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莉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和课程设计思路精神,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中运用导学案,促进学校特色建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小学中年级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六点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效教学;小组合作;导学案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有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升,也是对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练习课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练习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数学能力的正逐渐形成。因此,关注核心素养,聚焦有效教学,运用小组合作与导学案在小学中年级数学练习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关注核心素养,聚焦有效教学前提下,结合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在小学中年级数学练习课的运用,进行几点探讨: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培养数感
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又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练习课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设计练习课,将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培养学生数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为有效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指引方向。
有效教学结合校本课程——导学案,在练习课导学案的开始确立学习目标,目的明确,调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练习效果并且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将习题中的生活实例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主要以生活经验和形象直观向数学模型转变为主,课堂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习题入手,明确练习的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练习,理解编排意图。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根据班级特点和小组内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小组讨论中形成初步数感,一步步加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薄弱类型进行巩固。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学生对于数量关系“每份数份数=总数”中,每份数和份数容易混淆,针对这个数量关系,编排导学案中设计这类专项练习的应用题,课堂教学上先让学生找一找每份数和份数在小组内讨论,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寻找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数感,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准确掌握知识。
二、练习多样性,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数学能力的正逐渐形成,要有意识地注重练习多样性,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热爱,为了深入了解,也会就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讲故事、比赛、抢答、闯关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生动的实物内容相联系,形成悬念,令学生在练习中有解决疑问的冲动与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情境需注意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能力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培养創新意识。
三、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重视能力培养。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自主分享练习结果和思路的形式利用导学案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练习课中发展自主建构内化知识能力,从而树立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有多少名观众(大数的估计)》。
首先,在导学案中出示一幅运动场的情境图,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寻找数学信息尝试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再进行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向全班汇报。
其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抓住重点适时引导学生攻破薄弱环节——估算,估计出体育场能容纳多少观众的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自己的估计,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建构解决策略,在练习课中发展自主建构内化知识能力。
四、创设反例,增强需求,增强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练习题中创设反例,把新的问题呈现出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解决习题的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需求,增强学习动机,增强应用意识。学生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积极练习,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寻找解决策略。
总而言之,关注核心素养,聚焦有效教学,将小组合作与导学案运用在小学中年级数学练习课上。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练习课中感受数学的美妙与乐趣,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更高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领略数学的精彩,培养核心素养,真正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中公教育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教育综合基础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06
[3]何彩艳,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4,8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