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芬兰政府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质量。在学前师资培养中设置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审查准入制度、建立以教师实践为基础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推行以信任教师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政策,这些做法对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芬兰
芬兰学生近年来在PISA测评中长期位居前列,使得芬兰教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芬兰学前教育作为芬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之关键因素是重视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与质量提升,这对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一、芬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
(一)设置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审查准入制度
芬兰的师范教育源于19世纪后期,1995年起,幼儿师范教育由大学教育系承担,自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教师招考与培训改造计划:依照高中毕业会考成绩(若已有工作经验、服完兵役、空中大学等考生会加分)筛选出一批考生,并对其面试后确定最终录取人员。以约瓦斯莱大学为例,每年约从1500位申请者中遴选出300位进行面试,最终录取90人左右,录取率约为6%。教育系的学生不仅仅是要求会念书、会考试,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以及被教导的潜能和健全的人格。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申请人还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严把教师教育入口关的做法为未来教师的高素质与能力提供了保障。申请基础教育的教师须拥有硕士及以上的学位,申请早期教育教师职位者须具有 4 年制大学的学士及以上学位。目前,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机构也要求教师拥有硕士学位。保育员须具备社会健康领域的三年高职及以上学历;照顾特殊儿童的教师,需接受更为专业的保教保育技能培训,要比其他普通教师多学习一年。
(二)建立以教师实践为基础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芬兰主要关注的是幼儿教师的知识、技能以及师幼间互动策略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芬兰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教师培养紧紧围绕教师如何“教好”儿童,因此大多数课程紧密围绕儿童发展或促进儿童学习品质。许多大学都设有教学实习基地,以便学生对学前教育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加以运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掌握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特征及规律、要有回应与解决儿童问题的能力、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实施教学计划的实践能力。[1]
(三)推行以信任教师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政策
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使得芬兰师范教育十分发达,教师被视作专家来尊敬,因此享有相当的自主权:自主权不仅在于教师可以获得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主权(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内容与进度),还在于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评价的自主权。在芬兰对教师的管理体系中,认为评比与评分会造成教师间不必要的影响与竞争,反而失去了鼓励教师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因此用信任代替考核,对教师没有统一范式的考核、督查以及评鉴报告之类。赋予自由、让教师有参与感,赋予信任,让教师有决定权,从而让教师将自身实践智慧与专业能力淋漓尽致发挥,激发更好的教学动力与热忱。故而,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干涉学校的教学活动。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学前教育在近十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入园贵”“入园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前教育“量”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前教育“质”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全面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夯实幼儿教师专业基础,将成为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尤其在乡村地区。对于芬兰幼儿教师的高学历、高水平、高薪资、高地位,我国的幼儿教师仍有不小的差距,低薪资待遇、低认可程度、低社会地位严重影响了当前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導致幼儿教师群体流动性大、教育水平普通不高。[2]芬兰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一)提升教师待遇,增加职业幸福感
幼儿教师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入到其它收入更为客观的行业;而是从乡村转入城镇。其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与付出不匹配,尤其在乡村地区。因此需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合理收入,对于边远贫苦地区需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践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二)加强培训力度,助力幼儿教师终身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尚不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层次不齐。为保障整个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职后培训体系,实施围绕教师真实教学情况的参与式体验、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确保培训质量,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现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准助力与持续发展。
(三)给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自豪感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评比与检查活动,这些活动会与绩效挂钩,使得教师常常被动忙于此类活动,无暇钻研、精研其本质教学工作。因此需要给教师们“减负”才可以“增效”:让教师在一些活动中有一定选择性、自主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更好做到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剑兰, 孙亚娟. 芬兰早期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 32(003):122-126.
[2] 赵珂珂. 芬兰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J]. 大众科技, 2015(07):130-132.
作者简介:
毕亮(1987-),男,湖北浠水人,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贵州省教育科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