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俭发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逐渐向农村倾斜,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盲目发展、过度开发等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
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自耕自足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处于落后劣势地位,但环境污染不成问题,起码至于成为严重遏制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尤其是初等的、传统的工业化在农村地区的延展,农村的生态净土遭到极大破坏。可以说,迅猛发展中的工业化进程在带来农村地区客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使得农村地区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必然带来农村土地的缩减。房地产开发占用的用地指标,不得不向农村耕地转移。在建国初期,我国人均土地占有率大概占世界水平的70%左右,到“十二五”计划时期,我国人均耕地水平已经下降到了占世界43%。
林果经济带来的巨大效应使得毁林种果成为农村地区的一大趋势。果业不是不能开发,但是以毁林为代价,以林地水土流失为代价,后期带来的洪灾危害、泥石流危害,乃至风灾、病虫害加剧等问题,可谓得不偿失。仍以建国初与“十二五”期间进行对比,国人的人均林地占有率由占世界人均水平的37%下降到了14%。
畜牧业的无序扩张,除了污染环境外,还破坏了大量草地,甚至有些地区一度成为风化的沙漠,草地占有面积也在短短几十年间由占世界人均水平的51%,下降到了人均占有草地面积33%不到。
曾经一度,我们自以为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GDP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0%左右,这一度曾经让世界震惊,国人狂喜,但我们消耗的资源增长率远不止30%。就算这样的资源消耗堆砌起来的经济数据,平摊到我们十几亿人口身上之后,我们的人均GDP占比却还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粗放型的传统发展理念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渊源。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之前,不少地方政府都热衷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前,GDP增长率一度成为衡量地方发展与干部考核的唯一指标。畸形的落后的考核方式,带来的必然是扭曲的政绩观和经济观,不少地方领导顺理成章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成了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种政绩观指导下,经济发展成了唯一的考量,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公然出台“政策”、“规定”,迫使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是经济至上的政绩观依然大有市场,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有一个艰难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淘汰落后产能,也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同时,要发展新型的环保的战略性新能源、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就要重新规划用地、启用新式人才、应用先进生产模式,相对滞后的现实条件往往制约了我们的前进脚步。一边要转变,一边要稳定,带来的问题就是先污染再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
生产方式要变革,生活方式也亟待改变。在当前农村环境下,农村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相对落后,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开展,情况已经有了极大改观。但是,基础设施可以很快得到改变,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的。不少村民依然存在随处乱倒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的不良习惯,他们常常将废液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有时甚至将人和畜禽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积在沟渠或者村头路边,并直接作为肥料。雨天一来,污水便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地面水体甚至渗透到地下,导致水质污染,疾病传播。
伴随水资源污染而来的还有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这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大多都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同时对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也缺乏更强力的约束和监管。
改善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落后的干部考核方式,改变落后的政绩观、经济观,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不能再简单地以经济发展为唯一,而要全面、综合、平衡,真正做到“五位一体”。此外,还要配套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即“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有敬畏,有底线,有约束,有监督,才能有生態环境建设的实质性变革。
要加强环境执法体制,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比如,要认真做好水源地保护和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要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不再是问题,有法必依已经在路上,最关键的是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要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防止发生新的污染。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建立高素质的宣传队伍。可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可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同步起来。
当然,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环保意识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赣南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相对困难,资金比较薄弱,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依然突出,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3]《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修复》,耿士均,安徽农业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