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东贤 丁虹 杨燕蓉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在大学生“双创”实训教育平台中锻造。通过打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训与大学生创业实训两个实训教育平台,以2年為运行周期,以大学生为主体,组建团队,参与创新创业实训,围绕创新平台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在创业平台中进行转化实训,由创新转化到创业,由创业反馈到创新,在实训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对接循环,以此建立可复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可循环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训;创业教育实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综合素养的教育。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最美愿景,二者互为共同体,如何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对接,形成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是文章研究之根本所在。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指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理论兴起于美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从小学、初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随后逐渐在英国、苏格兰、德国、新西兰及日本等国家迅速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对开展创业教育提出更加深层次的要求和指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高涨。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于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至今,各高校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机制做了大量的理论、实训研究工作,从培养模式的架构上讲,主要从理念思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特色、学科特色、互联网+等方面进行阐述;从培养内容上讲,主要从创新创业基地、师资培养、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平台、实现路径及实体孵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比较丰硕。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虽较为体系,但从研究的理论体系来讲,一般的培养模式为“理论讲授——竞赛实训——实体孵化”,未有涉及直接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对接转化培养模式与机制的研究。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误区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什么?如何开展?因学识、专业、理论的不同,可能会有千百种说法,创新,对于大学生学生而言,有时候会显得特别神秘,特别是的难,对创新望而生畏;创业,对大学生、教师、社会层面而言,可能理解会有所偏差,进而产生种种理解误区。
(一)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解读容易片面化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按照美国创业教育家杰弗里·蒂蒙斯对创业教育概述,创业可概述为捕抓机会,组建团队,整合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看到“创业”二字,往往立刻浮现出“办公司”、“办工厂”、“开店”、做“淘宝”、“天猫”、“抖商”等概念,这是人们长期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留下的第一印象,因而容易将创业教育理解为一般商业教育,或是“创办企业”、从事某种商业活动的教育。对高校教师而言,部分老师容易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商业教育”,进而产生创业教育只能由商学院的老师承担的观念;对学生而言,多数则认为创业教育是开办“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教育;然而这些认识,属于广义创业教育中的狭义教育范畴,容易对创业教育解读产生片面化,不以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二)大学生对创新教育解读容易单一化
创新,一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指首先。创新对创新教育的初步理解多数为创立或创造新的,往往容易理解为对事物的创造,而忽略过程,如方法的改进、创意的复制完善等。基于此,部分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简单认为创新是要创造一个新的事务或新的发明,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创造新的事物或发明的教育,当缺乏系统教育时,存着对创新的认知单一化,对创新教育进而产生了畏难情况,没有看到创新实训过程中对创新精神、意识、方法的训练。
(三)大学生对创新与创业的内涵联动认知不足
对广义创业而言,从创新到创业,是抓住创新的创意或方法,从方案到实训的过程;同时,评价创新产品或方法的价值所在,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对狭义创业而言,从创新到创业,则是将商业价值的创意或方法,进行商业化运营的过程。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训,大多数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其主流赛事主要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赛及其各级比赛。在此类比赛中,创新实训比赛主要基于大学生课外科研为基础,创业实训比赛则是基于创业教育的各个类型,如科技类、需求机会类、新型产品类等;从往届多个参赛的作品和团队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参加创新类科技竞赛和创业竞赛的两类作品和团队没有非常必然的连接,这说明大学生对创新到创业实训大赛没有联动的思维,缺乏利用专业进行创新实训,开发新的产品、创意、方法,对新的产品、创意、方法进行项目化运营的思维,不利于创新到创业实训教育的联动,导致部分学生创业实训无法和专业学习深度融合,进而不利于科技知识类创业项目的产生。
三、“双创”实训平台培养大学生新创业能力的优势分析
何为“双创”实训教育平台?在本研究项目中,“双创”实训教育平台主要指的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训平台”与“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为基础的两个“双创”实训教育平台。在“双创”实训教育平台中,大学生通过实训教育,将创新与创业同专业学习、课外科研结合起来,具备以下的优势。
(一)在实训中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认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创业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实训紧密结合”的指导原则,基于此,在大学生“双创”实训教育平台中,主要结合大学生专业,以课外科研立项为载体,开展大学生专业、兴趣为基础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捕抓其研究的产品、创意、方法的价值和意义,组建团队,寻找资源,促使项目的完成,让其了解,创新教育不仅是学习去创造一个新的事物或方法,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商业教育,而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具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教育思维,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形成正确的创新创认知。
