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燕
摘要:成功的音乐教育不是创造出一鸣惊人的物质财富,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用。中国音乐有民歌、歌舞、说唱、戏曲、民族器乐五类分法和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祭祀音乐的四类分法,前者属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后者属于中国传统音乐。大学非音乐专业开设民族音乐课,可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民族民间音乐不同风格的音韵之美,了解和体会各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之魂,弘揚中国民族音乐。
关键词:高校;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近年来,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大潮中,对中国民族音乐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关照不力,甚至一些“文化西来者们”还振振有词地倡导“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的悖论。这不仅是文化多元化及与国际接轨形势下的盲目崇拜,更是文化不自信的懦弱心理。在“文化自信”的内涵中,不仅仅是历史有多么悠久、哲学思想有多么深远,亦或是在世界各地兴办多少所孔子学院,应该是在宏观指导下,把中华文化的每一个门类予以全面关照,使各个门类的艺术整体化。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是创造出一鸣惊人的物质财富,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用。给予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情感体验是人格培养的重大责任,而承载这一责任的最佳载体应当是音乐。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孔子在确定“六艺”时,把“乐”排在第二位,就是体现音乐的社会功能,达到为社会管理服务的目的。
中国音乐自三黄五帝时期就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局面,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不仅有崇拜天神的功能,也是华夏先民们的精神图腾,还体现了先民的情感表达和娱乐境界。在历朝历代的音乐发展长河中,都体现出中国音乐诗乐舞融合的特征。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已形成民歌、歌舞、说唱、戏曲、民族器乐五类极具特征的乐种。因此,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3月第一版)一书,就是按这五类划分编写的,并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必修课的教材,使用达半个世纪之久。虽然,二十世纪90年代后,在学界出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名称及四类分法(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祭祀音乐),但《民族音乐概论》中的五类划分,既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深入人心。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中国音乐的教学,应以五类分法为主。本文所指的高校开设“中国民族音乐”选修课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各学科领域。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体现各地各民族的精神,且凝聚着浓厚的审美积淀。大学非音乐专业开设民族音乐课,可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民族民间音乐不同风格的音韵之美,了解和体会各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之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围绕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要素,提出“听、念、唱、析、记、练、创”的教学模式,让国之栋梁的大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品味音乐的意境,寻觅音乐的地域、语言和民族风格,从中了解民族及地域的风土人情,达到提高兴趣、培养能力、纵深弘扬国学的目的。
一、听
“听”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听而品味中国音乐的旋律及韵味。中国音乐以单旋律曲调的线性为主,无论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还是器乐,都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演变出丰富多彩的调式色彩,从而形成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听其典型节奏及典型旋律,对其形成深刻印象,以便在众多的音乐风格中分别具体地域或民族的音乐或乐种。
“听”讲究对音乐意境的追求。民族音乐中包含了音响之外的内涵,渗透着民族的精神和特征,通过听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如民歌中歌词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兴),不仅体现深刻的生活哲理,同时给人以无尽的美好遐想和诗情画意。再如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再现历史事件的同时,给人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审美标准。
“听”可以体会中国音乐语言“南柔北刚”的风格特征。通过听可以引导学生先大致分辨音乐的片区,积累中国民族音乐的经验。无论是西方的古典、浪漫、民族、印象、现代等音乐流派的风格把握,还是中国各地各民族各乐种的辨析,音乐经验的积累是音乐学习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教学的引导,让学生会听、爱听。
“听”不仅用于课堂教学,还可深入到学校各类活动之中,如设置上下课铃声,广播站开始曲、结束曲、背景音乐,集会活动的开始曲、结束曲,学校办公区的轻音乐背景(游览过故宫的人应该有所体会)……这些环节都选用中国民族器乐作品,不仅是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而且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二、念
“念”是把握中国音乐韵味的重要环节。中国民歌、说唱音乐、戏曲及器乐锣鼓谱都要通过念而领会内容,感受其韵味。民歌中的歌词、说唱音乐及戏曲中的念白和唱词不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依据汉字的四声而富有韵味。其语言的精炼生动、诗一般唱词、格律化的语法逻辑、规律性、哲理性和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带有声乐性的“念词”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大学里的老师讲课、学生的各类社团活动等等,既离不开音乐,更离不开声乐性的念词。因此,“念”在弘扬国学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三、唱
“唱”是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必然过程。唱不仅是唱会某首民歌或戏曲曲艺的某一唱段,重在品其韵,唱其味,韵味是通过“依字行腔”而获得的,每个演唱者只有字正才能腔圆。
中国民歌、戏曲、说唱音乐中的唱都将追求一定的演唱技巧,无论是真声还是假声,大嗓还是小嗓,在作品的表达和韵味的把握方面,都要依据汉字的四声音调及作品风格(主要是地域和民族之别)的理解而混合运用。因为人类各种民族精神的重心与生存依托密切相关。从远古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生存依托到今天科技大发展下的生存依托都是千差万别的发展,其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中国音乐具有了风格上的巨大差异性,如沿海、内陆、草原、高原、农耕、游牧等差异。又因为各地方言的千差万别,甚至有些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把握各地各民族的音乐韵味是唱的关键。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不一定有很好的演唱技能技巧,但通过唱却能体会各地各民族音乐韵味。
