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芸 廖涵茜
摘 要: 响应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水电的绿色发展,浙江的一部分小水电站正通过技术改造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而另一部分小水电站则面临被废弃清退的危机。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文化+”创造性改造不仅能为存留下来的小水电提供发展思路,更能挖掘废弃水电站的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开发区域特色文化IP、提升全民的文化体验、融合区域特色业态,“文化+”创造性改造将为浙江小水电站在旅游领域开辟新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 全域旅游;浙江小水电;文化旅游
小水电站是人类对水能利用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国家电力的重要补充。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曾星罗棋布着3000多座小水电站。但随着水电技术的发展,不少小水电站存在技术落后、经济效益降低、生态破坏等问题。2019年3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四部联合发文的《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见》(水电〔2018〕312号),标志着众多小水电站必须通过技术改造绿色化或面临着被清退的风险。由于小水电站往往地处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所以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但对小水电站在全域旅游范畴下的开发案例却鲜少有人关注。通过分析和学习全国范围内7个特色小水电站旅游改造案例,浙江省的小水电站在清理整改的同时,也可以在全域旅游推动下完成新的历史使命。
1 小水电站的定义
小水电站是指利用分散的溪流、小河或灌渠跌水所形成的落差进行发电的一种水电站,装机容量在1001~12000千瓦,是对国家电力的重要补充之一。我国小水电站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福建、四川、湖南、云南等省份,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6万座,装机容量8044万千瓦,年发电量2346亿千瓦时分别约占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和水电年发电量的1/4[1]。古代社会,木制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节省大量人力,在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力发电源于木制水车,大型水电站的修建起源于小型水电站,因此,可以说小水电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史上,从水利旧时代到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媒介[2]。小水电站由于造价不高、运行成本低等优势,曾为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不少弊病,例如小型水电站存在脱水破坏河流生态、沉积物在坝体前淤积、各种重要的水力参数改变、影响栖息地条件等问题[2]。
2 全域旅游的基本理念
全域旅游理念的产生源于20世纪90年代全国优秀城市的创建,“大旅游”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渐渐催生了全域旅游这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3]。公开发表的文献显示,2013年,厉新建教授首次系统性提出全域旅游概念,也有学者称“全域旅游”的概念始于2008年在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发展战略”[3][4]。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第一次官方概念化,此后,全國掀起全域旅游发展的热潮[5]。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对当地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资源等相关要素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整合,将旅游业打造成当地优势产业,以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6]。首先,全域旅游要求“全区域、全社会、全行业”的参与,为消费者提供“全时空”的旅游体验。这意味着旅游活动不再只发生在旅游目的地,全区域内所有社会资源、自然环境等的整合皆是旅游景观;其次,游客、相关从业者、当地居民全社会各部力量都要参与其中,挖掘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体验;再次,全域旅游的产业领域要从狭隘走向开阔,旅游区域内的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最后,旅游时空的壁垒渐渐被消除,没有淡季旺季或是白昼黑夜的差别,旅游区域总能为游客提供全时空的服务[6][7]。
3 全域旅游视角下“文化+”小水电站的创造性改造案例
3.1 福建永泰月洲乡村水电站改建成公益图书馆
福建永泰第一座乡村发电站月洲乡村水电站于1967年启用,后来水电站逐渐荒芜、破败。2018年,由废弃水电站改建而成的月溪花渡图书馆向村民和游客免费开放,该图书馆是福州首家民间工艺美术主题图书馆。月洲村是曾出过状元、尚书、进士的“学霸村”。废弃的水电站改建成图书馆重新焕发生机。原水电站依傍桃花溪而建,沿溪而行,拥有千年历史印记的石刻在古色古香的村庄中显得更加古朴典雅,文化的传承延续至今。在地域分布上,图书馆、村内的祠堂、名人故居以及一些自然景观的观赏点也与村内民居交相辉映。图书馆与书屋签约并与多个项目合作,定期邀请青年画家等文化爱好者举办讲座,将优质、可靠的文化送入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月洲村。[8]
这个举措也引来了不少人民群众的旅游打卡,网红打卡,这为这个小乡村的旅游发展注入新力量,给当地旅游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全域旅游的优越性在当地得以证实。
