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为观众提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博物馆在线教育,是文博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博物馆在线参观及社会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线上教育;互联网
随着国内民众对参观博物馆热情的高涨,博物馆线下活动开展如火如荼,而线上教育发展却滞缓,大部分仅停留在“虚拟博物馆”、“三维文物展示”、“VR视频讲解”等线上教育初级阶段[1]。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面临闭馆期间以及重新开馆后长期无法正常参观游览以及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文博事业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面對当下困境,中国博物馆该如何突破局限,如何借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开拓线上活动,展开线上教育,本文以“疫情期间博物馆线上教育”为探索目标,以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博系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做法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形势下各大博物馆的线上教育新形式。
一、打破限制,巧用云直播开展博物馆线上参观
当今新媒体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简称“B站”)等视频平台备受到年轻人推崇,加之基于疫情防控需求,观众不能到博物馆实地参观。视频平台的普及化及多样化,促使各地博物馆开始着手搭建更为系统化的新媒体矩阵。今年清明节期间,故宫博物院率先推出“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在线直播活动,由4名讲解员讲述午门、太和殿、慈宁宫、西华门、文华殿、东六宫等故宫内著名景点,并且联合新华社、人民网、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时直播,直播持续3天,观众可以通过直播以及直播回放的形式领略到故宫的清晨、正午、黄昏等不同时间段的独特之美。这期“云直播”在微博、腾讯视频、微信公众号中,收到百万以上的点赞与留言,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在疫情期间,故宫博物院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敢于创新,巧用科技开展博物线上活动,是新形势下博物馆线上参观的一种新形式,更是新时代下文博事业发展的一种新探索。
二、传递好声音,调动听觉聆听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
到博物馆的体验,不仅停留在参观游览带来的视觉盛宴,也需要静心聆听,沿历史的脉络,聆听文物的故事。“陕西文物之声网络电台”是陕西省文物局在信息化领域进行文物信息推广和宣传的新尝试,疫情期间,属全国首例。其以语音、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手机微信公众平台等手段,汇聚管理与共享服务及融合媒体互动应用于一体,为网络用户提供支持多终端播放的语音节目和其它服务,支持通过微信、客户端等参与节目互动,从而打造内容丰富、多媒介互联互通并融合文物电台、微信互动、APP应用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全媒体综合应用服务平台。“陕西文物之声网络电台”开设“漫步诗歌”、“老陕西的趣闻传说”、“你不知道的西安城事”、“文物的传奇身世”、“丝路寻根”五档节目,网友可以聆听来自陕西博物馆的最新展览、文物故事、基层动态和文博新闻。网络电台自上线开播以来,已发布音频数量达1700条,累计点击率68万人次。文物解说及文博新闻,已不能局限于展厅之内,历史积淀的千秋故事及文博事业新探索,需要通过新形式传递出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文物之声”等一系列音频为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发出最强声音,是新时代文博传递在线教育的一种新探索之一。
三、动静结合,巧用数字资源开启博物馆在线教育的新方式
博物馆是承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教育、展览、收藏和研究功能的发挥,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2] 。而教育是博物馆承担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博物馆该如何借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其教育功能?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形式如观看展品、阅读文字说明等缺少互动和吸引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以及三维图像有机结合起来,给青少年群体提供“视觉的、感官的、娱乐的”各种体验,寓教于乐,形象生动。[3]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团队陆续推出《南越立国(上、下)》等系列性原创短视频动画,生动的讲述形式受到广泛好评,做到了“足不出户”,尽学历史知识。并且,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团队利用已有数字资源,推出线上教育课程—“南越工坊云手工”,通过线上报名,邮寄教学材料包,观看解说视频,让青少年在家中动手做手工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知识。另外,针对成年群众感兴趣的历史知识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各大文博单位,定期以平台直播的形式邀请文博专家开展线上讲座,对值得反复回味的展览和藏品进行再阐释,把学术严谨性和课堂生动性融会贯通起来。线上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推出,突破了原来局限于博物馆活动室举办线下活动的旧模式,不仅扩大了受众面,还能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增添了活力。
四、当下思考,迎接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更需要充分利用最新信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在继续巩固提升展厅展览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创新线上教育形式,扩大受众面,把馆藏文物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艺术价值等充分挖掘展示出来。在未来,博物馆将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等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不断地探索“智慧博物馆之路”,努力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博产品,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芳.博物馆与网络“在线学习”[J].中国博物馆,2012(01):72-77.
[2]刘哲,林翘. 对博物馆发展在线教育的思考[C]. 中国科普研究所.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2018:288-291.
[3]颜雯,韦立立.博物馆网络教育初探[J].博物馆研究,2010(04):20-23.
作者简介:
杨莹,女(1992.8—),汉族,籍贯:广东东莞,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