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洁
乡村是地方文化的源头,承载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通江, 气候温和湿润,因系中国人工栽培银耳的发祥地而久负盛名。通江银耳, 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独特的 口感、丰富的营养、较高的药用价值及美 容养颜效果而享誉海内外。通江银耳在产业发展历程中,极富神美特性,流传下 来各种美妙传说和大量诗词歌赋,积淀了底蕴深厚的银耳文化。
一、通江银耳文化独特厚重
据考证,通江银耳,生产历史悠久,发轫于远古,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栽培于清代。在明代,通江银耳就以“皇家养 生益年之极品”知名于世;在清代,常作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馐佳肴而备受关注。最早发现人工栽培通江银耳是在清光绪六年(1880),迄今有 140 年生产历史。清皇室女官德龄公主所著《御膳房》:“中国像胶菜那样著名的菜多得不能计算,但尤以通江银耳为贵,受人喜欢,通江银耳已成为四川做官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20 世纪初,通江银耳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1995 年4 月,通江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
2002 年“通江银耳”获得证明商标注册使用权,同年获得 A 级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2004 年10 月,通江银耳被国家质监总局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自此,通江银耳便以“中国银耳”合法代表身份登上世界特产殿堂。2005 年,通江银耳录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2008 年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2009 年获“四川老字号”称号。2010 年,通江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认为首批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食用菌)。2014 年,通江银耳入选“四川十大特产”,获“天府七珍之首”称号。2015 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通江银耳”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2016 年,通江银耳生产系统被列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江银耳的历史积淀与品牌创建为通江积累了一批无形资产,品牌价值快速飙升,2016 年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中价值评估达 32.32 亿元。2018 年,通江银耳成功入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百强榜单。2019 年5 月,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价“通江银耳”品牌强度 890,品牌价值为40.41 亿元。
二、银耳歌谣传说
(一)歌谣
《母家梁下一道坡》:母家梁下一道坡,天生白耳成砣砣。银圆挑来用仓装,细娃不吃肉馍馍。
《壮身体、捉刘湘》:银耳汤,好营养。红军哥,莫要犟。壮身体,捉刘湘。
《通江白耳歌》:莫吟哦,且吟哦,我闻白耳动悲 歌。不是珍馐,直是孽魔。满清末季初发现,民国成 立出渐多。县地纵横数百里,产出不过小通江河。银转票,票转拖。每岁销赊难十万,上下讹传号银窝。重税收寻无底止,匪徒涎视积兵戈。老转沟壑,少徙 岩坡,田园荒废半烟萝。叫苍天,唤奈何,莫奈何。惨 矣,通民万万千,无耳也要受折磨。
