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领域目标不落实、课堂教学增量不足”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了课程目标统领下的单元整合教学,以此来解决问题。文章还指出单元整合教学既包涵目标整合后的单元重组,也包含单元构建中内部要素的整合。详实地介绍这两部分整合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强化型单元”“渗透型单元”“过渡型单元”整合的操作策略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体育学习;单元整合
体育新课程改革为小班化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开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大纲,不受缚于固有的教学形式,小班化教学活动化、个别化、合作化、综合化的教学特征得以最大限度地实践和应用。与此同时,小班化教学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有效作用于体育课堂,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贡献。
一、 小班学生体育学习的特征及现状
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为“活动化——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个别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合作化——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团队精神”“综合化——学科间融合,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展学生“自主”“个性”“和谐”“全面”的优质教学。
小班学生的体育学习较之普通班级授课的学生不光占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在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利,小班化教学的最本质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所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一个都不能少”,教师想方设法把每个学生引入“享受学习”的参与活动中来。于是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积极,在体育学习中体现自我,展示个性显著,加之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高。所以小班学生体育学习的特征表现为:
(1)学习自主性强,体育兴趣浓郁;
(2)个性发展显著,课堂参与度高;
(3)学习氛围和谐,体验健康愉悦;
(4)知识技能全面,发展多维素质。
目前,小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已经通过小班化教学的抓手显现出独特的价值。但这些独特的价值因为缺乏体育学科体系的支撑,所以出现了零乱、降低效用等现象。小班体育教学若能在新课程标准大理念组建的教学框架上,再实施先进的小班化教学,它的价值将得到升华。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把小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比喻成一个解剖意义上的人体,以体育新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骨骼支撑,以小班化教学作为肌肉充实、丰润。
二、 单元整合教学给予小班体育学习的意义
单元整合教学指的是为达到特定目标或开展教学主题而实施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集合。在小学体育教学领域中,单元整合教学指的是在五大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统领下对领域目标自身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统筹整合,构建有效的单元板块。所以,本文所指的单元整合,既包涵目标整合后的单元重组,也包含单元构建中内部要素的整合。
这种区别与传统体育教学中把单元理解为,以教材为载体、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教材单元”,使体育教学更立体,全面落实领域目标。
单元整合教学给予小班学生体育学习的意义在于把原有的小班体育学习中获得的零星的、杂乱的知识、技能、情感增量叠加、整合,促使小班化教学作用最大化。
三、 单元整合教学在小班体育学习的实践操作
(一)目标梳理
“单元整合”教学首先就是以目标来统领单元的,单元整合的是什么要素,都需要根据目标的主导来选择和开展。
第一步我们可以先来梳理一下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目标。
可以發现,新课标的对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划分清晰,系统性强,且能力设置也能遵循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其中包含5个领域的14个领域目标,其又分解成水平一的8个目标,水平二的12个目标及水平三的14个目标。根据目标的外显意义,专家们把它分成五个领域,两大类别。“一类是结果性目标,一类是体验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用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它明确规定了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例如,学习目标“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我们就可以采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1分钟跳绳等项目来进行考查。
“体验性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指向无须结果化或者难以结果化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用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它主要是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者描述教学情景,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大多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例如,学习目标“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等等。
(二)单元分类
根据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特点,我们在单元设计的时候为其量身定制单元计划。这是单元整合教学实施的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结果性目标,教师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这一类目标需要的时间相对集中,教学刺激要足够强烈。且目标达成后不容易退化,目标达成的质量越高,越不容易退化。目标达成外显,用传统的评价方法都能有效开展。所以对其设计的是单元称为强化型单元。
