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余
摘 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不平衡,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回答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应当运用矛盾分析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过程中,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抓落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坚持“发展论”,防止课程改革中出现僵化现象,要有创新思维,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运用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过程是一个解决矛盾的过程,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所运用的重要工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供给侧)和学(需求侧)之间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列宁则进一步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的改革方案不断出台,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视更是前所未有,从2016年到2019年的多次会议,都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前高校思政课中教(供给侧)和学(需求侧)之间存在矛盾,解决好二者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如果无法妥善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便无从谈起。因此,一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又是迫在眉睫的,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教(供给侧)和学(需求侧)之间存在的矛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提到:“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质量与教学评价之间的矛盾;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教学目标和受教育者现状之间的矛盾等。关于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高校的全部课程都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属于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而专门开设的显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认识其教学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基本要求。对任何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都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统一,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有利于了解事物的普遍规律和规则,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有利于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加以区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供给侧)和学(需求侧)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又有着自身特有的矛盾,并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承认这些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前提,并且应该积极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突破口。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在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掌握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找准因材施教的突破口,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切忌千篇一律和填鸭式教育。
(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凸显思政课的针对性
为打造高效的思政课课堂,每所高校都应该在遵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规律基础之上,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生源情况等进行课程设计。在新形势下,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关键就在于促使教师把所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针对性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正入心入脑,从而使学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所吸引。
(二)坚持“有的放矢”,做好释疑解惑的思想引导工作
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互联网信息化的泛滥何学生个性张扬等各种不利因素,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思政教师“六要”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不同的需求及不同的困惑,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学生正视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并不断提高思辨能力。
(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打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要善于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不断总结,寻找适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硬生生的说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硬感,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将思想理论知识用学生熟悉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生活场里随处可见,随手可得,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切实做到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生活化”,要紧跟时代,学会用学生听得懂且喜欢听的话语和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或手机通讯为载体吸引学生,进而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谈清楚、说明白和讲透彻,让学生可理解、能掌握且善运用。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坚持“两点论”,不应回避“教”与“学”的对立,更应强调二者的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教师重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而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这就是矛盾的“重点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获得感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部分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部分教学方式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存在错位的现象,部分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思想特点之间存在脱节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因此,要着重抓住这些关键点,提出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可行性措施。
(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完善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必须是通过学理性展现的政治,学理必须是表达政治性的学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遵循思政教育规律,以理服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抓住事物的根本,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突显思想性和知识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彰显课程的理论透彻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温度,显示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有所收获且有所成长,真真切切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二)开展基于新媒体的思政课全员互动模式,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的發展带来的是全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正面的回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迅速掌握“互联网+教育”的技术要领,通过加强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掌握最新的网络文化元素,提高网络运营的技能,主动占领互联网新阵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互动的课堂。
真正的全员互动,是教与学的彼此呼应,而不是单向灌输,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同时,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切记停留于表面,从问题设定、问题导入和理论讲授到教学互动环节切入的时机,互动层次的设定,互动样式的选择,互动主体的范围选定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技术操作步骤都要有事先的谋划,甚至是课前的演练与课后的总结,这样才能保证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时效性与有效性。充分运用学校资源、线上平台资源和实践基地,建立更加全面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全员活动过程中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和温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要以“教人先教己”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身。通过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将政治信仰坚定、理论知识扎实且教学能力精湛的优秀教师选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储备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人才,保障教学的用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学生在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些课程时,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学,而是因为看不懂。面对这些情况,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懂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传播,“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思政课的教材话语体系必须由政策文件语言转向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这样,课程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坚持“发展论”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随着事物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因时而变,不断进行课程的调整和完善,坚持用唯物辩证的宇宙观去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过程中,坚持“发展论”,分析矛盾的动态,区分共性与个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防止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僵化现象,要有创新思维,以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但这不是唯一的渠道,坚持用“发展论”的眼光去看待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中,坚持“发展论”,做到因事而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中,要做到“因事而化”,这个“事”指的是具体的事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深刻把握党情国情社情的变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教学目标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将社会热点舆情分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心同向和同心同行,构建最大同心圆。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中,坚持“发展论”,做到因时而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中,要认清时代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要做到因时而进,并在改进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时事动态,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中,坚持“发展论”,做到因势而新
因势而新,就是要做到准确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呈现的新态势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上的交往日益频繁且日益密切,在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走出去”战略中弘扬“四个自信”教育,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中做到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4,9.
[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78.
[3][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5][6]柳礼泉.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课堂的建构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8,89.
[7]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课工作方案: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7-05-12(12).
[8][11]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7,101.
[10]沈霞.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5.
[1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67-468.
[13]张正光.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举措、成效及展[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9:77.
责任编辑 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