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白立强
摘 要: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工作载体为切入点,打造精品思想政治教育项目,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化,为构建“大思政”格局创设有利环境与条件。本文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为例,尝试探索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可构建实践类、社区类、网络类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组织架构;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重视队伍建设,调动主体协同;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协同效果这四个方面着手,把学校全体教职工调动起来,最大化地利用各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实现育人时间、空间上的互联互通,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协同育人实效,形成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协同育人
一、“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要求
“大思政”格局是指将“各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与相关的联系机制,形成的合力体系的一种整体状態”[1]“大思政”格局的理论思想是我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完善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 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这是“大思政”格局的理论萌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多次会议及重要文件中均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扩大覆盖面,建立新格局。习近平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想对于“大思政”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重申,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必须首先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所有工作都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立德树人的职责,所有课程都应当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在开展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那么构建“大思政”格局,就要求高校树立“三全育人”科学理念,掌握“三全育人”科学方法,探索“三全育人”科学路径,实现各项育人工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协同运作。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扩大,必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在主体、时间、空间几个要素方面进行全面拓展,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三)契合“三因”理念时代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因”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工作要求,具有方法论意义。因事而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事务,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在化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同时,化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因时而进,则要求高校必须紧扣学生的时代气质,把握工作时机,革除体制旧弊,增加时效与实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做到能倾听时代声音、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因势而新,则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国内外发展之大势,适应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之“小势”,因势利导,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内容。
二、“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主渠道的,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都是大班教学的形式,又受到学时限制,且课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也比较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和力度远远达不到“大思政”的育人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内容。而三者之中,工作载体是最基础的,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都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场所、基地、设施等)为媒介来传递、作用于客体。所以高校应以创新工作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下简称思政平台)的建设,为提升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实效性,构建“大思政”格局创造基础条件、提供外部环境。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校各部门、各岗位的育人主体积极参与,也使得育人工作的时间与空间极大地延伸,更促进了育人工作方法的灵活创新,育人工作内容的丰富精细。
高校应探索建设多样化、立体化、全功能的思政平台,从而将各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有效地联结,整合共享各类资源,增强育人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深度、有温度,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现实期待与全面发展需求。
(一)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丰富情境体验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感悟,从而深化理论认知,坚定理想信念,使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需要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创设丰富情境,深化学生的体验认知,助力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各大高校可根据自身有利条件,运用好地方特色,依托校内资源以及当地红色资源、社区乡镇、工矿企业、科技园区等,建立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实践平台。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珠海城职院)通过努力,探索构建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建立了珠海市高校首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验馆——“树人馆”。树人馆设有两室一廊,分别是:VR教学体验室(智慧课堂)、模拟法庭体验室(数字课室)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长廊。通过不同主题和不同场馆的实践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堂知识的理解,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学习者打造高度开放、可交互、沉浸式的三维实践学习环境。校外则与珠海“红色三杰”的故居、纪念馆等以及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挂牌合作成立了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遍布企业、社区、乡村及各场馆。经实践探索证明,该校通过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的联动,力求用实践教学方式覆盖全体学生,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构建社区思政平台,实现精准育人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扩展育人的时间与空间,即学生在哪里,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相比短暂的课堂学习,学生之间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更多地发生在集中居住的宿舍区域。宿舍生活区是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思想交锋,价值传播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应该利用好学生宿舍社区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引进更多服务设施,构建社区思政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为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与期待,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珠海城职院在学生宿舍区域构建了功能各异的多个社区思政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收效甚佳,可供各高校借鉴。
建起了珠海市高校首个社区思政平台——“立德园”。该平台是一个集师生交流、互动、主题教育、服务“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平台,由6个思想政治工作站组成,每个工作站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通过发挥平台作用,近距离地贴心指导学生成长,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社区“送教上门”、开花结果。
