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研究

2020-09-12 14:08吴雪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8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

吴雪

摘 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人才的抢夺上。即便是这样,大学生的失业率也非常高,这是因为部分毕业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并不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面对这种情况,经济学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考虑到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对当前的人才需求,制定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考虑到市场竞争的情况,形成分工与合作,从而培养出正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企业所需人才;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8.050

0 引言

在经济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目标的设立没有考虑企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不够深入等。这些都影响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一提出解决对策。

1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经济学专业不同于其它具体的应用型专业,在教学环节,侧重于基础性和理论性,而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薄弱。简单来讲,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目标是“通才”,而应用经济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是“专才。”

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在步入社会以后,在哪都能找到工作,但是无法发挥大作用。这是因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朝着技能型和应用型的方向发展,也不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當前,高校、大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对于经济学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企业招收经济学人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市场研究分析。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广,但实践能力欠缺,获取市场数据,撰写行业研究报告的能力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部分企业的实际需求。

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出创新能力比较强,基础知识扎实和素质优越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和适用性。

2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

就当前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以下将具体分析。

2.1 培养目标模糊

大部分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所以,大部分高校会采取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本科通才培养;另一种是专才培养。在第一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也被人们称作“通才。”简单来讲就是掌握了较多的理论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泛,但是并不专业。所以这部分人才在步入社会后,对工作的适应也比较慢。如果采取第二种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就能够培养出针对某个专业的人才,例如房地产经纪,但是这种人才培模式不能够适应多岗位多层次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相当于应用经济类的专业来说,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特点。由于过分的注重理论教育,导致全部的教学重点和精力放在了理论课程上,对于实践这一环节投入的精力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依然采取了传统的模式。这个过程缺少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且部分学校受到了场地经费等多种原因的限制,缺少实训设备,有很多设备也不够专业。导致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比较少。

此外一部分学校虽然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但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学生在实习之前,了解企业的发展模式不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2.3 师资力量不足

在经济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队伍是最核心的力量。当前,很多高校缺少双师型的高水平的教师。普通的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学识和教学经验,但是很少深入企业实践工作过也没有接触过实际的经济业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重理论,轻实践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也比较落后。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企业顶岗实习过,在开展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所教的内容更不符合经济业务的实际。导致整体的教学过程十分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参与性很低,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3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为了培养出适应性较强,专业能力较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下将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3.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队伍是最关键的部分。要想培养出更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需要依靠师资力量。任课教师需要具备与企业对接的能力,掌握企业的动向,具有熟练的市场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任课教师学历水平比较高,这对于改善理论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这些教师虽然学历水平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很多都是在毕业之后从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的。这个过程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企业对经济岗位的人才需求不够了解,对于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流程认识比较模糊。面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第一,学校可以大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尽可能的招收学历较高,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为了减轻财务负担。学校可以从外聘教师这方面入手,招收符合这两项要求的专业教师。此外,学校必须要组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为了不占用上课时间,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集中让教师参与生产实习。

例如,一部分教师进入了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不仅更了解生态农业,这个行业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在讲解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时候也拥有更多的教学案例了。教师可以直接针对生态农业的供给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内容,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当前企业的最新动态。

第二,组织企业一线工作者开展讲座,并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以金融投资相关的课程为例子。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引入股票模拟大赛,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在这过程中更多的学生可能会从事金融类相关的工作,或进入证券或投资公司,如果仅仅掌握股票买卖的技能,是无法达到公司的用人标准的。学生还应当了解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技能。因为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流程,没有掌握一些应具备的技能,是无法进入证券行业实习的。所以高校首先要设立实验室。邀请企业的一线工作者进行现场指导模拟,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多数教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共同参与进去,接受指导。

3.2 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部分人存在着教学的误区,认为只有职业院校才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而本科高校主要是培养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的。在此基础上直接划分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际上,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绝大多数经济类的工作岗位对于学历的要求,最低就是本科。也就是说,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朝着应用型的方向发展。相比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更全面,也更系统。所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朝着应用型的方向转换。注重发展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

只有这样才能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让教师制定出更加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在引入项目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和筛选相关的资料,开展深入的企业调研活动。只有学生了解了实际情况,才能够在融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判断当前情况,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也可以容纳在课程考试之中。

此外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不同企业对于人才工作能力的需求。例如,有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倾向于到证券公司工作,可能会从事客户经理的职位。所以在具体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从金融学和营销学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虽然是以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而设立的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抛弃理论教学,还要加强理论教学的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启发导学生找到问题,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置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人生规划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方向。如果仅根据学生个人的意愿,从兴趣偏好的层面,可以分成应用型学生和学术型学生。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经济学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方向,不断的调整。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而现实状况,很多学校采取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经济学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划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和考试考核的内容方法都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被挫伤。其中一部分应用型的人才要忙于应付理论课的考核,工作时间实习时间被不断的压缩。而另一部分学术型的人才,可能为了实习或者找工作影响到学习的进度。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的学生,可以设置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度。课程设计,更偏向实际应用,考核依据能否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从大一大二期间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够深刻,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不够明确。所以学校可以采取统一教学的方法,加强理论教学,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打扎实,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发展方向应当具备哪些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人倾向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开展培养工作。

到了大三大四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采取工读交替的方法。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提前步入企业感受工作的节奏,只有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3.4 采取产学研教模式

当前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学生自行实习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率很低。考虑到这一情况,学校可以调整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合作的力度,建立产学研校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把教育工作划分为学校和企业两个部分,分别开展教育工作。学校主要是针对理论部分进行教育教学,企业要负责提升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企业发展情况,明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在步入社会后,学生也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节奏。

除此之外,学校被引入3+1或者是2+2的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学生互换交流活动。这种方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适用性。

4 结语

当前高校教育已经出现了大众化,现代化的特征。为了满足企业对于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高校要不断地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此外也应当引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引入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多方技能。学生在步入社会进入企业后也能够快速的适应满足不同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7,(12).

[2]陶金国.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7,(04).

[3]何菊芳,季诚钧.“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

[4]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08).

[5]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18).

[6]刘辉煌,李峰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6):12-15.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策略探究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探讨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经历探究过程,提升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