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中语文课文烹调出作文“三味”

2020-09-10 09:48郑锦凤
高考·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味高中语文课文

郑锦凤

摘 要:作文有“三味”:语文味、哲理味与“烟火味”,高中学生作文现在普遍缺了这三味,让人读来味同嚼蜡。巧用高中课文,可激发学生想象,促成写作,同时课文的语言可熏染出学生作文的语文味。善用高中课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品味人生哲理,可以烹调出作文的“哲理味”。同时要把课文引向我们广阔的生活,家国天下在我心中,让学生作文拥有最美的人间“烟火味”。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语文味:哲理味:烟火味

作文有“三味”:“语文味”以突显语文学科特性,让人如沐春风,如掬明月;“哲理味”以启迪人生,让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烟火味”以贴近生活,让人扎根现实,拥抱时代。

但现在高中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了这三味。记叙则千篇一律,题材大众化,缺乏精致的描写;议论则如同老学究说教般枯燥乏味,或如政治小论文一板一眼,缺少“语文味”。考场作文时常不讲逻辑,不重实证,强词夺理,缺少“哲理味”。更常见闭门造车者,记叙就唱一出苦情戏,或者随意虚构,失去生活与心理的真实;议论懂不懂就牛顿、爱迪生、李白、陶渊明……远离人间烟火,两耳不聞窗外事,缺少了“烟火味”。其实,高中课文自有人间百味,善用课文可以烹调出作文“三味”。

一、细品课文,烹调出作文的“语文味”

1、用高中课文激发想象,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高中语文课文,就是放飞想象力的一片广阔天地: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用一腔热血挥洒才智;荆轲蹈死不顾,在易水边留下青史绝唱;戴望舒《雨巷》里的“丁香姑娘”,曾让我们惘然若失而又心有不甘。从远古《诗经》中走来的爱恨,从浪漫《离骚》里采摘的香草,从陶渊明诗集里扑鼻而来的清新田园,从刘兰芝坚毅的目光里,从曹操时不我待的喟叹里,从王羲之潇洒的挥毫中……想象力的翅膀早已羽翼丰满,让学生不写不快。

例如,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抒写自己心中的课文人物故事,有同学写出了特别的荆轲,且看荆轲刺秦失败后她的写作:

荆轲倒在了柱子前,鲜血从他的大腿喷涌而出,染红了他的衣服,他的眼睛失去了焦距,看那鲜红就像姑娘手上的蔻丹,而那双手会温柔地替他扫去肩膀的花瓣。他抬头,向秦王扔出他最后的机会,他眼含希翼地看着匕首,看着它划破秦王的衣服,划破了他所有的希望。

“等你回来,咱们就成亲,住在小小的房子,有一片自己的田地,还要有两个胖乎乎的宝宝,好不好?”

“好!”——庄晗昕《刺秦勇士》

这段抒写,细节突出,人物心理真实可感,荆轲有课文里的勇猛刚毅、沉着冷静,还有眼底的柔情似水,渴望幸福,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动人心肠。许多学生在对课文人物的想象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写出了自己高中作文里为数不多的精彩文章。

2、品味课文语言,让作文语言不再是“白开水”。

高中有些语文课文,语言优美,如泠泠月光荡漾于水上,在我们心头久久潺湲;而有的课文,用词精当,以一当十,让人体味到汉语的奇妙,细细品读,语文味自在其中,长期熏染,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有所提升,作文语言自然更具“语文味”。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语言,优美如诗,形象生动,修辞手法蔚为大观,学生可以模仿这样的语言去细描事物、意境。陈日亮《如是我读》里,有许多细品语言文字的例子,正如孙绍振评价说“一点中穴,全脉皆通……可谓得文章之三味矣。”又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古文,语言典雅,情韵飞扬,对学生作文语言的提升皆有好处。

例如我的学生在学了《涉江采芙蓉》后,写出这样的句子:

那雄壮秀丽的山和碧波荡漾的水重重叠叠,好似一对恩爱的眷侣缠缠绵绵,此刻却阻隔了你我的团圆。——徐海鹏

莲花随风摇曳,仿佛被女子的哀伤感染而失了颜色。——林晓贞

女子落寞的容颜被囚禁在了遥远的故乡——卢理萍

我拿起鸳鸯刺绣,借月光缝补你的归期——郑若兰

这只是其中少部分例子,学生的灵感一旦被课文触发,加上平时的课文语言品味积淀,语言之妙让老师也自叹不如。

二、以课文引深思,烹调出作文的“哲理味”

