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实践促成长

2020-09-10 00:25赵冬冬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境体验回归生活实践创新

【摘要】“德育”源于生活,通过“回归生活-实践创新-情境体验”的德育实践模式,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促进中学生德行成长。

【关键词】回归生活;实践创新;情境体验

一节“责任·使命·担当”主题班会

主题背景:

庚子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袭来,武汉重灾,全国联防联控,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人员逆行而上,为人民保驾护航。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响了一场病毒防疫战。3月初疫情逐渐好转,4月初中小学陆续复课。

活动过程:

活动一、回看国内疫情,对比同龄人。

1.寒假期间我做了哪些事情?

2.交流抗疫一线的90后00后是如何守护大家的?

(情境挑战:“全副武装”组装一套化学装置,完成一道化学试题)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

3.了解提前复工人员如何加班加点,为生命全力以赴。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们要心存感恩,要从他们的大爱中学会感恩,并努力做一个传播爱,奉献爱,充满爱的人。

活动二、关注全球疫情,感受祖国强大。

1.火神山、雷神山建成交付使用,全国人民居家抗疫为全球争取宝贵时间。

2.欧美政府轻视疫情,争抢医疗资源,实行群体免疫政策,致老百姓患病死率直线上升。

强大的中国!团结的中国!越是这样危难时刻,越能感知来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越是在无情灾难面前,越能感受“中国”这两个字带来的温暖、安全和美好。

活动三、展望未来,勇挑重担。

1.看祖国驰援世界各地,体现大国担当。

2.钟南山对青年学生的寄语,思考我们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何行动?

我们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爱国者,成为一个本领过硬、勇于逆行的担当者,成为一个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践行者。

2.德育教育需要生活化

在这次活動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德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它的存在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前提。生活既为提供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的素材,也为学生提供道德践行的土壤,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爷爷奶奶年纪大又缺少文化,只管孩子温饱,不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情感道德可塑性强,从学生个体本位需要出发的德育更容易成为学生内在的主动的道德认同,价值选择和行为追求。[1]

“回归生活-实践创新-情境体验”是我校不断探索的德育模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通过开展活动,或发掘生活情景,让学生感知、感悟,甚至让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3. 德育生活化,实践促成长

3.1 回归生活,与无痕体验共融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学生的品德源于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源于现实生活的亲生体验不仅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灵共振,更能让他们在道德体验中明辨是非获得道德认识。

本节班会课中,学生分享疫情期间居家的所看、所闻:感动于84岁的钟南山在说完“这段时期,没有特殊的事情,不要去武汉”后自己却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愤怒于香港部分护士害怕感染,丢下生病患者辞职;感动于武汉人民把病毒留给自己,封城坚守武汉的壮举,愤怒于个别“毒王”无视自己和他人的安危四处走动,导致多人感染;感动于快递小哥不惧风险,帮助隔离居民采购食物及药品,愤怒于少数不良商家口罩、消毒等用品坐地起价的卑劣违法行为。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增强了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驱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的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内化。学生将我国抗疫情况和国外对比,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强大,还有学生提到了“人权”问题,虽然言语稚嫩,但已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约束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人权”。没有教条,没有款款而谈的大道理,学生已经在这次疫情中成长,他们领悟到生命的珍贵,关注健康,明辨是非,感恩祖国,我相信带着这些优良的品质和信念,学生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生活,是德育的“根”, 作为教育者我们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各处。合理规划校园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整洁的教室的校园,走在学校里,学生处处感受着美与和谐;积极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唱红歌”、“我敬爱的祖国”演讲比赛,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发奋图强;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利用各类体育竞赛增强学生的精神气、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完善奖惩制度,让学生明确目标不断激励自己。

学习之余,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进田头。搭一个草垛,晒一次粮食。学生可能会晒黑,手臂会酸疼,但体会劳动之不易,干什么活都需要知识和技巧更是无比珍贵。

不管是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才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会让学生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德育的目标自然隐匿于生活中,无形而有意,正所谓水中盐、花中蜜提升生活的意义。