(二)在机制上形成“双创”实训教育循环系统。
在大学生“双创”实训平台中,第一阶段,主要是大学生组建团队,结合专业开展大学生课外科学研究,研究的内容可以科学发明、理论研究、文化创意、美工设计等,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综合素养,并取得科研学术成果。在完成第一阶段研究后,引导学生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对研究成功或取得的进展的成果进行讨论,讨论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能否产生新的价值,比如财富、效益、積极的社会影响等。在此过程中,以创业思维,按照创业的一般模式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成果进行打造,在创业实训过程培养中学生组建团队、市场调研、寻找资源、推广运营、获得效益的综合素养;在运行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中渗透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形成以项目为实际载体,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在创新创业实训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对接循环,以此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可循环的长效机制。
(三)在内容上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双创”实训教育平台中,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主要以专业为基础,开展专业研究训练。在实训教育开展过程主要涉及专业知识学习、创新方法、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是一个寓理论学习于创新创业实训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必须分工合作,按照创新创业实训的实际要求,组建不同专业人员结构的团队,按照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训”的要求,达到“推进教学、科研、实训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这些能力的培养单靠创业理论课程的实施和推行是不够的,需要在实训中学习以项目为载体,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训,在内容上形成了基于专业基础的创新创业实训教育。
(四)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导师团”与学生共发展共同体
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既包括高校专任教师,他们具有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金融等学科知识,又包括企业创业导师,如些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风险投资家,他们共同组成高校创新创业的导师团。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将教师、学生的科学文化创意进行项目化的分解,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研究、获得成果,以成果为核心进行创业实训,解决了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教师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人手不足与大学生科研方向知识匮乏的双向矛盾问题。其成功运行既是使高校教师的科学创意得以最大程度的顺利实施、转化,也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开展的科学基础和方向。进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学科发展、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解决了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空”、“泛”、“大”等缺点,形成了导师团与学生一同发展共同体。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构建
按照“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的改革要求,大学生“双创”实训教育平台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科专业老师、高校创业导师为导师团队,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训平台”与“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两个“双创”平台为核心载体,以2年为周期,通过将学生团队的科研创新向实训创业转化,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对接循环,构建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可循环的长效机制。
(一)创新教育实训平台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的重要论述中讲到“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才的育人环境”,讲话指出了人才创新教育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教育根本在于为大学生打造进行创新实训教育的平台。基于此,本创新教育实训平台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训打造创新教育平台,引导学生组建团队,以成果为导向,以专业指导教师为导师,将导师已获得的科研项目或即将开展的研究创意进行分解,一方面,专业教师,特别是广大的地方院校或高校年轻教师需要学生科研团队助其实现科研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实训需要科技、文化项目的支持和方向指导,二者互为支撑,互相推进,通过微信平台组建导师团队,线上线下与大学生进行对接,组建团队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项目,并冲击大学生国家级、省级课外科研创新项目、攀登计划等,开展创新科研项目研究,引导学生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打造成果,并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研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做好准备。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实训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以此建成大学生创新实训教育平台,其运行机制为1年。
(二)创业教育实训平台的构建
