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锋
摘 要: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的,也是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重要手段。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组织文本深读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语言文化修养,而且还能让学生们感知到文言文本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处事道理、潜藏着深厚的民族智慧。但在当下的文言文阅读感知过程中,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喜欢将“言”和“文”分离教学,重“言”轻“文”,影响了文言文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化对学生们的文本解读引导,让学生们在深度解读中,真正的感受到文言文的文本魅力。
关键词:文言文;解读引导;深度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少教师投入到了对语文课堂中的深度阅读指导探索中,并且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这些成果多是体现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在文言文解读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还是坚持以“言”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追寻狭隘的应试价值,使得学生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只知背诵,不知感悟,只会词句,不懂内涵,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知识流量而没有思维流量。
这样以来,不仅有效的降低的學生们的文言文阅读体验,而且也让学生们无法从文言文阅读中感悟中华语文之精妙、中华精神之伟大,使得文言文的美育价值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深入推进文言文阅读活动。那么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们完成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呢?总结教学经验,我得到了如下建议——
一、优势利用,夯实阅读基础
要想让学生们在文言文解读过程中深度解读文本,就必须帮助学生们跨越表层知识学习层面。而这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这种困难并不是不能解决的。只要我们在文言文阅读指导过程中有意识的优化课前预习辅导活动,就能将浅层知识学习活动从课堂转移到课前,夯实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从而最大限度的压缩课堂阅读时间,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对文言文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例如:在《陋室铭》一文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我登录各大教学网站搜集了与相关的阅读材料,浏览了大量的名师课堂教学视频,并从中汲取了足够的见解性文本解读教学经验。随后,编订阅读导学案,详细的罗列了大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提出了指导性的文本解读问题,链接了关于文本难点的教学讲解视频和辅助性理解材料。之后,我让将这些教学材料和视频一起分享给学生们,辅助学生们在导学案填写过程中完成了对“言”的探索,在对文本解读问题的思考中,积累了初步的文本解读经验。
这样以来,便大大的缩减了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基础学习时间,帮助学生们更快的进入到了对“文”的探究之中,在对“文”的深度解析中感悟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品格与高洁的审美志趣。
二、吸睛引趣,诱发思维动机
要想让学生们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深入的思考,我们就必须在文言文导入过程中顺利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因为,只有顺利诱发学生们的思维动机,我们才能根据学生们的自主思考结果提出课堂“引思”方略,将学生们带入到对文言文文本内涵的深度解读过程中。
1.多维情境营造
教学情境是影响学生文本解读动机诱发的重要因素,根据当下学生在视觉文化浸润下长大的学习实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视频,创设多维情境,不仅可以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各项知觉能力,诱发学生们的思维动机,而且也能丰富学生们的自主阅读素材,为学生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提供素材支持。
例如:在对文本《咏雪》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到当时的雪景之美和才女谢道韫的卓绝文采,播放了大雪纷飞的雪景视频。随后,让学生们模仿谢家子弟来一场咏雪活动。在该活动顺利实施,既让学生们在视频素材的影响之下快速进入到了文本描绘场景,也让学生们在对视频所现雪景的描绘与赞颂中,拥有了咏雪共情,更好的感知了“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的精妙,产生了对才女谢道韫的敬佩之情。
2.情境图画描绘
语言是无形的画笔,是语篇的构成细胞。在对文言文深度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脑海中应该自觉生成生动图景,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但受到自身语文素养的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将文言文语言转化成画面的过程,往往不能精准还原,需要我们做出支持与引导。而以媒体呈现文本所绘画面,不仅可以以视觉刺激唤醒学生的思维动机,而且也能深化学生们对古代“诗画合一”的审美思想理解,感受文言文文本中的画面美。