体验性目标的达成过程所需时间绵长,教学的刺激强度不一定很强,教学形式更趋于“渗透”,目标达成度不外显,评价应多维度综合。所以对其设计的单元称为渗透型单元。
本人认为,强化型单元与渗透型单元的分类没有像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那样有明确的界限,其实它们各自代表的是两种趋势,趋于强化型单元设置更具密集性、强化性;趋于渗透单元设置更具延续性、渗透性。强化型单元与结果性目标,渗透型单元与体验性目标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过渡型单元介于强化型单元和渗透型单元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为结果性目标服务也可以为体验性目标服务。
(三)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首先是为目标整合后的重组,是对强化型单元、渗透型单元、过渡型单元的整合。
强化型单元突出强化的主题学习目标,既定的学习目标是整一单元的灵魂。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分配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课次的安排较集中,可以根据教材容量、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综合考查。对难、重点的说明极为重视,学习方法的选择面广泛,尽可能减轻学生对目标达成的压力。评价方法的选用至关重要,讲究科学性和激励性。
渗透型单元中学习目标贯穿学习内容,可用“形散神不散”来形容。课次的安排相对较分散,可穿插在其他两项单元之中,教材容量特别大。对难、重点的说明要求不特别明确,学习方法的选择相对开放,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性和积极性。评价方法多采用心理学的相关途径。
过渡型单元是强化型单元和渗透型单元的最佳补充。它的应用区间更广,操作更灵活。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单元拆成强化部分和渗透部分开展。
如图1编织状单元整合示意图所示,横向由强化型单元和过渡型单元组成,纵向由渗透型单元和过渡型单元组成。三种单元以编织状交叉框定出整一教学计划体系。
图1编织状单元整合示意图
从图中横纵交叉的状态可以看出,一堂体育课里,教师必须严格对两个主要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设计与练习。以水平二阶段的某个课时教学为例,它所处在横向的强化型单元是以目标“会做简单组合动作”的技巧垫上滚翻单元,纵向的渗透型单元是“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教师就可以安排模仿体育操比赛情景,由学生按轮次扮演“运动员”“裁判员”“解说员”等角色开展身体练习,以助两大主题目标的落实,形成课堂的增量。
(四)单元构建
强化型单元中最典型的就是以运动技能结果性目标作为学习目标的类型。如“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初步掌握一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等。但我们也会以“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这样的体验式目标构建成强化型单元。
渗透型单元中较为典型的是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的体验性目标。如“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体育教师可以以采用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来持续评价、记录,并能在评价过程中与学生取得必要的沟通,针对不同的学生生成情况,调整教学过程。以下是对“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的学习目标的渗透型单元构建。如表3中,每一课时都是穿插在强化型单元中。如《巅峰时刻》单元中,“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的课次就可以安排在强化单元的中间或后部,在一段准备期后,学生就有足够的空间去完成学习。经过三个强化单元中的三次学习,就可以有效地渗透进“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这个学习目标,完成这个渗透型单元。
渗透型单元运用最广泛还有在小学低段的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渗透型单元构建简化成记录和评价。如一年级对体育课服装的要求,每次课前只需体育教师对服装情况进行记录登记,实施评价措施,经过半学期左右的时间这项常规学习目标就可以顺利达成。运用此办法本人还开展过“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这一渗透型单元的实验,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术语特别敏感,也大大加强对体育术语的知识面。
六年的小學体育学习中单元的设置应具有统筹性、计划性、有效性、全面性。强化型单元和渗透型单元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过渡型单元来补充。渗透不足的目标再进行强化学习,强化遗忘的目标再继续渗透学习。
四、 结语
单元整合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落实领域目标、凸显课堂增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教育价值。领域目标整合后的单元重组,以强化型单元、渗透型单元、过渡型单元三者以编制状交叉框定出整一教学计划体系。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当然,单元构建中内部要素的整合更应该遵守统筹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这样才能把我们的领域目标落到实处,体现出体育课的价值所在。
其实,在新课标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得更加明显,而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体育教师的能动性调动起来,调动的程度又各有所别。所以是否可以制订地区性的专用体育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促进整体的课堂教学落实,值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讨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1).
[2]樊海峰,张杰,郭忠云.“整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教育艺术,2007(3).
[3]钱金林.新课程视野中的小学体育教学[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5(125).
[4]楼丽文.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理解及构建[J].湖北体育科技,2007(9).
[5]徐大从.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与使用[J].体育教学,2006(5).
作者简介:
曹玥蔚,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