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 岚
受本次“新冠”疫情的影响,往年在2月就开始的各大音乐院校的招生不得不延期举行,2020年的艺考生们将会度过一个漫长的居家学习阶段,不放松练习专业的同时还要抓紧文化课。笔者于2020年3月3日开设了网络公益课程“艺考生宅家练琴指南”,分享了如何提高练琴效率、考场经验和备考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将网课整理成更加详细而全面的文字与大家交流,希望借助各种平台为“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的艺考生们分享一些练琴和备考经验。
在各类网课接踵而至之时,考生们正常的练琴计划有可能会被打乱,无法集中精力练琴,尤其是在不了解技术训练的原理和步骤时,练琴会更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显著的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技术训练的类型。
1. 积累性技巧
这一类技术需要长期坚持练习,训练中没有任何捷径,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才能看到一定的效果,如手指的击键能力、手掌的支撑能力、肌肉的耐力等。通常的训练方法有高抬指练习、非连音练习、慢练和使用专门的基本功训练教材练习各类积累性技巧等方法。在原定考试期间,由于时间将近,这一类技巧短期训练的意义不大,老师可能会让学生暂停或减少这一类练习,主要是为了增强考试作品的完整性、音乐性和表现力。但长时间积累性技巧练习的缺席,不利于总体技术的保持和发展,相反太久不练积累性的基本功,技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退步,之前没有完全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无法更进一步或彻底解决。所以,当我们突然有了更长的一段时间准备考试,这一类练习应该继续回归到我们每日的练琴计划当中。
2. 协调性技巧
协调性技巧主要是练习手、身体、耳、心、脑的配合,是两个以上的身体部位之间的“团队协作”技巧,包括手腕与手指的配合运用、手臂和肩膀的协作能力、踏板和手的配合、听觉与弹奏的配合、情感与理性的配合等多种组合方式。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变化,为了取得相应音色或音响效果,还需要对各部分做不同比例的调整。它的组合是多样而复杂的,与积累性技巧不同的是,它不需要漫长而有规律的积累,有可能通过正确的动作立刻获得需要的音响效果,或经过几次练习获得较明显的进步,并在一段时期的正确运用后即可固定住。所以这一类的技巧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目的明确的练习,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通常在一首比较成熟的考试作品中,会运用到各种处理和协调性技巧,并在日常的中速练习中不断强化和巩固这些动作的正确性。在备考期间,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各种音乐风格和音色所需要的技术类型,明确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并保证一定数量的中速训练,将这些协调性技巧不断完善并巩固于演奏之中。
3. 特殊技巧
还有一类特殊技巧,包括我们不是非常擅长的双三度、双六度、八度、轮指、大跳等类型,都是日常基础训练中较少涉猎的。此外,还有一些非常规把位的音型也属于特殊技巧。这类技巧需要有针对性的分段甚至是分句练习,并且不一定能运用到之后其他曲目中。如果我们遇到的备考作品中有这一类的技术点,也需要重点练习它们,并通过较长的时间来达到满意的效果。
所以,针对现在被“延长”的备考时间,我们需要适当恢复第一种“积累性技巧”的练习,有助于综合技术水平的保持和提高;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尚未达标的“特殊技巧”,将作品的难点部分逐一“收拾干净”;并继续保持之前的第二种“协调性技巧”的练习,巩固曲目的表现力和诠释能力。只要我们将三类技巧的练习时间合理安排,那么备考期的延长其实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的。
梳理了作品当中的不同技巧后,我想与考生们分享一些每日练琴的具体安排。这里包括曲目的练习次序和一首作品的练习步骤两方面:
1. 练习次序
由于弹琴本身是充满艺术性的,我们经常会根据对作品的喜好来选择练习曲目的先后顺序甚至是时长,喜欢的作品先练,喜欢的作品多练,反之后练或少练。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琴童身上,也出现在专业演奏者和学习者当中。笔者在多年练琴的积累中,尤其是由于工作、家庭原因,集中的练琴时间变得越来越“奢侈”,更需要去探索效率最高的练琴方法。我们的考生也是如此,在有限的练琴时间里,找到最适合手部训练的方法和最有效率的练琴步骤会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推荐我觉得效率较高的练习次序,仅供参考。
(1)基本功