3.2 浙江金华双龙水电站改造成红色纪念馆
双龙水电站于1958年5月动工兴建,当时金华地委、县委在金华山动工兴建的8座梯级水电站之冠,被誉为我国中小水电站的里程碑。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曾到双龙水电站视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举促进了我国小水电进入发展高峰期。双龙水电站以此为契机,通过修缮老旧建筑,将危房拆除改造为红色纪念馆。与此同时,对水电站所在的双龙溪峡谷廊道景观工程进行同步修缮。双龙水电站作为廊道中途的休憩点,让游客在小憩的同时还能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9]
廊道中众多风景串联成线,双龙水电站与当地其他特色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全域发展。
3.3 安吉县龙王水电站改造成民宿
早在20世纪90年代,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安吉县共建造100多座小水电站。前些年,为减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龙王水电站关停报废。为响应乡村旅游号召,龙王水电站被改造成别具一格的民宿“晓岛”,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晓岛”不但保留了原水电站标识,还有个别名——“今晚在水电站值班”,这特殊的名字将民宿与水电站文化完美融合。与龙王村“手工造纸技艺”“龙王年画”等乡村文化体验项目一起,水电站文化成功助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游客在感受乡村文化的同时,享受着民宿与村里的其他的农家乐一起提供的服务,吃喝玩乐一应俱全。[10]
“当地村民+游客”的全民化形式,以及水电站文化与其他乡村文化的融合使得龙王村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得到发展。
3.4 广州紫泥堂废弃水电站改造为美术馆
在广州紫泥堂,一座废弃电站被改造成了一座工业化风格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被称为“一期一会美术馆”,在原电站的基础上,设计师以其高超的建筑学知识将电站打造为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工业风美术馆。不管是美术馆的外观还是其空间布局都作了完美的改造。紫泥堂是一个艺术小镇,电站作为小镇的一分子,与其他工业遗迹一起被合力打造成一个具有“工业山水”意蕴和极具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紫泥堂。[11]
小水电站的改造不光在文化和旅游的角度得到全方位落实,还和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
3.5 成都郫都废旧电站打造成公共开放空间
2015年在成都郫都,因城市改革发展规划需要而废弃的菠萝滩电站被改造为社区公共空间——郫筒街道“郫县故事”。水电站虽然不再发电,但仍保留了发电机组等设施,郫都水利文化、郫都历史名人通过该公共空间得到发扬传承。该公共空间是集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公众参与、组织孵化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集中体现郫都区水文化及水利电力发展历程,通过讲述郫都发展故事,打造郫都人的“精神文化家园”。[12]
以“乡村游”为新IP的郫都将社区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全域发展为方向,水电站在全域旅游理念下重获新生。
3.6 安徽绩溪电站周边建设生态旅游观光项目
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境内,绩溪电站所在水库周边建设生态果园、生态竹林,游客可体验自助式、体验式、互动式主题的自摘果园。游客在体验农耕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体验当地特色菜肴制作与品尝。水上游樂区以及徽戏文化园提高了娱乐与文化学习的丰富性。在住宿方面,一厨一卫木屋公寓也是一大特色,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13]
依靠电站周边的天然生态环境,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得以实施,再结合农耕文化、水上游乐、徽戏文化、木屋公寓等各上下游特色产业,各行各业交叉渗透,将当地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全域发展,提升了旅游品质。
3.7 杭州建德以水库故事打造文创旅游“打卡地”
杭州建德三都镇镇头村凭借20世纪60年代建造镇头水库的独有历史打造文化IP,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基地。围绕过去修水库的艰苦岁月,入村道路被改造成为了一条讲述历史的长廊,村内文化礼堂则通过增加图书馆、展览室等措施增强历史厚重感。与此同时,镇头村还建设了“镇头大队”食堂以满足来参观游客的饮食,游客在离开时可购买特色土特产带回家,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带动了镇头村的经济发展,一举两得。游客既享受了生活,本地居民又有了收益。[14]
在市场方面,本地居民在作为提供者的同时,也可作为享有者,市场不局限与外地游客。在产品方面,当地独有的精神文化作为全域旅游下独特的产品,给人们带来独一无二的享受。
4 全域旅游视角下“文化+”小水电站创造性改造对浙江的启示
4.1 浙江小水电站的发展现状
浙江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全省大致可以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沿海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七个地形区。受地形地势影响,浙江省大多数小水电站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丽水、金华两地。截至2018年年底浙江省已建成小水电站3125座,分布在9个市60个县(市、区),总装机容量410万千瓦,资源开发率已经达到了89%,主要集中在丽水、温州、杭州、衢州等市[15]。
