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试题得分低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以2020 年福建省质检理科第20 题为例

2020-09-12 08:25王淼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纯收入本题运算

王淼生 黄 勇

(1.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2.福建教育学院数学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一、试题呈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某贫困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截至2018 年年底,按照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8000 元的小康标准,该地区仅剩部分家庭尚未实现小康.2019 年7 月,为估计该地区能否在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统计了该地区当时最贫困的一个家庭2019 年1 月至6 月的人均月纯收入,作出散点图如下:

根据相关性分析,发现其家庭月纯收入y与时间代码x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记2019 年1 月,2 月…分别为x=1,x=2,…,以此类推),由此估计该家庭2020 年能实现小康生活.但2020 年1 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影响了奔小康的进展,该家庭2020 年第一季度每月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019 年12 月的预估值的(I)求该家庭2020 年3 月份的人均月纯收入;

(II)如果以该家庭3 月份人均月纯收入为基数,以后每月的增长率为a,为使该家庭2020 年能实现小康生活,a至少应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二、命题宗旨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统计综合试题,主要考查线性回归方程、等比数列(通项与求和)、函数单调性(导数应用)及不等式求解等基础知识.渗透方程与函数、转化与化归、分类与讨论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考察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及数据处理等能力,尤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及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

三、规范解答

(一)对于(I)来说

相关数据代入上述公式得到

(二)对于(II)来说

设该家庭2020 年人均月纯收入为数列{an}(n=1,2,3,…,12),则a1=a2=a3=500.依题意可知从3 月份起该家庭人均月纯收入构成以a3=500 为首项、公比为1+a的等比数列.要使该家庭2020 年能够实现小康生活,则需要满足:

因“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同时要满足实际问题,故a≥0.08,即以后每月增长率为8%,该家庭2020 年才能实现小康生活.

注:以上为笔者的详细解答过程.命题专家提供的参考答案中没有呈现(1)中的论证过程,而是直接列出算式:f(a)≥f(0.15)=(1+0.15)10-14 × 0.15-1 >0,这显然不够严谨.严谨性是数学的最重要特征,尤其解答题更是如此.

四、剖析得分率低的原因

近年来,统计(或概率统计)综合题是考试的热点、重点、难点,并有逐年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这类试题不仅文字篇幅较长、信息含量很大、符号图表密集,而且阅读理解困难、运算过程复杂、参考数据冗长、参考公式繁杂,不少考生害怕甚至放弃.数据表明本题得分率较低(本题满分12 分,以厦门地区为例,全市均分2.4 分).为何得分如此之低?问题症结原因何在?

(一)盲目讲题,轻视阅读

不少教师急于解题,追求短、平、快节奏,没有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学生连基本题意都不清楚,教师就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教师应该首先引领学生阅读,尤其关注核心词.比如本题中小康标准、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家庭人均月纯收入、散点图、时间代码、线性相关关系、预估值、增长率、保留小数、参考数据及参考公式等.

(二)依赖课件,轻视板书

毋庸置疑,多媒体(课件、投影、视频、音频等)确实为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一味地依赖课件,一闪而过,也是导致学生难以深入领悟统计试题的因素.教师应该将整个运算过程清晰地板书在黑板上,甚至有些关键环节,还需要给予特写“镜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空间,用眼观看,用手操练,用心琢磨.

(三)追求数量,轻视质量

为了抢进度、赶速度,不少教师一节课动辄讲解5~6 道统计(或概率)综合试题,更有甚者一口气讲9~10 道,这种一味追求数量的蜻蜓点水式解题教学,教师看似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堂似乎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学生实则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倒不如踏踏实实讲解1 道或2 道试题,效果更好.

(四)浮于表面,轻视抽象

史宁中教授认为,通过抽象,人们把现实世界中与数学相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的研究对象.统计试题贴近生活,需要教师在适度去生活化、去情景化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抽象,回归数学本质,这是解决统计(概率)问题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抽象过程,体会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差异,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抽象素养.缺少抽象,浮于表面,机械套用公式解题没有价值.

(五)只顾计算,轻视运算

不少教师以为统计题就是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数学计算而已.其实,统计学更多的是数学运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数学运算历来是课程和教学的重点内容.数学运算并不仅仅是数学计算,也不能理解为一般的数学计算.这就是为何课标[1]将数学运算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而不是数学计算.数学运算是在理解运算对象基础上,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实施运算流程,最后才能求得运算结果.

(六)关注结果,轻视建模

在抽象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统计题源于生活,需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景中从数学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没有向学生充分展示建模过程及数学模型,求解就犹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五、应对策略

章建跃博士在其文中忧心忡忡地警示:“通过调查研究以及收集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纵使是处于金字塔顶部的重点高中数学教师,他们的概率统计知识储备严重不足,80%以上的教师对大部分概率统计基本概念的认识都处于模糊状态,理解深度不够,缺乏用这些概念答疑解惑的能力,影响概率统计知识的教学效果.”[2]

对于一线教师,要想达到深度理解概率统计基本概念的境界,绝非一朝一夕,还需从长计议,逐步提高.但是,至少目前可以在强化阅读、落实细节、渗透思想、培养素养,尤其在恢复心态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一)强化阅读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遵循通读(整体浏览、了解概况:统计模块、线性回归、数列求和等)→深读(把握方向、构建框架:“出场”顺序、推导公式、运算求解)→精读(关键信息、抽象概括、精准建模)流程.对于有些试题,甚至需要多次通读→深读→精读,达到螺旋上升.其中关键在于精读,以本题为例,精读包括:

1.读懂“散点图”信息:依据2019 年1 月至6 月的人均月纯收入作出,散点图仅仅精准看出x而不能得到y的确定值,如何求解呢?

