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荣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衍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学内容。小学生年龄较小,各方面的特征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只有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制定出有效的体育教学计划,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小学体育课堂的发展进程。本文就从当前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出发,对“师生关系”的构建方法和教学策略做几点分析,以促进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学校里接触到最多的就是老师,最听老师的话,但还是不乏有的学生有惧怕教师威严的心理,体育课堂的锻炼起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计划,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入手,给学生制定有效的体育课堂方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从体育训练中收获更多的学习乐趣。当孩子们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就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
1 注重体育教学目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扩展,对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各大学校的施教理念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涉及到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体育情感与品格、体育运动技能和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这三个主要的方面。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必须要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为孩子们创设一个高效、和谐的体育课堂,让体育课堂更加的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和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有效传递”,帮助孩子们树立更强的健康意识,加强对小学生的素质扩展训练教育。
体育运动既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零散的活动,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灵动的教学氛围,通过互动交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学生体育素质较差,对很多体育运动缺乏经验,容易在训练时受伤。这时就要备好“小垫子”,为学生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卡靠。
2 引入体育教学素材,促进师生合作
有效的体育课堂氛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而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不断突破自我,从日常的体育锻炼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鼓励,并为每个学生统计不同阶段的成长档案。如果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对其疏导教育,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果,督促学生积极进步。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师生一起协商解决,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就是扩展体育课堂活动的过程。轻松自在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教师创设积极的体育活动,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除了在对动作要领进行讲授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新时期的体育辅助教学设备,给孩子们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体育活动平台。比如在800米的跑道两侧插上五颜六色的小旗,激励运动员跑向终点;为表现良好的同学设置奖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教学方案。不能用冷冰冰的态度对待学生,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只有师生关系融洽的体育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吸收,推动教学进程。
3 加强体育教学活动,营造师生互动氛围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大都涉及到“师生互动”的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效配合,才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友好感情。以“跑步”这项体育运动为例。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而且他们的瞬间爆发力比较强,面对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充满好奇。教师就要先给孩子们讲解各种跑步相关的知识技能,比如“换气、腿部发力技巧、运动耐力”等,加强体育教学活动,营造师生互动氛围。有的小学生连最基本的跑步知识都不了解,更别说进行日常的跑步训练了。教师要做好实质性的示范工作,并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逐步提升训练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
不同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的小学生擅长短距离速跑,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接力赛活动,使学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小学生擅长长距离慢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长跑训练,并训练学生的耐力和坚持力,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参与的乐趣。必要时教师也可以秉承时代的教学思想,参与到课堂的体育环节中,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总而言之,每个学生都是体育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培养的对象。小学体育课程要从深层次的角度出发,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唤醒学生心底的参与意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注重体育教学目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并充分的引入体育教学素材,促进师生合作。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只有不斷加强体育教学活动,营造师生互动氛围,才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能力,推动小学体育课堂的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