小水电站发展历史悠久,由于修建的年代久远,机组设备老化,安全隐患严重,运行维护跟不上,技术管理水平低,小水电领域资金不足;加之部分小水电站存在污染水环境或影响水生生态等不利影响,小水电站的发展遭到限制[16]。早在“十五”期间,浙江省就约有388座小水电站报废重建和技术改造,当时计划完成更新改造项目718座[17]。自2013年以来,浙江政府明确未发电且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存在安全隐患且重修整改不经济的、县级以上政府文件明确要求其退出的水电站将被淘汰,而对于保留的小水电站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修缮[18]。
2019年3月《浙江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起草[19]。通过加强水电站建设管理、开展生态水电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建立小水电站报废退出机制、开展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措施,按照退出、整改、保留三类整改方案,分阶段对浙江境内的小水电站进行整改[20]。2019年,浙江省2757座小水电站开展整改、325座小水电站清理退出[21]。通过绿色化改造,浙江省于2017、2018年相继有6座、32座水电站入选绿色小水电站;2019年在原来38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2座绿色小水电。现如今分布在浙江的小水电站通过退出、整改、保留三步走,正在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不少小水电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改造绿色化,并依托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小水电站依托水域生态环境或水利工程,吸引游客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这类开发和改造为那些依然能够运转的小水电站提供一线生机,更为一些发展不错的小水电站锦上添花;但对于报废或清退的小水电站而言,技术改造也无回天之力。上文中的案例为浙江小水电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文化+”新思路。
4.2 以“文化+区域IP”为突破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从这俗语中可以看出江浙一带区域差异程度高,而这种差异性就为浙江小水电的发展提供了突破点。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民俗风俗、历史事件、红色元素、文学人物、网络红人、社区故事等文化要素,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区域文化IP。找出区域文化的共性,连点成线,以线筑面,全方位深化文化内涵。在上述案例中,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倚靠了当地独特的文化背景,再结合自然因素岁小水电站加以改造,成功变“废”为宝。
4.3 以“文化+全民体验”为理念
全域旅游旨在让游客、相关从业者、当地居民全社会各部力量都参与其中,小水电站周边居民作为改造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与游客共享胜果。不同于大型水电站的景观特殊性,譬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之一千岛湖景区就是受益于新安江水电站,小水电站必须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文化既是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人民作为文化的创造者的同时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小水电站也在依托文化背景改造后造福于人们,为当地以及来旅游的人们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无论是被改造成民宿、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还是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后的小水电站都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浙江小水电站在改造时应充分了解全民需求,尤其是文化需求,将供给侧与需求侧结合考虑,因地制宜进行完善。
4.4 以“文化+全业态”为支撑
中国的“文化+”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的理念正在推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崛起。传统的文化产业将现有的基础和创意元素融合,文化产业不再枯燥乏味,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可以给自己挖掘文化背景,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在对小水电站改造时,要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如浙江不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竹制品;也要多方融合,譬如结合教育、餐饮、娱乐、制造业等上下游产业链,推动经济文化双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文化+全业态”更是扩大了文化产业的格局,为目前浙江小水电面临的改造问题提供全方位支撑。
5 结语
全域旅游理念下,小水电站可以通过创造性改造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并注入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的创意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在过去,位置偏远且小众的景点,很难打开旅游市场。往日人民心目中的水电站只是简简单单的水利设施,除了专业工作人员,几乎无人问津。但是得益于如今旅游全域发展和网络宣传的即时作用,这些创造性改造的小水电站旅游地不仅成为众人观光的景点之一,也成为大家热烈探讨的对象。小水电站的创造性改造不仅大改水电站往日古板形象,吸引更多人参观学习,还带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管改造的小水电站位置有多偏远,建筑多微小,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的大趋势下,都有潜力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贡献者。
