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冬生 张家林
摘要:2016年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开始改革研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不足;(2)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3)專业实训实习规范化管理不足;(4)实践类型单一,专业和地方特色不足;(5)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不足,就业质量不高。主要实施的改革措施有:(1)多途径丰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2)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3)实施规范化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4)丰富实践类型和培养方向,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5)活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就业质量。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缓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期望能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发展任务中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近年来,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改革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使毕业生具备就业能力,顺利走上社会,实现毕业即就业。
本研究主要阐述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以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作用。
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016年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开始改革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同质化,专业特点不显著,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教学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我们从实践性教学环节着手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比列;建设规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统一安排就业性实习;引导学生以实践中的问题为样本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一)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实践应用操作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6年之前大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是纯理论或纯技术,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基本雷同,课内实践环节很少,所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用”中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学习和实践应用是相互促进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再回到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如此形成良好循环。同时在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循环中,学生能逐渐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更准确地形成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因此,要想能“学以致用”,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校内实训基地不足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校内实训基地的长期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虽然建立了基础的人体科学实验室,如解剖、生理实验室,但远远不足以支撑实践课程的需求,导致许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三)校外实习基地较少
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至关重要,主要的模式是与专业对口的校外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培养,达成共赢。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长期以来没有相对固定的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因此,课内实践教学、专业实训、专业见习以及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专业实训流于形式,毕业实习规范化管理不足
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缺乏,专业实训、专业见习等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大部分学生只会“学”而不会“用”,毕业实习也只能采取学生自主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脱钩,如此必然造成对学生实习过程无法指导和调控,实习评价和反馈流于形式等现象。
(五)实践类型过于单一,凸显专业和地方特色不足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具备基本专业能力之外,至少有健身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三个发展方向,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具备这三个方向的实践条件和平台。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基本涵盖三个方向,但实践环节主要偏重于健身运动指导,存在实践类型单一的不足,同时也没有充分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因此,实践类型单一以及专业和地方特色不明是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不足,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就业质量不高
正因为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磨练,就业之前的“准工作状态”质量不高,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足,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限。据调查,2016年之前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就业,但存在定位不明、工作不满意、工作稳定性不足、从事非本专业工作比例偏大等现象,显示出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成效
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自2016年对实践教学体系开始改革研究,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至今已历经四年有余,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江西省共有20余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8年江西省14所高校参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我校排名第4,位列中上游,成绩较好。
(一)多途径丰富课内实践环节
以2016级和2020级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比照,从表1可以看出,2020级课内实践教学总学时为808,占总学时比例33.5%,比2016级多488学时,约高出2016级20%;专业教育课内实践学时2020级比2016级更是高出7倍有余。课内实践学时的大幅增加给学生更多有针对性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表2编号说明:
(1)实践平台:①实验室②校内实训基地③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④校外社区;
(2)实践应用能力:①健身运动指导能力②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③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④社会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实践环节实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课题组建立了课程、实践平台、实践应用能力的矩阵关系。表2中明确表述了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平台和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通过矩阵关系的指向性,老师能更准确地实施实践教学,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实习之前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合理分布在第一至第六学期之中,保证了学生实践训练的持续性。
多途径、持续性地开展课内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针对性、更充分地得到训练,也为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和规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弥补实践教学平台不足的短板,课题组开始筹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至2020年,校内实训基地增设了体质检测中心和体能训练中心(健身房),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校外合作企业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各类体育培训机构(球类、游泳、武术、搏击、跆拳道等项目),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和平台。
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教师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对接校外合作企业,聘请优秀的、有经验的实操型导师指导,融入到课内实践、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中。校外合作企业签订正式合同,授牌“九江学院体育学院实习基地”,校外导师采取聘用制,颁发聘书,对个别优秀、有影响力,且对学校支持力度大的合作企业负责人聘为体育学院“客座教授”,企业可优先录用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人才招聘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
虽然在基地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下一步课题组将筹备更多更全面的校内基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传统武术与社会康养研究发展中心、推拿与按摩康复中心等。目前合作企业的主要方向是健身指导与体育培训类,由于合作企业的良好反馈,更多的社会机构寻求与我们合作,为此学校将优中选优,缩减部分培养方向重复的合作企业,拓展更多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如体育产品类、体育文化传媒类、体育旅游类(或户外拓展类)、企事业单位群众体育组织等。
(三)规范化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管理
我国许多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长期以来没有规范的见习、实习、实训管理,有些与体育教育模式雷同,安排进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结合短期的体育俱乐部实践;有些是“放羊式”自主实习,散乱无计划。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往也是以“自主实习”为主,缺乏规范化管理。2016年开始启动改革,由于初期合作企业较少,主要采用“自主实习+推荐实习”模式,随着校外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合作点逐年增多,“推荐实习”比重逐年扩大,直至2019年,校外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求,首次取消自主实习,服从统一安排分配实习点,校内安排带队老师,校外分配指导老师,从分配实习单位、过程检验与监控,到实习结束后的鉴定、反馈以及优秀实习生直接在本单位就业等过程闭环管理,做到“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了、出成效”,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增加到16周,大大提高了实习成效。
经过2018和2019两年的实习实训规范管理,积累了经验,明确了发展方向。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对实习实训模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如完善和规范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带队老师、指导老师、学校、实习单位的交叉评价)、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完善实习岗位和专业特征的适应性配比等。
(四)丰富实践类型和培养方向,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
以往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的主要方向为健身运动指导,虽然在活动组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也有涉及,但没有形成主要方向。参照《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始逐步丰富培养方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围绕健身运动指导、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和群众体育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发展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模拟实践场景,如体能训练中心,以健身俱乐部的模式进行建设,管理、运营、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等均由学校安排学生轮岗实际操作;校外开发更丰富的实习岗位,如市场分析、体育营销、技能指导、课后服务、活动策划、管理运营等,视合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实行轮岗或定岗。
(五)活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就业质量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零距离感受真实的工作状态,在各种途径的实践环节中亲身参与,逐步形成高质量的“准就业状态”,使实习与就业达到无缝衔接,实现就业“量”和“质”的突破。在对部分2016-2020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畢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人数逐年增多,工作的稳定度逐年上升,工作适应能力逐年提高,尤其是2019、2020届毕业生,大部分表现出清晰的自我定位、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统计资料表明,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省内就业率居本校各专业前列,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体育文化事业工作者,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三、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应用型人才,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实操能力,“即插即用式”人才方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极大地缓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期望能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的更迭,在大健康理念背景下,社会对体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不断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体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21(03):88-90.
[2]周伟,周静.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3):123-126.
[3]贾晨,贾宝安. 《国家标准》视角下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探析[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4]李雁.能力本位视角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152-153.
[5]刘学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0):140+142.
[6]黄思敏,王绍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165-166.
[7]李丹,王世强.校企合作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4):63-64.
作者简介:
吕冬生(1966—),男,九江学院体育学院教授;
张家林(1982—),男,九江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9年九江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XJJGYB-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