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龙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及其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不仅可以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启迪学生思维,突破重点、难点,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写作欲望。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特点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得到技术支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在讲授新课前,先播放“大年夜,屋内其乐融融,屋外大雪纷飞,一個赤着脚的漂亮小女孩在卖火柴,最后,蜷缩在墙角冻死的情景”的flash动画,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一下激起孩子们的同情心。然后适时提出问题:这么冷的天,又是大年夜,小女孩为什么在街上卖火柴?她有着怎样的美好幻想呢?从而达到了创情设境,激发探究的兴趣,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利用录像再现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境。“图中有情、情中有画”。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2.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互动演示,利用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最能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他所设计的“人”字行线路。为什么要设计这条线路?火车是怎样在线路上行驶的?单凭教师对文字的解释很难突破这一难点。多媒体的演示,将此难点化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现青龙桥陡峭的坡势,让学生了解此处的地形特点,然后演示出”人”字行的线路,一列火车在“人”字行线路的行驶过程,用直观演示,动静结合的效果,无须教师的任何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明白其中的道理,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并从内心产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多媒体资源的巧妙运用,将学生活动引向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前台,教师也由讲解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再比如教学《桃花心木》时,重点是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我把“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人生有哪些不确定?学生理解有困难,利用多媒体播放地震、火灾、疾病等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人生可能遇到哪些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这和种树有什么关系?从而理解了重点,学生至此明白了作者借种树喻育人的道理。
3.拓展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传统教学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教学状态,能够通过网络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由于学生对民居这方面的知识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对民居的知识也了解得比较单一,无法理解民居造型、结构、材料和作用。我于是利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客家土楼、陕北窑洞、皖南的徽派建筑等,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具特色的民居,获得对各种民居的初步感知,既拓展了内容,激发了兴趣,又给学生学习文本作了铺垫。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中国各具特色的民居优美、坚固、精巧、实用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又拓展了知识面,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4.激发写作欲望,优化作文教学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面对单一的材料,统一的要求,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怕写作文。多媒体技术以它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逼真、动静结合的写作情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以它丰富的容量,快捷、方便的文字处理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不同内容、不同视角、不同风格的文章,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1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观察能力。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在教学中,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能力。
4.2发展思维,培养表达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通过声、图、文并茂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去说,然后再将心里想的,准备说的写出来,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如教学写作《我的家乡》时,出示一组组家乡的美景图片,发问:家乡有什么景物?美在哪儿?学生通过欣赏、回忆、想象、交流,激起孩子们的表达的欲望,激发了对家乡热爱的情感。
5.质疑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如教学《凡卡》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了美梦中的凡卡、没有详细地址的信封和醉醺醺的邮差,然后启发学生“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以后的情形会怎样?”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跃跃欲试,编出《凡卡》故事的续集。文章主题得到升华,情感产生共鸣。再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用多媒体展现洞中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用“有的……有的……”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想象奇特。通过欣赏、体验,画面转变成十分美妙的语言。这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它能充分发揮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周洪宇编:《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