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2020-09-10 07:22:44齐娟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对联高中语文教材

齐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它们,适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都是精心选编的,充分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言辞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看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即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理关怀和内心愉悦。介绍了这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让他们学会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经常把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到外地读书要经常和父母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免得让父母挂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懂得李密当时的苦衷以及他对祖母的不舍之情。

二、适时开展课堂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时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奇妙的对联》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概念、历史、性质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适时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对联,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对联。有的学生说:“对联就是贴在门上的一组句子,如‘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有的学生说:“对联是字数相同、内容相关的一组句子,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有的学生说:“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如‘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对联,还总结出了对联的特征。特征: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用字不重,仄起平收。对联的字数没有限制,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最短为4个字,长可达数百字。对联是“仄起平落”的,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联一般是“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對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的意思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复。

之后,教师还可以出一些小题目,让学生试着回答,如:

1.为下列对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1)春晖盈大地;

(2)——,——;腰鼓秧歌唢呐,同属塞北民风

2.鉴赏对联:

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1)这副对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对联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人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领会教材要旨,用好教材,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猜你喜欢
对联高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联知识小问答
对联(2011年2期)2011-11-19 23:03:52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对联(2011年22期)2011-09-19 0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