设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馨香园”。该平台是集事务办理、咨询服务、工作交流和素质拓展于一体的高效率学生服务平台。以“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为宗旨,以信息服务和集中办理为主体,支持在线和现场服务体系,打破了传统管理思维定式,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了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平台——“青年之家”。该平台是青年文化学习、聊天交流、美食制作、便捷服务、社团活动、视听鉴赏的场所,设有自主学习社、休闲聊吧、共享厨房、多功能活动园地、视听空间等不同功能分区,方便青年学生参与团的活动、享受贴心服务,满足学生互动交流、快乐成长的需求。
成立了珠海市高校首个女大学生服务平台——“女生之家”(又称“沁芳苑”)。该平台是关爱女学生的服务活动产所,主要为女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将开展女生知识大讲堂,提供就业服务等。通过该平台工作的开展,找到适合女生群体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从而提升女生综合素质,为女生补充精神营养,让在校女大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構建网络思政平台,拓宽育人渠道
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栖居地”。国家网信办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率已接近100%。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价值观念震荡激烈,已成为各方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高校理应守好网络这片重要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因此,高校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辟网络思政新平台来顺应信息时代新变革,适应学生网上学习生活新常态,把握网络舆论新变量,为探索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珠海城职院打造了“网络道德、网络文明、网络舆情、网络思政”四位一体的网络思政平台。建立了“城职易家”易班平台,构建了“两网”(学校官网、新闻网)“两微”(微信、微博)“一声”(青年之声)等全媒体立体话语平台。形成了融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的校园主题教育网站集群。
三、整合思政平台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构建形式各异的思政平台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的育人阵地,丰富的硬件设施,为构建“大思政”格局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好各个思政平台,发挥好资源优势,把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人员全部调动起来,有效顺畅地进行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地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各个思政平台开展的各项工作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实现各个空间互动,各项功能互补,各类资源共享,确保思政平台得到最大化地利用,以达到其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一)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组织架构
高校要树立“大思政”育人理念,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通常无法依靠某些部门自发或单独完成,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由各部门、各岗位相关负责人组成的思政平台协同育人工作组织,统一规划、指导各平台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平台协同育人工作组织可以分为校院(系部)两级。校级思政平台协同育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校级领导小组)应由党委领导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各二级学院(系部)书记及学校的学工、宣传、组织、教务、科研、后勤、纪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规划全校思政平台育人整体工作。要对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的育人职责进行分解与协调,“明确育人责任主体,清盲区、连断点、补真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4]要指导并督促各部门、各岗位结合自身工作,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开展思政平台育人工作中,相互配合衔接,打造“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定期研判和解决平台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困难及实际问题,从而保证组织系统运行高效。
各二级学院(系部)成立思政平台协同育人工作小组,应由学院(系部)党总支书记带领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主任组成。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安排平台育人活动的具体开展。各方人员把在思政平台协同育人活动开展中所了解到的学生思想状况,利益诉求以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等反馈给各学院(系部)思政平台育人小组。学院(系部)内部可以协调解决的问题自行解决,需其他部门配合的问题由学院(系部)党总支书记集中反馈给校级领导小组统筹各部门协调办理。各学院(系部)思政平台育人小组应积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并定期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形成总结报告向校级领导小组汇报、交流,以便各学院(系部)、各职能部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建立校院(系部)两级平台协同育人组织架构,有利于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便于各部门、各岗位了解思政平台育人的全程概况以及实现效果,促进部门之间对话交流,信息共享,协作配合,有效地解决思政平台育人面对的实际问题,提高平台育人的协同性与实效性。
(二)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
高校思政队伍在利用好各个思政平台开展育人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协商合作,互联互通,在客观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思政平台协同育人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思维进行整体谋划,用制度的形式把工作思路确定下来,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科学设计,使得每个工作环节有章可循,从而建立起目标一致、职责清晰、协作互补、运行顺畅的平台协同育人体系,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程”育人格局。
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在开展各类思政平台育人活动的过程中做到协商合作,互联互通,应建立健全如下机制:首先,建立联络沟通机制。为确保在开展思政平台育人活动中,各部门积极配合,相互衔接,需要建立长效联络沟通机制,使各岗位人员在学生思想状况及平台活动开展进程、效果等方面互通信息,深入探讨,增强思政平台育人工作的具体性与针对性;其次,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学校应立足现有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数字资源等条件进行统一领导,系统规划,建立并完善好育人目标一致,岗位职责明确,协同运作高效的全局性工作联动机制,促使思政各平台育人活动能够协同推进,强化优势,补齐短板,资源共享;再次,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应把贯彻执行协同育人情况纳入为对教师及管理、服务人员的考核重要指标。在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评优奖励,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察时,应“通过观察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时效、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情况,对工作完成度高、学生反响好、与其他主体配合密切的部门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上予以适当倾斜。”[5]对积极参与各思政平台协同育人,表现优秀,成果明显的部门和教师予以奖励;最后,创新客体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学生对思政平台育人活动的参与度,还需要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形成第二课堂学分制度(例如珠海城职院建立了综合素质积分制度),把各个思政平台所开展的所有育人活动都囊括在积分范围之内,客观记录学生参与思政平台育人活动的经历与成果,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社会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并且高校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学分兑换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实物的活动,更好地激發学生参与思政平台育人活动的积极性。
(三)重视队伍建设,调动主体协同
思政平台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自身无法完成协同育人任务。所以思政平台协同育人的实质是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是育人主体充分利用思政平台这些工作载体进行合作、互动,以达到育人工作的同心、同向、同行。因此,构建思政平台协同育人模式,必须重视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协同的能动性。