浙江省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建设发展迅猛,随着政府文件的下达和实施,在未来的幾年里,一定会有不少小水电站将面临重建改造和清理退出。仍然可以运行的水电站可以适当开展旅游项目,发挥其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已经清理废弃的小水电站不妨参考上述一些案例,在兼顾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大胆发展“文化+”创造性改造。浙江小水电站的继续发展应当在全域旅游下冲出原来的局限性,通过开发“区域文化IP”、打造“全民文化精神”体验、立足“地域特色产业”并结合“全行业链”来丰富自身经济、文化、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小水电旅游的发展并帮助水电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辉煌70年]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水电强国.中国水利,2019,09,26.
[2]高国明,山长鑫,熊泗军.国内外小水电站发展研究[J].陕西水利,2019(11):10-13.
[3]徐黎珺.中国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市场研究,2018(03):15-17.
[4]崔水莲.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D].河北大学,2017.
[5]张凌云.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域旅游:实践与反思[J].旅游学刊,2020,35(02):1.
[6]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3):130-134.
[7]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12-13.
[8]永泰“学霸村”废弃水电站改建成公益图书馆.福州新闻网,2018,08,29.http://wm.fznews.com.cn/dzwm/20180829/5b85e93448831.shtml.
[9]金华山双龙电站 红色旅游绘新篇 金华政府门户网站.金华日报,2018,05,23.http://www.jinhua.gov.cn/11330700002592599 F/gzdt/201805/t20180523_2362668_1.html.
[10]浙江省安吉县乡村旅游巧借特色资源 废弃水电站变身主题民宿.人民网,浙江日报,http://hlj.people.com.cn/n2/2019/0527/c338550-32982800.html.
[11]海岸分享|广州废弃电站改造,化身为精致的美术馆“一期一会”.搜狐网,2018,05,05.https://www.sohu.com/a/230496041_338813.
[12][领航新征程]成都郫都区:将沱江河畔废旧电站变身社区“寻梦空间”服务社区居民.四川新闻网,2017,12,01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71201/000836841.html.
[13]大美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及周边旅游开发项目.2016,06,29 http://www.jixilxs.com/zixunxx-1467.html.
[14]村里有了文化IP,“三无”乡村变身文创旅游“打卡地”.新华网,2019,01,16.http://www.xinhuanet.com/2019-01/16/c_1123997576.htm.
[15]浙江省水利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3号提案的答复.浙江水利,2019,12,04.http://slt.zj.gov.cn/art/2019/12/4/art_1228975818_40753689.html.
[16]周设华.浅谈某区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分析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06):122+124.
[17]陈烨兴.浙江省小水电站更新改造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8]浙江出台《浙江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20年底前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国际能源网,2019,04,16.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316592.shtml.
[19]浙江出台《浙江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20年底前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国际能源网,2019,04,14.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316592.shtml.
[20]浙江省水利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648号提案的答复.浙江省水利厅,2019,12,04.http://slt.zj.gov.cn/art/2019/12/4/art_1228975818_40753567.html.
[21][中国水利报]潮起之江万象新 中国水利日报.浙江省水利厅,2020,01,09.http://slt.zj.gov.cn/art/2020/1/9/art_1513107_41532265.html.
基金项目: 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江绿色小水电“水文化+”旅游资源研究(201911481038)
作者简介: 王祝芸(1999—),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商务英语专业。
*通讯作者 :廖涵茜(1999—),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商务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