弹钢琴所涉及的掌部肌肉运动在其他活动中是不常用的,所以无论练琴起始在一天之中的任何时段,手部肌肉都需要一段适当的“苏醒”时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热身”。大多数人通常会进行音阶类练习,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也可以加入一些哈农类的练习,这些练习也是前面提到过的“积累性”技巧。也许与我们即将参加的艺考曲目无关,却是每日非常重要的基础练习,它可以加强手指的独立性和手掌的稳定性,强化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增强手部肌肉的力度、支撑,及时地调动手部的肌肉和感知手部各个关节的职责。相比于直接进入乐曲的练习,先弹奏这些“积累性”练习会获得更稳定的手感,更科学的发力,为一天的练习开个好头。
(2)练习曲类
用“积累性”技巧热身过后,我们可以练习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也可以是一些像巴赫前奏曲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技术性和调性比较统一,我们通过重复某一种技巧来进一步强化手指的发力、均匀与协调。由于这一类作品的音乐性格没有乐曲类那么多变,所以“协调性技巧”运用相对统一,没有太多的变化,从而为每日练习中从固定手位向变化手位转换,为从纯技术性向音乐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完这一部分练习后,手的状态比较积极了,手部肌肉的感觉更强烈,击键更均匀也更有力量,再进行下一部分音乐性的练习时就节约了很多时间。
(3)传统作品
奏鸣曲和复调类作品需要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理性思考和控制能力。此时练习奏鸣曲和复调作品对于一天的脑力分配更为科学,所以进行完大量“肌肉”训练后就可以开始练习“脑力”了。在手部肌肉的强化训练之后,开始弹奏较轻的、有对比的和需要控制弱音及层次感的作品,会感觉手部的控制能力较强,并且声音不虚。作品中大量的轻响变化、层次分布、乐句起伏和节奏韵律等都能在较均匀的手指弹奏感受下有序进行。
(4)乐曲类
最后,我们可以练习艺考中的乐曲类作品,通常也是大家最擅长或最热爱的乐曲类。经过之前几类作品的练习之后,我们一天中的弹奏状态无论是从技术层面上和音乐规格上,都有了良好而稳定的基础,这些作品中“束缚”相对较少,有更强的表现空间并可以展现更多的个人风格。当然这些作品中还会出现一些“特殊技巧”,需要我们逐一抽出来练习。
2.练习步骤
(1)解决作品的技术问题
在开始练习一首作品的时候,先将这首作品中技术性的乐段做一些高抬指练习,慢速连奏的练习有助于技术的积累和手位的适应,在慢练中不断给予弱指强化的机会,使不同指力的手指之间更加均匀,带动听觉的跟踪和辨别能力,适应不同音型的把位感觉,逐渐解决作品的技术问题。
(2)技术和音乐的融入性练习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漫无目的地练习某种技巧,使用错误的动作练习某种技巧,或是练习了某一种技巧却不符合音乐所需。因此,练习之前需要精确地理解作品,在风格和形象准确的前提下找到对应的技巧,如触键的快慢、位置和方向、重量运用的多少、踏板和手的配合等,使技巧与音乐向对应并融合,也就是说脱离了音乐的技巧并不是好的技巧。
(3)速度与细节
在找到了适合的技巧之后,需要逐渐达到作品需要的速度,这时我们经常会因提速而忽略了某些细节,使作品的演奏和诠释不到位甚至是面目全非。所以在速度训练之下,仍应不忘音乐的“初心”,使协调性的技巧由慢至快地贯穿到全曲的演奏之中,这里推荐使用节拍器提速法来进行练习,运用节拍器循序渐进地提速,不仅可以加强节奏的稳定,也可以在微小的提速过程中“慢火熬制”作品的细节,节拍器的监控能力永远强于练习者自身,他们是练琴者终生的好朋友。
(4)读 谱
在练琴时和练琴之外,我们不应忽视读谱的重要性。精细而严谨的读谱不仅仅可以加强艺考生的视觉记忆,避免在考试中发生忘谱和失忆等严重失误,也可以更精准地了解作曲家的意图,更好地诠释作品。读谱时除了关注音符、节奏和指法,也应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力度和速度标记,以及谱面上不同奏法的符号,如连线、跳音、半连音、落提、句子连线等,这些运音法类的标记对于古典时期的作品诠释非常重要,是奏鸣曲类作品演奏中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甚至也运用到了浪漫主义乐曲中,乐句的划分、奏法的判断都要按照乐谱上作曲家的要求严格执行。读谱中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段落和层次感,找到作品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脉络,对把握整个作品的演奏状态甚至是对背谱都会产生较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在练琴之外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已经把作品背下来的考生来说,反复看谱、读谱、强化记忆和推敲细节也至关重要。
在讲座和交流中我经常被问到“评委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等类似问题。作为一场考试或比赛的评委,我们期待的一场完美的演奏是怎样的呢?