3.2 实践创新,与学生心灵共振

社会生活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如果,学生不参与或“有所问无所悟”,那么,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则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带领学生走进 “活”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今年的寒假中我给学生制定了一张居家实践安排,涉及了四大版块:一、隔离病毒,不隔爱;二、感恩父母,孝心孝行;三、传统节日,自主实践;四、知我如东,爱我家乡。围绕这四大活动,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了解病毒可防、可控,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学会体谅父母,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尝试烹饪家乡名菜,主动在班级群里交流居家学习成果。开学后评审小组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在班级进行了展评。手抄报«武汉加油»饱含对伟大祖国抗疫形式的关切;文章«最美逆行者»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和感激;«青春无悔»写出自己居家学习的努力;«我在明媚的春天等你»描述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思念和理解。有了这些准备,才有了这节主题班会。

有人认为德育途径走向生活,学生必须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在活动中自主管理,才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优良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课堂,稍加留意就可以把学校生活改成德育实践基地。创设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悟,进行角色体验,剖析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自理、自省、自控能力,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们学校每次考试时都会有一个特殊的考场“诚信考场”。从考场卫生的清洁,考场座位的安排,试卷的收发到批改、登分,全程没有教师的参与。卫生组保证考场的整洁,考后评出最讲卫生个人。检查组负责试卷的分发管理考场纪律,评出“最守诚信个人”。批阅组认真批改试卷登分,并向教师汇报考试成绩,以及考试中常见的错题。这样的活动基于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各种道德行为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如卫生组对不讲公共卫生,破坏教室整齐行为的厌恶。检查组对不遵守考场纪律,不讲个人诚信行为的不满。批阅组为能公正透明,批改自己试卷的做法而骄傲。诚信考场,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考验了学生的自律、诚信品质,既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过程,又是一次接受诚信教育的“洗礼”,既是班风的检阅,又是校风的展示。[2]

这些情感增强了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驱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相关道德规范的认同。德育不是简单的回归生活,更应是一种对生活更高层次的把握与创造,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标自然隐匿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3]

3.3 情境体验,与自我教育共生

德育的途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应当重情感、情境,重实践、体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要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去体验道德知识的正确性,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在体验中感受、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本节班会课中的挑战环节,学生通过戴着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穿上了雨衣,去组装一套化学实验装置并完成一道化学题。少部分学生,还未将题目答完就直呼受不了:“太闷了,眼睛看不清楚!”部分学生坚持完成两项任务,表示额头都出汗了,视线模糊,看不清楚。“病区的护士是怎么给病人扎血管的?”“他们穿着防护服,在病区坚持工作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我反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坚持这么长時间,如果换作我们,我们能坚持下去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站了起来“是爱、责任和勇气。今天的挑战,我坚持到了最后,我相信如果我的业务水平过硬,我也会去。”“虽然有点害怕,但看着病人逐渐康复,我会更快乐。”……谁说00后娇生惯养、自私而又任性,在这一刻表现出的是勇敢和坚持,是责任与担当。

我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积极推进德育资源生活化,建设家校合作阵地,调动学生、家长、老师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德育合力。通过召开主体班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编发班刊等活动催化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以情景体验为手段,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健康的情感。

在“感恩父母家长开放日”活动:“感受爱”部分,同学们各自讲述了自己成长中幸福和任性的时刻。眼中满怀对父母的感激和愧疚。听到孩子感谢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懂得自己付出的爱,体会自己的不易时,在场父母无不动容。在讲述帮爸爸做一顿饭,代妈妈当一天家等体验活动后的感言,有同学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比自己以往的任性、自私而哽咽。听到孩子感谢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懂得到自己的不易时,在场父母无不动容。在讲述帮爸爸做一顿饭,代妈妈当一天家等体验活动后的感想,有同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对比自己以往的任性而哽咽。“回应爱”部分,孩子与父母促膝而谈,说着自己的不足以及改正方法,两代人因相互理解而感动,因相互关怀而热泪盈眶。在这个时刻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学生在这一次心灵旅行中,更成熟,更懂事了。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道德的内化过程,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的选择。实践证明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才会被学生接受,只有坚持完善“回归生活-实践创新-情境体验”的德育,我们的德育成效才会更加卓著,我们的学生才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2002(4)

[3]袁润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德育生活化略论[J].德育园地,2012

作者简介:

赵冬冬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女、汉族、大学本科、理学士  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情境体验回归生活实践创新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之“四要”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情境体验,让文本内涵走向丰实
注重情境体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好奇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