例如: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就是一篇很有画面美的文章。故在对该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我先以媒体展示了课文插图,然后让学生们试着以最精准的语言描绘插图画面,让学生们的语言表达尝试了感受了本文用字之精妙,以及“一痕”“一点”“两三粒”等词语中隐含的白描艺术,更好的感知了文本的艺术美。
三、精析语言,感受语言逻辑
文言文中的语言既凝练深邃、极具韵味,也隐含着深层的语言思维。在不同语言风格的文言文中隐含的人物性格是不同的,精确的语言往往需要深邃的思维做支撑,而生动的语言则往往需要以活跃的思维为养料。故要想提升文言文文本解读深度,我们就有必要深化对学生们的语言解析引导,让学生们在语言解读中跨越表层含义,体会语句背后的语言逻辑。
例如:在对《桃花源记》一文的阅读引导过程中,我问学生们:“你们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没有什么特点呀!又不华丽,又没有特别经典的句子。”一个学生答。“那你们为什么还喜欢这篇文本呢?”我又问。“虽然这篇文章中的语言不华丽,但描写的故事却特别的生动。”“作者能够用简短的语言写出最多的信息。单句中的用词也很精准,比如见渔人,乃大惊。六个字,却能读出很多东西。”…学生们纷纷阐述道。
“那这样的语言丰富是否和陶渊明其人的个人志趣之间有联系呢?”我又问道。随后,学生们在对语言风格与人物性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探究中,再次感悟了本文语言的清单朴素之美,树立了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观点。
四、回归生活,调动个性认知
文言文年代久远,有如尘封千年的美酒。虽然,隔着坛子我们也是能闻出这是一坛难得的佳酿,但那种感觉远不如打开盖子尝一尝深刻。那么什么是文言文解读中的“盖子”呢?文言文解读中“盖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差距和文化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学生们无法像古人一样,以看待寻常文章的态度看待文言文文本。而要想打开这个“盖子”我们就妨将在文言文解读过程中引入生活材料,营造生活化的文言文感知情境,从而可以让学生们在生活情境的辅助之下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度化认知。
例如:在对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的阅读感知过程中,我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是你们的鱼,什么是你们的熊掌呢?”“游戏是鱼,学习是熊掌。玩游戏可以获得快乐,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班级利益是熊掌,个人利益是鱼。当班级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要选择集体利益。”…学生们纷纷回答道。
“看来大家的想法很多呀?那么这么多例子中哪个更接近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的关系呢?当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你们是否做到舍鱼而取熊掌了呢?”我又问道。随后,学生们又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对鱼和熊掌的现实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对“鱼”和“熊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所指的定义和探索中,深化了文本理解,获得了个性化的文本认知。
五、群文阅读,深化主题认知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文言文积累并不丰富,在单篇的文本解读过程中,他们很难获得对文言文主题的深刻认知。因此,要想引领学生们完成对文言文文本的深度解读,我们就不妨就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推进文本解读活动,让学生们在对多文本的对比解读过程中,突破视野和基础局限,获得对文本主题的深刻性认知。
例如:在对文言文解读过程中,我曾组织了以“写景手法”为主题的文言文群文阅读活动,精选了《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篇文本。
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篇文本中作者选择的写景手法、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填写了文本异同对比表格。
之后,我又让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再让各个小组在交流展示相互质疑、相互借鉴,形成了对写景散文主要特点和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写景手法的深刻认知。
最后,我又让学生们试着应用课堂所学,撰写写景散文,让学生们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自觉的完成了对文言文中的写作学习素材的发掘与内化,发展了学生们的综合语言素养。
在该文言文阅读指导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多篇文本进行阅读对比,形成了对写景散文特点的系统性、全面性认知,突破了自身局限,完成对文言文主题的深度解读。
综上所述,深度解读文言文文本是提升文言文教学价值的需要,也是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言文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就需要在建立深度引思目标的同时,选择适宜的引思方路径,采取恰当的引思手段,以帮助学生们在阅读精简的文言文文字时,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参考文献
[1]舒萍.走進文言,走近经典——文言文本课堂教学策略浅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89-90.
[2]廖玮.解读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101-102.
[3]张绪凤.读中有真意 文言兼得之——研习丁卫军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J].语文教学通讯,2017(35):33-34.
[4]陈国花.文本互涉 助力文言文教学深度阅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