《耳山(银耳)歌》:青杠林里好唱歌,青杠林子金 窝窝。砍柴娃儿莫乱砍,砍了青杠砸了锅。砍了青杠留疙桩,疙桩又好长青杠。耳山不是随便砍,砍得不 好泡了汤。扛把大刀看耳山,耳山胜过活水田。耳棒就是金条条,又是粮来又是钱。花花太阳照耳堂,新 耳出来拜端阳。五月是个好月份,卖了耳子好买粮。银耳朵朵亮晶晶,它是耳农一片心。谨防盗贼来偷 捡,夜夜看守到五更。唱了一山又一梁,地主老财黑 心肠。去年占我沟边田,今年夺我红青杠。
(二)传说
《銀姑娘的传说》:陈河的雾露溪,是通江银耳的 发祥地。早年,在雾露溪边住着母女俩,靠打柴为生。女名银花,长到十六七岁,品貌端庄,心灵手巧,人们 尊称“银姑娘”。老妈妈正该享福时,却得了重病,面 黄肌瘦,全身无力,医生认为是不治之症,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姑娘身上。七月的一天,细雨霏霏,姑娘到青 杠林坡捡柴,发现一根青杠断枝上长着几朵白花花、 亮晶晶的东西,觉得新奇,便采下一朵,拿到鼻尖嗅, 没有什么气味;放到嘴里尝,清凉可口。于是,她把这东西带回家,让妈妈也尝一尝。妈妈知道青杠林树上长的东西没有毒,大着胆子吃了,觉得很开心。以后, 姑娘每次上山捡柴,都注意寻找这类东西,拿回去给妈妈吃。断断续续吃了10 多次,妈妈的病就好了,母女俩很高兴,因其形状像耳朵,色泽洁白晶莹,就取名“白耳”。白耳能治病,渐渐被乡邻们知道了,但很难 找到。姑娘想,白耳既能在青杠断枝上长,何不把青杠树砍倒让它生长呢?经多次试验,果然砍倒的青杠树长出白耳来。因银姑娘发现和培植了白耳,为感念她的功绩,后人遂将白耳称“银耳”。
此外,还有《银耳为何无虫害》《银花仙子》《银耳起源》《美好的传说》《雾露台轶事》等广为传颂的民间传说。
三、银耳戏曲诗文楹联
(一)戲曲
《天上人间》,作者秦渊;《耳乡美》,作者黄定中;
《相聚九月九》,作者曹琨,等等。
(二)诗
《致通江》,作者梁上泉:壁山巍峨雄壮,垒在通江城上;河水奔腾激荡,载得起山城的重量;这里有不屈的人民,坚如山上的青杠,纵把它砍倒在地,生命仍要成长;结出满杆的银耳,像银花在树上开放。我挥笔跃上云山,写下自豪的诗行,将我由衷的敬爱,赋予流不尽的通江。
《银耳之乡》,作者梁上泉:世界应知银耳乡,耳乡银花绽通江;通江通海通云外,云外客来传八方。
《银耳赋》,作者唐林:巴山南麓,县邑西苑;诺水 支流,雾露溪畔。九湾十八包,两坝钱顷田。托苍冥 之造化,收日月之精华,青杠树棒白耳生,似毓佩,如 银环,偏幽雅,韵意更悠然!地钟灵秀,四周环山;沟 壑交错,雨水匀欢。薄暮雾露溘然起,盖地遮天,翌日 雾散在午前。晨游林海,红吞山峦;坠露淅沥,宛若鸣 莺。绝顶俯身观云涛,时浓时淡,轻纱缥缈银浪翻。
临午雾散,耳林弥现,苍翠欲滴,生机盎然! 雾露台前香火旺,敬奉虔诚,黎庶更期灵异 现。烈烈轰轰,成批生产;东北两路,种植普 遍,相继传播陕鄂黔。质地优异,朵大肉厚 色泽鲜。取之食用,滋润甘甜;验之功效,益 寿延年。抗病强身之要品,芳名飞传,供奉 宫廷入御膳。科技光照,新法生产,秋季栽 培,冬春采拣,经济腾飞领头雁。耳乡殊荣, 绿色食品誉宇寰。
《淘银耳》,作者罗永显:村姑村嫂喜相逢,一路笑声下小桥;素手扬波光影碎,竹筛泼浪锦鳞摇。团团白雪水中洁,簇簇梨花岸上娇;夕下西天风送爽,裙飞袂舞落霞飘。
《耳乡情》,作者张忠信:美肴称银耳,嘉 宾列酒浆;采风赋比兴,歌咏自悠扬。野人 负鸡黍,雾露春发祥;何处问姓名?巴山自 芬芳。中国特产,盛名江洋;民间奥妙,秘方 阴阳。滋阴补肾,疗肺驱瘴;御膳珍馐,医药 临床。九湾十八包,乡女浣耳忙;山民治穷 困,市场赖荣昌。一业异军起,百业并肩上;
耳林百万亩,茂盛异寻常;产量数十万,繁荣更兴旺。开发成系 列,品种翻花样;糖酒霜奶剂,产供销种养。传说美,寓意美;科 技兴,攻坚强。县裕民殷富,豪迈写华章;通江通四海,经济展翅膀;机遇并挑战,前途无止疆。
(三)文
《银耳的故乡》,作者王敦贤 :出通江县城,溯诺水河而上, 经赤江,过草池,汽车转过一个大弯,眼前豁然出现一大片平 畴。平畴上河流开阔,房舍毗连,人烟稠密,这便是闻名天下的涪阳了。涪阳之闻名,不以它的山川形胜,也不因它的人文景 观,而是因它盛产银耳。银耳,如今菌种培植,已不足贵,贵在 这里是天然银耳的发祥地,贵在它的银耳品质最佳。人皆喜爱营养极丰富的银耳,历史其实并不很久,距今不到200 年。涪阳有一座颇具特色的银耳山公园,公园内无奇花异草,无楼台 池榭,而是遍植青杠树。满园青杠是向人们提示这里是耳乡, 同时也提醒后人不忘根本。公园内的重要文物是两块残碑,一为 “禁碑”,二为耳山会“会碑”。据残碑所记,这里一直出产黑木耳,而这黑木耳中的一部分,“丙申俱白,丁酉尤甚”。又据
