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独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态度。孤独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境。
关键词:孤独;心境;意境;理解
人生不止,孤独不已。“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岳飞的孤独,“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是沈从文的孤独,“活着”是徐福贵的孤独,“追求无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孤独……从一定意义上讲,孤独是永恒的。古代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伟人有,名人有,凡人也会有。
对于孤独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它是一种情绪,是寂寞的代名词;有人说它是一种感受,是生命中的黑暗时刻;有人说它是一种境界,是“山高我为峰”的气质。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态度。有人对它趋之若鹜,有人对它茫然无措,也有人对它恨之弥深。诗坛泰斗泰戈尔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青年作家刘同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他们对孤独的认知,倒是有一种异曲同工的意味。
我曾尝试着从孤独的反面去理解。“不孤独”又是什么呢?热闹?似乎少了一点儿内涵。开怀?对应“伤感”好像更般配。只能承认,“孤独”这个词太孤独了,孤独到无反义词可寻。为何至于这般?大概是缘于它的抽象化与多元性。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由此可见,孤独不是孤单,不是逃避,更不是怯懦。更多时候,所谓孤独其实就是你的思想和别人不在同一个频率上,这也正是“自古圣贤多寂寞”“成功路上多孤独”的原因所在。
从无中来,终要回到无中去,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从这个角度讲,孤独更像是一份“生命的礼物”,是像“开心”“伤心”一样可以转变的感受。孤独不是天生的,但似乎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时候,孤独可能是因为无人问津;一群人的时候,孤独可能是因为无话可谈;面对人生,孤独可能是因为身边无伴;面对自然,孤独可能是因为渺小无痕。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孤独也是“一念”。一念之前是迷茫,一念之后是成长。没有经历过孤独的人,恐怕永远也体悟不到生命的深远。终究到底,能不能忍受孤独、耐住寂寞,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追求无限”既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一生孤独,也是他的毕生之志;“活着”对徐富贵而言孤独且凄苦,但只要活着他就是战胜孤独与命运的赢家。对此,雨果的诠释最为恰当不过:人们需要不时地孤独,因为人生第一件大事便是发现自己。
孤独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境。曾读过这样一句话:在各种孤独之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但我却觉得,精神上的孤独,往往会伴着清醒而来。它是精神活跃的条件,是看清事物的方法。所以,当孤独来临时,不妨拥抱它、享受它,找到打开它或者封锁它的钥匙。即使身边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也要笑着对它说一声:“你好!”
雷尼耶说:“孤独,已经死去的一切仍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座活坟墓。”毫无疑問,孤独是冰冷的。但正是这份冰冷的存在,更彰显出我们人生的温暖。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
作者简介:
黄彦博,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