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斌
(厦门市海沧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2016 年11 月,教育部联合11 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作了顶层设计,提出明确要求。2017 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关于认真做好研学旅行工作规划的通知》,强调各地各校要结合本地域情、校情、生情,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类课程。时至今日,研学实践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与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形成了中国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它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客观地讲,在升学任务繁重的中学,有效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仍有许多困难,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当前,虽然很多学校口头上只是研学,也把研学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但对于研究实践教育的教育意义、主题、实现途径等缺乏思考,许多的学校把研学实践教育等同于传统的春秋游、夏令营等,只是“换汤不换药”。这样就出现了“游大于学”“只游不学”“重游轻学”,违背了研学的实际目的,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实际研学中,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往往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学生提出很多要求,非常强调安全纪律规范,过度规范使研学实践教育丧失了活力。同时在策划研学实践教育方案时,都是同一线路、统一时间、统一安排,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忘了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具有自主性,从而影响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研学实践教育的育人效果打了折扣。
既然研学实践教育是一门课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实际效果是否达到,需要科学的评价。不少学校在实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缺乏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很多学校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过程很愉快,场面热热闹闹,但草草了事,结束后写一篇感想或作文,教育价值目标的达成、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得失,没有进一步的评价与总结,研学的过程缺乏完整性。
对于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来说,研学是目的,实践教育只是载体。许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把研学实践教育当成实践教育,开拓视野固然是研学实践教育的目的,但并不是全部,行走的远近也不是决定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特别是面对全体学生,家庭经济各有差异,如果仅把走出家乡,走出国门才算是研学,那会挫伤学生的心理。其实,在我们的周边并不缺乏研学等资源,关键是如何去选择与开发。同时在研学实践教育目的地遴选也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考虑,许多学校是为研学而研学,甚至小学、初中、高中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多少区分,这样的研学并没有实际效果。
研学实践教育是一项集体活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学生参加活动的主阵地,合理选择目的地是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前提。在选择目的地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首先,我们根据这六大素养分成六大板块,并列出六大板块的研学实践教育实践内容。如人文底蕴目标版块实践内容为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遗场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资源单位,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运用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在考虑学生可以全体参与的前提下,我们把研学实践教育目的地以把厦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主。按照这六大板块分类,把已公布的综合实践基地按六大素养分门别类。如科学精神目标版块实践基地有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科技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市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诚毅科技探索中心等。最后结合实践基地的特点定出每个研学点的具体研学内容。
表1 学会学习目标版块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把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设计为“四环节”,包含确定主题、资源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这四个环节实际上是按照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四要素来设计的,这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规范性结构,我们还要在四个环节融入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生成性、个性化课程,以实现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的有机整合。
1.确定主题
我们的教育要从面向知识的培养转向面向素养的培养,研学是课堂教育的延展。但各学科的素养包含哪些方面?哪些素养在课堂中难以实现,就是我们要思考和设计研学的主题。我们要通过一定的逻辑串联起来整成一个具有核心主题的线路,让行走过程有主线,让学习过程有焦点,让素养形成有脉络。实践教育只是研学的载体,要把研学作为研学实践教育的目标。脱离了这一特征,研学实践教育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根据实践教育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养层面。知识层面的目标是通过游学直接获取的。能力层面等目标是在活动、任务等达成培养起来的。而素养层面的目标是从价值观、国家等育人的最终目的出发设计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信息社会。在当前电视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众多的电视节目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不断地进行创新,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节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新闻节目仍然是众多电视节目中最有影响力以及权威性的节目。为了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新闻播音主持的方式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传统严肃的主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新闻播音主持的好坏对于新闻节目的收视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新闻播音主持应该掌握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将很好的新闻效果展示给观众,从而满足大众群体的需求。