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音乐这种时间艺术,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它对人的感染是无法抗拒的,能够深入人心。中国人把音乐看成是宇宙的精髓,音乐的流动与天地之气相谐相伴,即“乐者天地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
大学生学习歌唱之发声,还有利于训练發声器官和呼吸器官,以便在将来的讲台上增强讲课的艺术性,同时预防发声器官病变而影响本质工作。戏曲中的“吊嗓”、声乐中的“发声练习”、说唱艺术中的“说学逗唱”,都是歌唱发声的最佳途径,又是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最好方式。
四、析
“析”是引导学生唱出各种不同风格音乐韵味的良好途径。通过聆听、学唱,再进行音乐分析,既可品味音乐,又可培养学生各种音乐能力,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懂得欣赏和演唱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中国音乐经历了数千年自然而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音乐的美学原则,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通过分析中国音乐的音乐结构、旋律形成与发展、调式调性特征、特殊节奏及特性音的运用、音乐的表现形式等等要素,使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
在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播放各地各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但笔者更强调教师的范唱、范奏,或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增强现场感。分析音乐就要分析具体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如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婚姻习俗、生产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与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音乐的美感体现在曲调、唱腔和表现形式诸多方面。在聆听和学唱的基础上,分析音乐的旋律、音色、唱词、韵味,感受和体验音乐各要素及音乐整体的美感和特征。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精神品质,凝聚着道德价值观和审美意识。高校开设“中国民族音乐”课,是把学生带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去熟悉、理解、解读本民族艺术的审美历程,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哲学观。也是传承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和伟大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优秀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
五、记
“记”是学习音乐不可或缺的。包含“背”和“记录”两个方面。“背”是熟记音乐主题、戏曲、说唱音乐片段,从而辨别不同音乐风格;“记录”包括笔记和录音录像。笔记是要学会记谱,记录具体音乐的背景、历史、作者、表现内容、表现方式等常识性的知识,以帮助理解音乐。录音录像是后期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音乐学习以记为本,听、念、唱、析都是为记而夯实基础,记是结果。假如记得不牢靠,不仅会出现“文不对题”的尴尬局面,还达不到领会民族音乐的精神层面。那种哗众取宠的“面子工程”是极不可取的。
六、练
“练”是音乐学习的必由之路。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及“千锤百炼”就是一个“练”字。音乐教学重在课后的练,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和技巧理论,只有在课后的练习中把课堂的知识点和方法技能运用到练习实践中,并不断巩固、不断感悟,才能掌握要领,逐渐提高技能,最终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
现代大学生时间充足,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是学习和普及音乐的极好平台。用音乐把学生从玩游戏等诸多网络活动中吸引过来,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甘肃会宁会师中学就是用音乐做“杀毒软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让好奇的初中学生应接不暇,网络世界让他们不能自拔,从2G网络到4G网络,不良信息、网络垃圾无孔不入,学生严重缺乏辨识能力。会师中学用音乐作为“杀毒软件”,以音乐规则培养学生包容、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亲如兄弟、团结拼搏的精神。通过音乐学习和舞台表演获得成就感,摆脱不良因素的影响)。①
七、创
“创”是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体现。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为目标,在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听、念、唱、析、记”等过程的学习,应该达到能够进行音乐创编的能力。他们在音乐创作、表演、编排等实践活动中,运用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创编各类音乐作品、创新表演方式,是开设本课的目标。当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的有力支撑下,能够进行音乐创编,那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的音乐创编活动可以直接体现在校园各类活动当中,不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他们会获得专业领域之外的成就感。当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深入他们的创编活动中时,弘扬国学、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就达到了。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有着观念的不断转变、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育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创新等客观现象,教育者需要以理性的思维和研究手段去探究感性的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语境,将音乐教育深入心理机制的自律层面。音乐教育已成为各学科教育实现“快乐教育、幸福教育”的催化剂。“艺术与科学的亲密碰撞,将使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也包括音乐治疗)的学术研究与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更加密切与融洽”。② 用本民族的音乐为自信的民族精神插上翅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①李德隆:《音乐赋予中学教学的“快乐教育”理念——甘肃会宁会师中学艺术教育现象探析》,《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第5期。
②周世斌:《音乐教育学与心理研究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