目前,由于协同育人理念传达力度尚且不够,以至于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对于协同育人思想的认知普遍不足,尚未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那么协同育人工作就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构建思政平台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是认知协同的有效建立。学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将“大思政”理念,协同育人思想、“大思政”精神等有效传递到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使各类育人主体扩大协同育人眼界格局,深化协同育人理念认知,强化协同育人责任意识。
通过加强培训、宣传、示范带动等方式,使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认识到自己的协同育人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也应常到学生社区思政平台及网络思政平台去与学生直接交流或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交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专业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应依托自身优势,寻找本专业或本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及切入点(如职业道德、行业法规等),不断挖掘行业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时融入价值引领;辅导员、班主任应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是生活、学习管理 ,还应多关注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状态等,必要时与学校管理、服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师等交流、协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引与心理疏导等;学校所有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人员更应该认识到,做好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职责,应该认真梳理出自身所处的管理或服务岗位的育人元素,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态度塑造、影响、教育学生,助推立德树人。
为了更好地达到协同育人效果,除了深化认知,还应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育人能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名师讲座、研讨座谈、考察实践等各类活动,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职业道德与教学、管理、服务能力等,掌握并创新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的育人方式与方法。
当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加深了协同育人认知,增强了育人责任感,提升了育人能力,发挥好自身优势,就能形成协作共商、团结合作、优势互鉴的主体协同育人格局。
(四)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协同效果
高校除了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其思政平台现有资源的利用价值,还要拓展利用校内其他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集合所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优化,提高利用效率,产生整体协同效应。
校内育人资源除现有思政平台资源外,学校各个二级学院(系部)、各职能部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均可向各类思政平台提供自己拥有的优质育人资源,大家协作共享,互惠互利,使平台不断融入更多新鲜资源。尤其是各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有效协同。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还可以运用某些专业技术为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提升协同育人效果。例如开设了大数据应用专业的学校,可以让本校师生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的思想及生活状况等信息,并分析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学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平台协同育人活动;在育人活动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大数据了解教育情况及阶段性协同育人效果,便于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阶段性协同育人工作完成后,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反思性分析,为日后的平台协同育人工作提供经验,总结教训,提升效果。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应拓展利用好家庭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可以借助微信、易班等网络思政平台或者利用线下各类实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家校座谈会、家长教育成功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前的互动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互换。充分调动家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家长的协同育人意识,提升家长的协同育人能力,形成良好家教家风,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方面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教方式、成长经历等,辅助学校更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育人有效性。
拓展利用社会资源为平台协同育人服务,能进一步优化育人效果。可邀请社科理论专家、党政领导干部、时代楷模人物、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到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做工作指导以及为师生开展讲座报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育人能力,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也可邀请毕业优秀校友,其他高校或社会优秀青年在学校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学生开展朋辈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励志故事、学习及为人处世的成功经验,通过创设平等交流、互动自省的朋辈情境,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学习模仿、争当优秀的自觉氛围;可利用学校现有实践育人平台开辟更多的红色革命基地、博物馆、艺术馆、社区、村落等社会公共设施及场所,带领学生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理论学习运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也可利用社会主流媒体、大型知名企业、军事国防部门等相关资源开展社会热点面对面、企业文化进校园、国防安全大讲坛等主题教育活动来丰富校内思政平台育人内容。
各高校的网络思政平台需要根据“三因”理念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育人资源,融入新鲜血液,引进更多新的资源共享课、精品公开课,思想政治理论电子书、社会时事政策等数字资源。也应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共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优质资源互联互通平台,共享其他高校的优质资源。
综上所述,高校构建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后,要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需要建立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的校院(系部)两级协同育人组织架构,设计职责清晰、协作互补、运行顺畅的平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培育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面深入贯彻协同育人理念的全员性“大思政”队伍,利用思政平台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类优质资源开展育人活动,切实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何艳.新时代如何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J].新时代职业教育,2019,17(3):14-16+23
[2]李进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内在意蕴及方法论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7(5):3-6.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4]张正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4):1-4+9.
[5]徐德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与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3):118-122.
责任编辑 牛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