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果平
摘 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课外阅读;写作;提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如何将小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两者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呢? 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每天读课外书的小学生 经常读课外书的小学生 偶尔读课外书的小学生 其中老师及家长要求读的占 学生自己因为喜欢阅读而读的占 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占2018年下学期开学,我对历经铺东城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情况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表明:小学生课外阅读已经得到学校、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作为学生,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时间得到基本保障,阅读量也随之加大,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1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书籍枯燥、乏味,更喜欢影视类节目。
1.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且阅读量不足;
1.3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单一,大多根据个人喜好来读,铺盖的面比较小;
1.4自主做笔记的学生较少,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1.5学生读中国古典名著和卡通类娱乐杂志及影视作品的比例大,而对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刊类涉猎较少。
2.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收获阅读成果。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解决小学生阅读现状中的问题,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2.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
2.2授之学生读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学生在读书时应掌握 “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文书,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
2.3创设学生的读书氛围
(1)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有关竞赛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的价值所在。(2)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表扬奖励一批读书收获,大的学生,抽取他们的读书笔记,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 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放假期间则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3)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班级经常性组织学生之间开展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会,以学生阅读时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彼此增进对阅读的进一步了解,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动力,促进了读书的劲头。
3.落实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提倡海量阅读。阅读与作文教学应该有机整合,指导学生读以致用,提倡大量阅读与小练笔相结合的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以提高阅读效果来达到提高作息作文水平的目的。
3.1从阅读中积累词语恰当运用
3.1.1从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丰富习作语言
要让学生作文文采飞扬,我们只有先读再别人文章中积累词语。积累优美语句才能让语言丰富起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词汇的贫乏学生作文才会词不达意,缩手缩脚,心中既有千言万语显出来,却只有那干巴巴的几句。丰富、典雅、灵动的语言是文章的衣帽。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轻易放过文章优美的字词,经典的段落。再者就是运用训练,用所学的词语,口头选择说话、写小片段,词的多少不讲究,但要恰到好处,词能达意,段能有意。积累越丰富,就像游戏角色,拥有了许多装备,学生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所向披靡。用自己的手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至于词语是否对其滥用关键还在于老師的指导。所以语文的教学还是应该多在阅读中下工夫。
3.1.2在阅读中能积累素材,充实习作内容。
在众多的文体之中,议论文则是需要我们围绕论点来展开论证的。论点就好比人的骨架,而事例就等同于血肉,要想让它鲜活生动起来,就需要充实的、有说服力的论据,不能泛泛而谈,那么,鲜明的、典型的事例则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阅读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事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它进行概括,将故事收集起来,成为我们今后支撑论点的充分依据,这样会使我们的文章内容变得更加充实饱满。
3.1.3从阅读中获得写作方法,掌握习作技巧。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老师指导最多的是课本。我们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每一篇规范、蕴含深刻的美文。当然,我们不是把阅读教学变成单纯的写作教学。整节课分析写作技巧,我们是希望学生从课文的范例中得到启发,在课内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及时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教学中我们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感受内涵,让他们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也不应该放过那些让学生笑,让学生怒,让学生为之感动的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艰难地翻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我们欣赏作者细微的观察,准确地描写,体会蕴含其中浓浓的父子之情。学生在理解之后,老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手法写一个片段。非常丰富的细节描写源于在阅读文本中的积累,及时迁移运用。语文教材,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多一些这样的训练。
3.2在阅读中激发写作需求
3.2.1从文章挖掘写作点,实现再创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好的文章总是值得人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的。吸引人的不是它曲折动人、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而是它那引人无限遐想的留白。比如在看沈从文的《边城》时,我们都被这凤凰古城里淳朴善良的人们所打动,但更多的是对翠翠的执着等待而悲叹,此外,也让人情不自禁脑海里给翠翠想了无数可能的结局;在看到《桃花源记》中渔人带着官府的人寻桃花源未果时,也有了各种猜想;在读到朱自清《背影》中父亲那胖胖的、慢慢地翻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情境时,那一系列的动词,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朴实而又疼子入骨的父亲。由此我们也会联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也会点燃起自己的写作热情,仔细揣摩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也尝试着刻画一个感人至深的片段。所以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是在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契机。
3.2.2实现情感宣泄,与作者共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诗序》中提出的理论,虽历经千年,读来仍觉得鲜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多已改变,很多不好的现象也日益出现,很多的作家坚持本心,希望借助文章这个媒介来进行无言的宣泄。他们希望与有共同性情的人进行交流对话,希望在他们蹒跚前行的道路上,有着心意相通人的理解,来慰藉他们寂寞孤独的心灵。比如:童话作家,他们的写作对象不单纯是儿童,更多的是针对成人,就好像安徒生,他笔下儿童的世界则是如水晶般美好,让人向往;成人世界充斥的是物质、利益、俗不可耐和令人生厌的。在读完这感性的文字后,我们会被他们那赤诚的性情所触动,与他达成共鸣,内心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急需宣泄。在阅读中我们能将那触不可及的作者拉近,实现零距离面对面的交谈,激发自己写作欲望。
古人读书,先生并不多讲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辞章法,但古人却留下大量让人叹为观止的千古名篇。这在于古人强调的一个“读“字,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要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有机的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取营养,拓宽视野与丰富知识,量的积累,必然实现质的飞跃,学生才能真正学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