2.资源选择
选择资源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第二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研学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者根据研学大目标确定研学目的地和线路,这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资源的第一次选择。研学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者还应该根据课程微型目标选择课程微资源,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和探究,这是课程资源选择的关键。比如在高一,面对新高考,需要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类型及感兴趣、想探索的职业进行研学地点及研学活动的“私人定制”,确定具体研学活动方案后,再安排本校高中学生进行分组职业研学体验。我们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的结果,结合大学的十二大专业,推出“研学+职业生涯规划体验+社会实践”相互融合的全新研学体验模式。全年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十二个职业类别的职业体验,想当法官的归入“法学”类,组团前往律师事务所、法院等职业场所考察研学;想当教师的归入“教育”类,组团前往高校师范学院考察研学;想当气象工程师的归入“理工”类,组团前往气象台考察研学;想当农艺师的归入“农学类”,组织前往园艺博览园、园林公司参观学习。通过企业介绍、职业访谈、实地参观等项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职业兴趣,明确职业规划。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第三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中阶段完成,主要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亲身到研学目的地进行参观、考察、体验、探究。课程实施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集体大统一的走马观花,缺乏与学科必修课程的衔接与联系。这是以前研学实践教育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课程实施就是“实践教育”,没有“研学”,而且这种实践教育也是“实践教育团式的”浅层次实践教育,和“自助式的”深度研学实践教育还有很大差距。我校经过多年探索,已将学科课程学习与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度融合,下图展示的是地理学科概念教学在研学实践活动中的实施路径与理论提升。
图1 地理学科概念教学在研学实践活动中的实施路径与理论提升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后阶段完成,也要渗透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可以说,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都应该有课程的评价。学习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都有深刻影响,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评价指标和课程目标要相呼,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反思目标的适当性;其次评价标准和课程学习过程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检测学习效果,指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与研学实践教育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实践教育课程,需要全面性的、全过程的、多主体的评价,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研学实践教育手册是整个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内容是既要科学,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引领,又要及时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满足感。以我校设计研学手册为例就是“行前思”“行中研”“行后悟”这三个方面,行前的知识储备、行中的实践探究、行后的思考感悟,每个阶段都涉及文化的汲取、知识的摄入和能力的培养,应该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研学手册中“行前思”引导学生思考准备什么能让研学之行更顺利、更有收获;主要内容有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准备等。课程主题与目标是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总指挥棒,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与方向。研学实践教育的课程安排主要根据沿线目的地的线路来设计,主要包含自然和社会两个部分,如气候交通、历史沿革等内容,不必面面俱到,要考虑和研学课程的联系,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关信息,如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网络平台链接、场馆介绍等,但同时要给予留白,给学生以思考和记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研学实践教育的策划者、亲历者、体验者。研学实践教育准备阶段,学生便已经了解到活动当天要研学的目标、内容和安排,这些都是课程顺利实施等重要前提。
2.“行中研”记载内容
“行中研”作为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环节,活动过程要注意研学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个性化。在“行中研”环节可以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模块化、微型化、个性化的选择性、探究性课程。为了让研学实践教育真正做到行中研,即研有所学、研有所得、研有所乐。教师的指导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比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研学记录表”和“我的收藏”两个部分。“研学记录表”让学生记录在活动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思考的问题。“我的收藏夹”是研学手册里可以任意发挥的、最自由的部分,如参与图片、随笔美文、制作的标本工艺品等都可以在这里呈现、收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需要预设,更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不断发展。
3.“行后悟”汇报成果
“行后悟”是活动总结阶段,研学实践教育实践阶段结束,并不是整个活动的完结。研学活动的总结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活动组织者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行后悟”总结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活动结果,鼓励以多种形式来呈现与交流结果,如PPT、视频、绘画、调查报告进行汇报展示,分享感受。教师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提升个体经验,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总结交流活动使研学的历程变得更加丰满,研学成果更加丰富,综合素质的提升落到了实处,优秀成果提供了研学实践教育范本。
研学实践教育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与创造,学生在研学实践教育中经历的事情,很可能成为他生命成长的关键事件;是一种行走的课程、动态的课程、生成的课程,更多的人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行动起来,参与进来,使研学实践教育早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取得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