能够掌握,正确率仅占26.14%和8.14%,有待提高(图4)。
大部分居民对于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溺水、触电、烧烫伤、地震逃生、火灾逃生、车祸现场自救、心绞痛现场处理、抽搐现场处理只是了解一些,气道梗阻和中风现场处理完全不知道的比例较高,分别占45.45%、44.13%(图5)。
调查中发现,62.69%的居民倾向于接受心肺复苏培训,其次是止血包扎、火灾逃生和地震逃生,分别占36.36%、32.58%和31.63%(图6)。
在现场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困难原因调查中发现,居民学习主动性差比例最大,为33.47%,其次有28.76%的居民认为社会不够重视,此外开展培训方式不吸引人占21.32%,获取途径偏少占16.45%(图7)。
图4 自救互救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图5 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程度调查
图6 居民最希望接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情况
图7 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困难原因
在本次调查中,88.45%的居民对目前的现场自救互救普及现状是满意的,86.55%的居民会在平时主动学习自救互救知识,97.54%人认为自己需要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居民对于自救互救认知程度较高,与以往调查研究结果一致[8]。说明公众也认识到现场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对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渴望程度较高。从居民接受自救互救的培训方式来看,微信、微博、互联网、急救科普等新媒体途径占的比例最多,为37.88%。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7亿左右,手机使用者达6.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3.9%[9]。为提高社区居民现场自救互救能力,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互联网等平台,向公众推送自救互救知识,提升居民自救互救素养。
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公众能够掌握心肺复苏基本知识,心肺复苏的时间、判断心脏骤停的方法、心脏按压部位、胸外按压频率掌握程度正确率都在70%左右,居民最想接受的自救互救培训技能中,心肺复苏的比例也最高,情况比较乐观,可能与调查对象中27.84%的居民为医务工作者有关。本次调查结果与南通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现状调查结果一致[10]。我国每年有55万左右心源性猝死者,居全球首位,心肺复苏术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心脏骤停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4~6 min后将会造成脑和其他脏器组织不可逆转的损害和死亡[11-12]。而第一目击者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挽回患者的生命[13]。因此,在居民中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外,居民对于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溺水、触电、烧烫伤、地震逃生、火灾逃生、车祸现场自救、心绞痛现场处理、抽搐现场处理等其他自救互救知识了解甚少,其中,接近一半的居民对气道梗阻和中风的处理完全不知道。而居民对于这些自救互救培训的需求也很少,暴露出居民对此不够重视,也反映出社会相关宣传普及措施不到位。有学者对西安市种种自救互救认知水平调查也发现,居民对匕首刺中大腿的处理、晕倒患者意识的判断、触电等意外事件的处理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够[14]。近年来,多种灾害、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急救应急工作复杂多变,应该提高居民应对多种急救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居民自救互救素养[15]。
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学习主动性差,培训方式不吸引人等主要原因导致自救互救普及困难。结合居民最易接受的新媒体培训方式,可从以下方面全面提高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首先,居民对新媒体途径的接受程度较高,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势头,向居民推送自救互救知识,提升居民自救互救素养。同时,也应该将专业知识科普化,争取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其次,基于健康中国这一战略背景,广场舞已在我国群众中间广泛流行,可以借助广场舞进行宣传。广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扎根于百姓生活,易于被广大群众接受,传播性较强。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师将心肺复苏“白金十分钟”和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急救手法”编成歌曲,在社区中以广场舞的形式,将自救互救知识传播出去。歌曲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锻炼的同时也学习到急救知识。此外,可以多开展医疗人员进社区活动,在社区内进行现场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民普及,全面提升公众自救互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