《续修通江县志》载:光绪庚辰辛巳年,小通江河畔的涪阳、陈河 一带“突产白耳”,以其色白似银,故称银耳。常见的黑木耳突然变为白色,最初人们曾视为不祥,引为禁忌。但很快便认知了它的价值,并悉心专事培育。这种稀罕之物一时间身价百倍,与燕窝齐名。我曾看过清光绪宫廷女官德龄所著《御香缥缈录》一书,书中便有一段对通江银耳的叙述:“通江银耳这种东西,它的币值是贵极了,往往一小匣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 子才买得到……”
(四)楹联
任明耀撰联:乌峰献翠,商贾咸歌小上海;诺水流金,耳农乐利雾露溪。
陈国清撰联:源发陈河诺水碧波连寰海,根生雾露通江银耳甲神州;雾露淅沥天生银竹四五湾,艳阳蒸酝地育耳花十八包。向思第撰联:云蒸雾霞千峰翠叶滴珠露,岭秀湾幽百溪清流浪银花。
蹇勇撰联:巴山出特产,通江银耳名天下;洞乡藏奇珍,诺水风光壮中华。
蹇茂昌撰联: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地造树树造木木酬人。肖界撰联:山含雾露毓瑰宝,功著典坟,惠济古今名医;馆织经纬壮史话,名昭寰宇,德泽天下苍生。造化有情,天工开物 钟人杰;大道无为,日月交泰孕奇珍。
唐林撰联:苍冥荫黎庶雾露溪生银耳,德才施教化通江人展宏图。
蔡光道撰联:四海闻名,银耳清波腾诺水;九洲共仰,紅军伟绩遍巴山。贵客盈门,宕诺两江皆起舞;银耳遍地,城乡无 处不开花。银耳盛名远扬,四海千万户; 名花初绽何处?九湾十八包。
任祥祯撰联:雾露有灵育世间珍品, 参茸逊色播寰宇美名。
史国裕撰联:天赐珍品当属通江银耳,地沐灵芬莫过陈河露溪。
四、银耳行业语
(一)指人
生产银耳之农民曰耳农。设庄立号收购银耳之商人曰坐庄。流动收购银耳较大商人曰大秤杆子。流动收购银耳较小商人曰小秤杆子。经营额比秤杆子大、比坐庄小之耳商曰包袱客。收购银耳之客商统称耳子客。上海到通江经营银耳之商人曰上海帮。武汉到通江经营银耳之商人曰汉阳帮。专门从事背挑银耳之苦力曰脚子。
(二)指事
砍伐青杠树以栽培银耳曰砍山。当年砍伐、当年产耳曰砍新山。头年砍伐、次年产耳曰砍陈山。清明前后青杠树发新芽时曰 砍春山,亦曰砍芽子山。立秋至立冬间砍山曰砍伏山,亦曰砍秋山。砍山砍5 年以上生者、留4 年以下生者曰坐四砍五。砍山砍6 年以上生者、留5 年以下生者曰坐五砍六。砍山横向倒树令其平放曰倒横山树。砍山竖向倒树任其斜立曰倒顺山树。剔去青杠树丫枝曰剔山。将青杠树截成一定长度之耳棒曰铡山、曰铡棒(筒)、曰截杆,亦曰截棒。将耳棒置于高燥之地令其脱水曰炕棒, 亦曰架晒。修建耳堂曰筑堂。将耳棒分小堆置于耳堂中令生长 香灰霉曰发汗,亦曰发菌。将耳棒运进耳堂曰背山。将耳棒依顺 序井然排列于耳堂内曰排棒,亦曰排山。排棒后定时翻动耳棒重 排曰翻棒。雨水过多至银耳腐烂曰烂棒。采撷银耳曰拣耳。将 银耳贯于竹签上以利烘烤曰穿签。将穿签子银耳以丝笆盛之置 于木炭火上令其脱水干燥曰烘烤。购买青杠树栽培银耳曰写山, 亦曰佃山。合伙经营银耳曰搭生意。不法者将淀粉、酽米汤等物 浇于银耳上以增重量曰上浆。不法者以硫磺烟熏银耳以光色泽 曰上色。
(三)指物
成片青杠林曰耳林,亦曰耳山。已断筒之青杠树曰耳棒,亦 曰段木。当年砍伐、当年产耳之耳棒曰新山。头年砍伐、次年产 耳之耳棒曰陈山。清明前后砍山所得之耳棒曰春山,亦曰芽子 山。立秋至立冬间砍山所得之耳棒曰伏山,亦曰秋伏山。未裂口 之耳棒曰青竹标。因高温而变黑之棒曰黑棒。剔丫枝后所遗疤 痕平呈椭圆曰鱼眼晴。剔丫枝后所遗疤痕平呈圆形曰铜钱疤。断筒后耳棒一端之丫型曰鸦鹊。耳棒之裂曰口迸迸(音冰)。耳 棒上安放菌种之戳孔曰眼皮子。转化耳棒纤维素以便银耳吸收 养分之伴生菌曰香灰,亦曰香灰霉。排放耳棒之地曰耳堂。贯穿 鲜耳以利烘烤之竹签曰签子。烘烤鲜耳所用中陷周隆之加热器 曰火槽。盛装鲜耳以便烘烤之铁丝网曰丝笆。置耳棒于高板凳 脚间以计算耳棒多寡之单位曰板。板凳脚朝天所得耳棒之板曰 地包天。板凳脚置地所得耳棒之板曰天包地。银耳最初俗称曰 蛇泡子。最好之银耳曰提庄货。最次之银耳曰脚子。带有青杠 壳之最次银耳曰板壳。烘烤失时,呈黑包块状之银耳曰黑砣。过 分干燥而至粉末碎屑之银耳曰耳末子。无掺杂使假之纯正银耳 曰清水货。优劣混杂而不分等级之银耳曰连槽货,亦曰抛子货。添加淀粉之类的赝品银耳曰浆沙货。
(作者单位: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