首先,作为表演类的考试,最重要的是演奏的“完整性”,这也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标准,演奏流畅自如,没有明显的忘谱或停顿等失误,这样的演奏首先给评委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虽然它没有加分的效果,但是也不会扣分。达到这个要求需要熟练的背谱、达标的技巧和流畅的临场发挥。
其次,竞争激烈的考试中的评委们需要听到一个“没有明显的缺点,却有着明显的优点”的演奏,这样在不扣分的基础上又有了加分点。比如,演奏中没有明显的技术不足或风格错误,并有明显的如某种技巧完成度较高。或者音乐感觉比较好等优势。所以艺考生的选曲非常重要,尽量选择能够扬长避短的作品。
再次,演奏中达到了风格与技术的统一。做到这一点的考生需要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或经过学习对某一作品有着深入的了解和长期的练习,达到作品所需要的各类要求并表现出优秀的音乐素养,风格把握准确,技巧使用得当,演奏细节到位而完美。通常拥有这样精湛技巧和完美修养的考生为少数,他们是最后得分比较高且非常有可能被录取的一类考生。
最后,在程度参差不齐的考生之中,评委们也非常重视演奏中的音乐性与表现力。有些演奏即使难度一般,但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也会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听到高水平的技巧之下,空洞的音乐性或缺乏情感表达的机械化演奏,也会有“食之无味”之感。
那么如何能逐一达到上述的标准,令我们的演奏能打动评委,从千万艺考生中脱颖而出呢?下面介绍一下各类作品的练习重点。
1. 复调类作品
巴赫的平均律是绝大多数考生的必弹曲目之一,他的难度主要表现在考试压力之下容易忘谱和背错,也会凸显手指在不同声部的控制能力。针对解决背谱和控制力这两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拆分”练习,包括分段、分声部和分手练习。
分段练习中强调了作品的横向层次感,强化作品的段落记忆,在表现作品的架构的同时也提供了演奏者在临场发挥背谱失误时能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及时地找到下一段落进行衔接,使演奏不至于中断从而避免扣分太多。
分声部练习的要点是需要在单声部练习中完全按照所有声部在一起演奏时的指法弹奏,这样才能有效地练习一个声部在困难把位中的连贯和均匀,并建立牢固的内心听觉。分声部练习第二步可以进行不同声部之间的拼接,并弹出声部的层次,强调主题声部,弱化对题声部等;如在四声部的赋格中可以分布练习一声部响,二声部轻;一声部响,三声部轻;一声部响,四声部轻等两个声部甚至是三个声部的不同组合形式,在“拆分”中耳朵会强化每个声部的记忆,手也会强化每个声部的控制力。这样的练习方法对提高赋格背谱准确率很有帮助。
分手练习中,同一只手可能会出现多个声部,这时可以重点练习控制不好的那个声部的力度,或是音的长短等。
经过拆分后再组合起来的赋格“宛如新生”,会更好地体会到手指的不同层次,也会拥有更细腻的内心听觉,当要求变高之后,考生们可能会发现背谱问题不再存在,此时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熟练。
2. 练习曲类
通常符合艺考程度的练习曲都是同时兼顾技术性和音乐性的,如每一首作品都有着独特性格和训练价值的肖邦的练习曲,技巧艰深、情感层次丰富的李斯特的练习曲或音乐浓烈、技巧特殊的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等。
在这些作品的练习中,首先,不要忽略每日的“积累性技巧”训练,将每一首作品中的重点技巧慢练,高抬指练,强调手指对于这首作品的把位熟练度,手指独立性,包括力度和支撑等。其次,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协调性技巧”,将手腕、手臂和身体的精准运用及角度感受等逐一融入弹奏当中,这些练习需要大量中等速度的重复弹奏来完成。根据作品中横向和纵向的层次感,做到动作精准的对应,并逐渐达到快速演奏时也一样完美。在一些音乐性强的作品中,还需要及时地调整触键和情感变化,增强作品中不同音乐形象的对比。总的来说,这些高级练习曲要做到在快速中也拥有完美的技巧和音乐。虽然他们都比较短小,通常在二至五分钟左右,但练习它们的过程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3. 奏鸣曲与乐曲类
在练习奏鸣曲时,除了需要细致地做到谱面要求的力度、速度和运音法等标记,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节奏的统一和均匀增强了一首奏鸣曲的完整性,而韵律感的把握突出了作品的律动,也使分句更贴近古典主义风格。建议艺考生们在练习奏鸣曲时仍要使用节拍器,将不同风格和织体的乐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整体节奏的稳定。并在分句时思考韵律(也就是强弱拍)在句子中的分布,做好句子的划分,贴近古典主义作品严谨而内敛的风格。
在练习乐曲时,明确乐曲各段落主题的形象,在慢速和中速练习中像“放大镜”一样夸张地练习每个细节,突出作品的表现力,力求在原速弹奏时更形象也更有感染力。
以上是笔者与2020年的艺考生们分享的一些练琴和备考的建议,希望考生们在延期考试期间有序地安排文化课的复习,坚持每日有规律的练琴,提高练琴效率,并通过网络等先进的手段与老师或同学积极交流演奏和练习的心得,复习之前的上课记录和笔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听唱片和阅读作曲家相关书籍和介绍,不断提高音乐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愿我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