作文需要“哲理味”,纯粹感性的抒写,如上文学生品味课文语言写出的句子,虽然优美,但不过风花雪月,没有哲理作支撑,只是一堆现象,难以隽永,更容易流于泛滥。看久了没有骨骼的诗情画意,容易甜得发腻。感性的美丽花朵需要依托于“哲理”这棵大树,才能一树花繁叶茂、生生不息。

我们高中语文课文,有许多能触发理性思考的篇章。如:多角度看待“项羽之死”,如何评价荆轲的“刺秦之举”,《边城》里的翠翠能否等来傩送……还有从理性角度来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拿来主义》引入现在,我们面对多元文化遍地开花,该怎样去拿、拿什么样的外国文化……引发学生思考,课堂里有更多智慧的碰撞,作文里才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

例如我学生在学完《边城》后,理性思考,写出了这样独特的见解:

时间会在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对话间产生无法逾越的隔阂。要全面透彻地解读小说,作者都做不到,又何况读者。“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站出来发言的”(余华)。读者总难免进入到小说中,为角色想一想。如果我是翠翠,绝不会守着渡船空等傩送,而是像斯嘉丽一样,整装出发,把瑞特找回来。可惜当时的翠翠却不会这么想,所以时代和个性决定了翠翠只能如此收场,将来怎样,听天由命。所以我对主人公只有报以遗憾,却无法完全领会翠翠怎能甘心听由命运安排,以至淡化了悲剧性。——林怡晖《偶然交织成宿命》

别人沉湎于翠翠的悲剧,小作者却能跳出来反照《飘》里的斯嘉丽,提出新时代的我们不能如翠翠般甘心听天由命,而应如斯嘉丽般积极争取。这种想法让人眼前一亮。而有位同学在感性的抒写里,也发出了这样的哲理感叹:世界上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除了爱情;世界上所有的收获都来自于精心设计,除了爱情。这些哲理味,启迪人生,让人过目不忘。

又如学了《赤壁赋》,拓展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位学生深受里边关于“成熟”的哲理影响,写出了《中国人的霸气》,里面有这样的论述:诚然,中国人有文弱的时候,然而霸气总是爆发在最需要的时刻。中国人的霸气,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威慑,令人不寒而栗;是一种退去了浮华与喧嚣的稳重,张扬而不张狂;是一道射向天际的光芒,耀眼但不刺眼;是一种成熟的圆润,自信但不自负,内敛但不自闭。

这种由课文引发深思促成的哲理味会让学生的作文大放异彩。

三、把课文引向生活,烹调出作文的“烟火味”

闭门造车的文章,只能消散在时代的浪潮里,泛不起半点涟漪。如今的高考作文更关注时代,深入生活,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要有“烟火味”,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清香,才能瓜果遍地大丰收。而如果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玄想,终将虚无缥缈,随风飘逝。我们的高中课文,有许多主题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使命、担当,抑或是人生哲思,都能给当下的我们以启迪。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里关于“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等的论断,与当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谋而合。《伶官传序》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里许多不注意细节、沉湎于所爱而铸成大错的热点事件。《沁园春.长沙》里,毛泽东在受挫时仍能抒写壮丽多彩的秋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燃起了“同学少年”的星星之火,这对当下培养独立人格、积极健康人生态度的话题,也是一个触发点。善于用课文引发思考,作文才不至于说理总是搬出李白、陶渊明等为例凑字数,记叙总是生病时母亲照顾、受挫时老师鼓励等惯用套路。

高中课文里,人间天上,古今中外,百味杂陈。巧用课文激想象,细品课文学语言,善用课文引深思,贴近生活看课文,如此有助于烹调出作文的语文味、哲理味与“烟火味”,让学生写作文不再是绞尽脑汁心如槁木,老师读作文不再是头皮发麻心如死灰。

参考文獻

[1] 陈日亮.如是我读[M].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 熊芳芳.高考大作文[M].一版.广西:漓江出版社,2017(7)

本文为德化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中‘三味’作文体系的实践与研究”(DHJK1352-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味高中语文课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