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红 曹晓芸
摘要:非遗舞蹈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传承与发扬离不开高校教育平台的支持。本文结合非遗舞蹈与高校民间舞课程的柞关问题,就新时期高校民间舞课程的升级以及非遗舞蹈的传承进行思考,致力于促进非遗舞蹈与高校民间舞蹈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非遗舞蹈;高校;课程教学
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舞蹈艺术的高度繁荣,当前民间舞的教学已经愈发系统与规范,这离不开高校教学平台的保障。在高校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组织非遗民间舞的教学实践,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更激发了学生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民间舞课程的关注与探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遗”民间舞的特点
我国民间舞的传承源远流长,其最早是脱身于原始的祭祀礼仪,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状态的一种直接映射。民间舞传承的意义重大,就当前“非遗”舞蹈的甄选来说,一方面是为了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凝聚力量与资源。高校在组织非遗舞课程的时候,需结合地域特点进行教学,在传承非遗舞蹈文化的同时,强化对于地方民族风情的弘扬。
(一)传承性
非遗舞蹈是原始舞蹈的传承与延续,其所携带的独特的文化符号与特征在服饰、道具以及舞姿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其对于原始人民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理念都是一种有效的传承,通过舞蹈的形式在特定的场所内进行表达。作为传统文化中较为脆弱的环节,非遗舞蹈的传承本身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延续。
(二)价值性
在非遗舞蹈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结构。不论是古代贵族对于宫廷舞蹈的偏爱,还是宗教舞蹈对于教义的表达,其本身都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间舞通过特色的表演形式对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折射,也是社会文化交织的产物,这所蕴含的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态性
“非遗”舞蹈多是粗犷原始不予精雕细琢的,其原始的表达方式也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间舞都不是以剧场的形式来演出,而是定向于广场、自娱自乐、极具参与性与生态性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民俗活动以及民俗仪式中群众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方式,其旺盛的需求与生命力也决定了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性。
(四)活态性
非遗民间舞的活态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民间舞作为一种“活”的遗产,历经时间洗礼也遍布发展与创新。第二、民间舞绝不是静态的一种物质,而是一种具有活性的表演方式、具有生命力的流动文化。所以在了解“非遗”民间舞的时候,我们需从活态的视角去进行理解与认识。
二、非遗舞蹈语汇与高校民间舞课程融合的思考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需要一个平台去传播。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的“非遗”舞蹈实践都存在很多的不足。学生在短时间的交流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间舞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学校而言,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必须认识到“非遗”民间舞舞台实践的现实意义,同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其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对于学生而言,要正确的认识舞台实践对于自身舞蹈修养的提升价值,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中,力求为“非遗”民间舞得传承与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非遗舞蹈语汇与高校民间舞课程融合的措施
(一)注重艺术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完善
为了保证非遗舞蹈语汇更好的融人到高校民间舞的课程教学中,加强高校艺术教材的编写与完善也意义重大。非遗民间舞作为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就必须提升其新时期的生命力,所以对其精髓进行体现与改变十分必要。只有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崭新的形势进行表达,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接受程度。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民间舞的特性、代表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教材的系统性。注重对民间舞动作以及音律特点的把握,以更为有效的形式进行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教材支持。
(二)注重老艺术家的教学引导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传心授的方式方法。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语言的描述必然会显得晦涩,所以高校加强老艺术家之间的合作,邀请老艺术家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教学便显得十分必要。通过与老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与了解民间非遗舞这一艺术形式,这样的教学效果,也绝不是音频或是视频教学所能达到的。
(三)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应以“非遗”民间舞的传承为己任,注重对“非遗”民间舞专业人才的培养,借助于高校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新时期的“非遗”民间舞传承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高校学习的历程也是其人生中重要的经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本身也是丰富体验的有效方式。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重教学方式的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升级,这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开展需求,本身也是“非遗”民间舞传承的重要保障。
结语
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非遗舞蹈的语汇下,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确认识非遗舞蹈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也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此为基础,就“非遗”舞蹈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而后结合高校民间舞课程的开展实际,就“非遗”舞蹈的教学予以思考。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新时期的艺术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金秋.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
[2]许晓云,铁木尔.放下“他者”的“眼镜”——对“非遗”舞蹈研究的反思[J]舞蹈,2019,(03).
[3]全妍.“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J]舞蹈,2018,(03).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江西傩舞语汇在高校民间舞教学中的运用——以婺源傩舞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號:JXJG-19-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