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娟
摘 要:开设网课,提高网络德育的高度;监督引导,拓展网络德育的宽度;情感互动,增加网络德育的温度;家校合作,加深网络德育的深度。
关键词:网络德育;监督引导;家校合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网络生活成为全民生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青少年更是成为网络的重要主体之一。近期,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而且呈持续攀升趋势,并向低龄群体渗透。青少年网民偏重娱乐类应用,网络游戏使用突出,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甚至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些必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而从中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凸显了网络德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前,网络德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学校常规教学在时空上的延伸和扩展。
一、开设网课,提高网络德育的高度
“今年你报网课了吗?”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了。学生喜欢上网是由于网络提供信息的及时、丰富和开放的特点,使他们能在课堂知识之外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从而满足自身强烈的求知欲。于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开展网络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作为学校应顺势而为,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方式上的课堂教学。在过去,网络或许较多只是为各种培训机构提供方便,迅速发展网络课堂。但现在,通过上网课让学生接受教育越来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共识。学生在家里就可以上课,教师在家里就可以组织教学,师生借助网络,哪怕不在教室里集中,也可以面对面教学,可谓教育无处不在!通过反复实践试验,老师们开始熟练地使用了钉钉、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群直播、ZOOM会议等直播平台,开展网课直播、视频播放、翻转、交流、课堂管理、考勤等各项教育活动,既满足了青少年的学习要求,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大大减少他们耗在游戏上的时间,弥补了课堂外的学习,在一定意义上也解决了广大家长后顾之忧。这看似很平常,却达到网络教学和德育的统一,提升教育的高度,让我们读懂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守护;网络课堂,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
二、监督引导,拓展网络德育的宽度
在网络课堂中,有形学校和无形学校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无论你身处武汉,还是北京,相隔千里,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学校不停管。当前,除了各校老师面向自己的学生开设直播课,各种平台媒体公益性的免费在线教学的也发挥优势,播放优质课,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选择各种收费的优质网课。所以说,在教学形态和教学方式上,我们实现了重大变革。而在学生学习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时间上也可以灵活把握,实现了更加自主、自觉、积极、有效的学习,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观动力,甚至一些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借网课之名行游戏之实。因此,老师们不仅凭借努力和高超的网课教学技术,能够极大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利用钉钉、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群直播,小管家软件,让学生在网络上打卡,点名,提问,检查作业,批改试卷,评价等,几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强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其目的也是为了监督引导学生做到线上和线下一个样,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网络教育不仅是知识上的学习,更是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当然,教育不只是教给孩子知识与能力,也不只是培养习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精神的成长。孩子的思维一般都很单一,会有非白即黑的思维习惯,容易受不良诱惑。在网络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并给予积极引导。选择正能量的素材,引领孩子精神成长;在众多的社会信息中,可以选择一些特别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感动,激发孩子的远大志向与家国情怀,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可以树立先进榜样,让孩子们见贤思齐,相信人间美好,分清善恶,敢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的力量和老师们不懈努力的守护,才让青少年在岁月静好中健康成长……
三、情感互动,增加网络德育的温度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教育离不开师生互动,离不开生生互动。在教育过程中,情感互动是教育的润滑剂。如果缺少了情感,教育可能有开始,但没有进程,更不可能达到目的。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孔夫子言传身教、师徒对话,还是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传统的教育教学首先基于对话、交流、互动,如此才有智慧的碰撞。实践证明,老师的关键不仅在于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把孩子塑造为更好的人,教育最需要的是爱的引导。在网络德育中,老师不仅可以提出了学习的标准、要求,提供了教学资源和资料,进行了网上讲解和指导,实施了课后辅导和答疑,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对话,从中发现问题,努力帮助解决困难。网络德育相比现实教育,可以更大程度上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缩短与老师的距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得到关爱,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利用网络,在线上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使网络德育优势充分发挥。例如2月24号,河北衡水中学发动全体学生举行了网络升旗仪式,校长面向空操场作了题为“灾难磨砺精神,梦想聚集力量“的讲话,铿锵有力,让人震撼,引领同学们体会感悟,从而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珍惜、学会自律,使我们教育提倡的“学生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这个口号真正落地,也使网络德育充分发挥作用。
四、家校合作,加深网络德育的深度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德育的主力军,需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老师、家长、孩子,应该是这样的关系:假如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家长就是养分,帮助小树扩张根系、向上生长,老师就是园丁,帮助小树修枝剪叶,二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是世界上最和谐的关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也要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形成家校的合力,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为青少年健康上网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从而达到思想的引领、行为的指导目标二者统一,建立起网络德育的前沿阵地。学校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校园网站、校长热线、心理辅导网站、教师微信群、QQ群,各班设立家长群,学生群。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登录学校的网络,访问学校网页,了解学校目前总体教育教学开展的状况,也可以进入班级网页直接了解子女所在班级的学习和活动情况,实现学校、家庭互联互动,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在信息时代,通过学校网站提供的网上留言、网上家长、学校、班主任邮箱等形式,让家长能及时、方便地参与学校的网络德育建设中来。同时,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动态表现,同步跟踪,深入到家庭。从而进一步发挥家长与老师的德育智慧,优化学校和家庭的德育环境,形成家校德育的合力,这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当然,德育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也离不开各方的关心与爱护。诸如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贺信及重要讲话,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担当使命:各领域一线工作者的辛劳守护,让大家能平安地享受着室内的安逸;网络警察的默默守护,让大家能在绿色的网络环境中连线学习;网络媒体平台为网课创造良好条件,进行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等等。只有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围,助力于网络德育,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圆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信在未来,通过各方的努力,青少年德育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晓青.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德育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裴芳芳.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耿红卫.《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年。
论文为古田县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德育与校外研究”的结项成果,课题名称为“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TJYKT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