2.清楚“小康标准”含义: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8000 元,也就是说12 个月中每个月的纯收入之和不小于8000 元,如何计算呢?

3.明确“时间代码”意义:2019 年1 月,2 月…分别为x=1,x=2,…,以此类推.2020 年3 月份的人均月纯收入可以看作x=15 对应的预估值吗?

4.理解“线性相关”关系:家庭月纯收入y与时间代码x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需要依据散点图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如何求解呢?

6.使用“参考数据”时机:为何列出一连串的参考数据?如何使用这些参考数据?何时使用这些参考数据?这些参考数据仅仅用于计算吗?对探究运算方向有何引领作用?为数学建模做了何种铺垫呢?

(二)落实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与其狂轰乱炸,倒不如讲透一道试题更有效.笔者整整花了一节课才把此题讲解清楚.那本题该如何讲评呢?

1.“出场”顺序——求解线性回归方程是一个“组装”过程求解回归直线是多种“零配件”“组装”过程.既然“组装”,就应该安排好“零配件”“出场”顺序.如何确定与“出场”次序呢?为何首先需要求出与?如何求?怎样得到?涉及的公式有几个?本题借助哪个公式才能求?提供的公式是否能够求出?如何推导另一个公式求?两个公式有何差异?的含义是什么?的作用是什么?求出目的何在?笔者阅卷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缺胳膊少腿现象普遍存在.

2.善待公式——借力参考公式是确定运算方向的摸索过程

命题专家为何给出参考公式:(1+a)n≈1+?这个参考公式有何作用?为何不直接使用学生熟悉的二项式定理而专门给出这个参考公式?目的何在?可以不“搭理”这个参考公式而直接使用二项式定理吗?为何给出限制条件:n≥10?限制条件:|a|<0.15 意味着什么?如何创造“机会”靠近这个条件?这个参考公式为后续运算指点了什么方向?怎样使用这个参考公式?何时使用这个参考公式?笔者阅卷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不善于或根本不会使用这个参考公式,导致前功尽弃.

3.回归实际——寻求增长率是“多兵种”数学建模过程

统计学就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数据以及由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科学决策.增长率a意味着什么?建立何种数学模型?等比数列公比q与增长率有何关联?为何a=1+a而不是q=a?等比数列首项为何不是a1而是a3?求解结果如何回归实际问题?如何满足实际问题?笔者阅卷发现,纵使少数学生计算得到a≥0.07,纯粹从纯数学“四舍五入”而没有兼顾实际问题来处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导致最后增长率是7%而不是8%.

(三)渗透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灵魂,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题渗透了方程与函数、转化与化归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尤其分类与讨论思想.分类与讨论思想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概念自身需要分类,比如指数、对数的底数a分a>1 及0 <a<1,等等.这类是常见的,学生基本掌握.另一类则是因为运算或者化简需要,这一类往往与运算对象、方法选择有关,并常常为数学运算指明方向.比如,面对高次(10 次)不等式①:(1+a)10-14a-1≥0,必须降次.如何降次?如果采用学生熟悉的二项式定理展开,其本质仍然还是高次(10 次),于是只能寻求命题专家给出的参考公式:(1+a)n≈1+.能够直接利用这个参考公式吗?不能!为什么?因为首先要满足使用公式的先决条件:|a|<0.15,于是顺理成章地进行分类:|a|<0.15 及|a|≥0.15.这类分类讨论在统计(概率)综合试题的运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培养素养

统计(概率)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绝佳素材,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案例,是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典范,这正是近年来统计(概率)试题成为高考热点、重点的缘由,更是逐年加大考查力度的依据.以本题为例,数学建模(等比数列、构造函数等);数据分析(保留小数、回归实际等);数学运算(等比求和、解不等式等);逻辑推理(证明递增函数、推导公式等);直观想象(由图思数:散点图;从数想式:由参考数据:≈62.81,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或不等式)的判别式).其中,数学抽象则贯穿于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及直观想象整个过程.

(五)恢复心态

客观地讲,本题并非新题,只是重新包装而已,这类试题比比皆是,如2015 年全国卷I 理科第19 题与本题极其相似.其实,本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为何得分率如此之低?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心里害怕统计试题,看到大量文字、符号、图表就直接放弃,这也是造成得分极低的关键原因.长期以来,学生屡考屡错,教师屡错屡讲;学生一错再错,教师大讲特讲,形成怪圈:错了再讲,讲了再考,再考又错,错了再考.教师疲于讲解,学生被动应付.“心态决定一切.”学生长期堆积起来的厌烦心情、害怕心理、逃避心态,急切需要教师和风细雨地促膝沟通,急切需要情真意切地心灵安抚,急切需要教师踏踏实实地细腻讲解,率领学生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次一次地走出困境.随着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专业素养的提升,随着学生心态的调整、信心的恢复,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敢于正视统计试题,善于解决统计试题.

猜你喜欢
纯收入本题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前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