包括高校创业教育在内,需要高校内部各学科、专业的融合,“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在外需要同企业发展相融合,离开企业的支持和合作,创业实训教育只能是“闭门造车”,无法与社会所需接轨;故而需要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 。基于此,在创业实训教育平台的打造中,该平台以大学生创业大赛为主体,与企业(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1年为运行时间,打造校企合作型的应用型人才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在该平台中,主要以高校创业导师、企业创业导师组建导师团队引导学生组建参赛团队,将成果或创意转化为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同时进行创业实训训练,以赛带练,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成果转化能力、团队统筹能力等创业综合素养。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课题组已成功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创业大赛平台。
(三)“创新”与“创业”双创实训教育平台循环机制的构建
如何实现从“创新”到“创业”两个实训教育平台的循环转化?答案在于,将“创新教育实训平台”与“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对接起来;如何对接起来?答案在于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经过创新教育实训平台1年的运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在取得科研创新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其成果已经在创新教育实训平台进行展示;此时,应引导学生科研团队对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应用价值评估,发现成果的应用性,将科研成果进行创业项目训练。经过为期一年的训练,参加校企合作型的应用型人才创业教育实训平台竞赛在大赛和创业训练中,以赛带练,在比赛中磨炼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在训练中将成果展示在高校创业导师和企业导师面前,导师对项目和成果进行评价,从而改进成果,促进创新。创新向创业转变,创业反哺创新,形成“创新”与“创业”双创实训教育平台循环机制。主要的运行模式如图1大学生“双创”实训教育转化循环系统所示。
(四)“创新”与“创业”双创教育平台的实训(以2017年-2019年两年为例:已经完成)
1.2017年04月—05月,组织各学科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学术背景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教师和或在专业职称、学术教研水平要求追求进步教职工的积极性,组建创新科研导师团队,并将教师自身已获得立项或计划开展的项目进行分解,做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的对接准备。
2.2017年06月,邀请相关教授、专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专题辅导,积极引导有参加创新创业科研强烈意愿的大学生寻找相关专业的同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组建科研团队,通过微信等微媒体平台与相关教师科研团队联系,实现项目对接并积极申报学校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项目,同时为申报国家、省级课外科研立项、省级及以上攀登计划做好准备。
3.2017年07月—2018年08月,各立项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开展项目的相关研究,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科研能力,让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完成、让广大大学生活动获得科研成果。从而为大学生创新课外科技竞赛,对接学校、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做好准备。
4.2018年05月-2018年12月,与相关企业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应用型人才创新课外科技竞赛(创新类),引导大学生创新科研团队将2017年以来获得科研成果参赛,以赛带练,在比赛过程磨炼自身的团队协助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类综合素养,并完善科技成果。
5.2019年05月—2019年11月,与相关企业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聯合打造应用型人才创业大赛(创业类)。积极引导通过参加2018年大学生创新竞赛的科研团队,将科技成果进行创业转化,撰写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实训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创业综合素养。通过比赛,听取企业创业导师、高校创业导师对项目的评价,进而重新检阅项目和成果完善,形成可以循环运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长效机制。
五、小结
基于大学生“双创”实训教育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形成可复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课外科研创新训练、创业实训训练融合一体,符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且运行效果佳。以该模式的运行的实践对象——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是韩山师范学院办学规模中等的学院,自在该模式的运行下,在每一届广东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与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都有学生作品入选并获奖,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训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另一方面,由模式成熟逐渐走向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在该模式的运行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成为一种习惯。一方面,从运行的模式上讲,形成创新实训教育与创业实训教育双平台转化的机制,相互交替,不断循环;另一方面,从参与的学生而言,形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使得学生一踏入校园就耳濡目染,感受到浓浓的创新创业实训教育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从而自觉或抱团的加入到创新创业实训教育活动中,在实践中锻炼创新创业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3][5][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05-13)[2019-11-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李肖鸣.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8.
[4]郑本军,楼伟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83-84.
[7]俞金波,黄文光.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38-40.
[8]张淑丽,张涛,崔岩,刘仁贵,陈世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9):70-71+74.
[9]石春娜,曹丽,苏兵.以专业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40-141.
[10]王忠福,冯艳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经贸实训,2017(11):292.
责任编辑 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