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情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堂教学

2020-09-10 18:20王能靠
高考·中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本课

王能靠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编写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下。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中国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无论是在激励其做立志青年,还是在家国情怀以及做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本文以实情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陈述教学环节,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参考价值。下面就自己所授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记录如下:

【教学思路】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三目,教材从标题到内容的编排,易使学生将《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两目内容与新文化运动割裂开,而事实上它们都属于新文化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使学生系统而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新文化运动,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题目确定为: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新文化运动再认识)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第一篇:何以救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第二篇:勇担使命——新文化运动概况和内容,第三篇:不负“后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着眼点放在“青年”这一群体上,由陈独秀一个青年扩展到北大一批知识青年,最终汇聚成了一代青年改造中国的力量,从而体现一代青年拯救国家的使命担当这一主题。本课精心选取史料,从《新青年》杂志创刊背景、销量、封面设计、目录编排、文章的目录、内容摘选、北大师生辩论等历史细节处着手,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个人经历视频资料导入,以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在《新青年》杂志和北大的活动展开讲解,在突显《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和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重要地位的同时,充分展现人物活动,力图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情境,以使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本身的了解去深刻感受和认识这场运动中陈独秀他们那一代青年为改造国家所做的努力,从而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情满校园,上有温度的历史课”一直是我们追求有效课堂标准。本课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基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力图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课堂的温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纪录片《启蒙:第一集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视频片段。

【设计意图】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个人经历的视频片段导入,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并且清楚地了解处在那样一个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下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增强情感的体验,直观感受陈独秀拯救国家于危难的使命与担当,从而直接引出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第一篇:何以救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设问:陈独秀为何创办《青年杂志》?

材料1:“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題》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陈独秀

设问:面对这样的社会局面,他创办青年杂志是为了什么?改造国人的思想

从中同学们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精神?拯救国家的使命与担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虽然属于思想史部分,但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体现唯物史观。

第二篇:勇担使命——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和内容

设问:从《青年杂志》的名称和封面设计不难看出,在当时,陈独秀把改造的目标投向了什么人?

【设计意图】一方面突出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给出人物生卒年突出青年这一群体,为贯穿本课主旨做铺垫。

合作探究:当时北大青年们所提倡的“民主”具体内涵是什么?

材料2:“新文化人士宣傳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岳麓版必修三

设问:民主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材料3:“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醒》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设问:陈独秀重点强调的是什么?民主的意识。

设问:当时北大青年们所提倡的“科学”具体内涵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史料为依托,通过问题引导探究新文化运动口号,使学生明白史料是实现历史认识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意识。通过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的封面设计、目录及文章目录、标题、内容摘选等引出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与科学,既贴切又论证充分,有助于还原历史情境,也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为拯救国家所做的努力。以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研读史料探究民主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

设问:知识青年当时除了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还在传播什么思想?

设问:知识青年除了传播西方的思想,还在探讨什么思想?

过渡:在那样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他们认为青年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

材料4:“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一一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

思考:胡适要“捶碎”“烧去”的是什么?吃人的礼教法制

小结: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们要除去的是封建礼教,儒家思想中不好的成分,而不是整个儒家思想,更不是孔子本身。正如耿云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所说:“打孔家店”不是“打倒孔家店”,两个提法的意义不同,尤其是绝不可把“打孔家店”理解为“打倒孔子”“打倒儒学”。既然要反对旧道德,就要提倡西方的新道德。

【设计意图】以史料为依托,通过问题引导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意识。《新青年》目录、文章内容摘选与后世学者研究成果相结合来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意识。将高考题作为材料来讲解教学内容,既贴近高考,又提供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内容,自学了解文学革命代表人物、作品及其贡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延伸: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最主要的资源,引导学生认真读教材十分必要;通过补充课外资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将教材内容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也是给学生展示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渡:北大知识青年除了在《新青年》杂志上宣传他们的思想,还在课堂,校园传播他们的思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北大师生辩论的视频。(该视频选自《建国大业》片段)

设问:从北大师生们精彩而激烈的辩论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单独回答)

教师总结:感受到一代知识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族未来的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北大师生的辩论,能让学生更直觀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从而渗透家国情怀,也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认识。也再次突出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让学生单独回答,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看到,北大知识青年为改造国家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第三篇:不负“后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思想解放

材料5:

消息1: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烟,主张婚烟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消息2:北大首开女禁,男女同校

材料5中两则消息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怎样的影响?

2、青年觉醒

材料6: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材料7:“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

材料二6、7中两段回忆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怎样的影响?

3、文化转型

材料8:1918年,《新青年》完全白话刊行,销量猛增十倍。

1919年,全国有400种以上报刊采用白话刊行。

1920年,北京政府决定中小学用白话的语文教村。

1923年,据不完全统计新文学团体在100个以上。

据材料8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教育革新

材料8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怎样的影响?

5、民族曙光

材料9: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年(1917年)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上面,…社会主义在今日中国,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

材料9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再次以史料为依托,问题引导进行设计,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本课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一个青年扩展到北大一批知识青年,最终汇聚成了一代青年改造中国的力量,体现了那一代青年拯救国家的使命与担当,而在今天,我们的祖国虽然日益强大,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在宣扬中国威胁论,去年,香港经历了乱港分子的残害,台湾仍然没有回到祖国怀抱,希望同学们明白:青年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才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升华本课主旨,使他们认识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而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此外,学完本课,也希望学生明白,同一历史事物,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史料进行不同解释,以此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

课后作业:

学完本课,你对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新认识写成一篇小论文,并在班级展示。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本课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