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谈“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与提升

2020-09-10 07:22吴荔飞
高考·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素养教学

吴荔飞

摘 要:一份高考试卷如何把抽象的地理实践力渗透其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如何在考场上显现?又如何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高考题;地理实践力;考查与提升

伴随着2020年全国高考正式落幕,上了热搜的高考地理除了让考生们叫苦不迭,也再次传递给所有一线教师一个重要信号,“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落实不再是停留在口号和文字上的要求,而是真实的教学要求和准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为“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地理智能、地理技能及意志品质相融合的综合能力。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如何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何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如何让核心素养的品质在考场上显现,一份高考试卷如何把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地理实践力在考场上通过笔墨显现。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考命题,彰显学科特色

1.从考察区域的视角探究,治沟造地谋发展,顺坡垄地种葡萄

地理考察通常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但不管是地理课堂还是人之一生,都不可能穷尽世界每一个角落。所以通过区域认知的学习方法,可以去窥探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及背后的故事。命题者往往根据相关地理现象或分布推测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考试题从长江中下游的村村冒烟,到大别山农民的务工又务农,再到黄土高原的治沟造地,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本卷选择题1-3题,针对延安的丘陵沟壑区,要摆脱贫困,首先得先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实际区域特征出发。比如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理特征怎么影响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农民种地不下沟,下沟下半天。治沟造地是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实现乡村协调发展,包括改善人居环境,方便人们的田间生产耕作。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修梯田,或者修建鱼鳞坑,综合题36题出现了顺坡垄种植的葡萄。那么,在材料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得知當地的降水特征?逆向思维推测区域特征,常规条件下顺坡垄不利于灌溉且易造成水土流失。当地能采用顺坡垄,说明灌溉不是问题,而且不惧水土流失,由此可以推导出降雨的强度小,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同样要回答温带半干旱地区为什么不适合顺坡垄?还是区域特征入手,降水总量不多,需要引水灌溉,降水强度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综合两个方面的因素,要灌溉要保持水土,垄就得和等高线平行。

2.从地理实验的角度切入,人工岛下水资源,鼠兔密度与草甸

地理实验是通过观察或模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来认识地理事物和规律的一种实践活动。常见的命题思路可根据科研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或者原理设置问题,结合原理分析实验结论产生的原因。

如选择题7-8题考察人工岛的建设,要有地下淡水,就要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地下水位来抵御周围海水的压力。所以不仅要足够的岛屿面积,还要降水在季节上不能有明显差异,这样才能淡水压过咸水。岛屿面积不够大,地下淡水的储量有限。如果开采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低于海平面,造成海水入侵,不仅水质变差,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环保选修题,题图材料给出土壤与高原鼠兔密度呈现抛物线型关系。即由现实的实验数据可知:只有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的鼠兔密度,才能保持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即肥力最佳。所以既不可任由泛滥,也不可人为灭绝。

3.从生活调查的微处入手,居住布局有规划,文化体验有价值

地理调查是指为了达到预设的目的,制定计划、收集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命题者可设定某个生活场景,学生通过地理调查方法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后,掌握研究对象的状况,如何趋利避害。并为进一步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如选择题4-6题,题干材料中给出了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要求,以及风频示意图,所以不仅要考虑建筑物之间的通风挡风,又要避免建筑物之间出现狭管效应。从生活经验的调查可知,片区I在东北,其主要功能是遮挡冬季风,楼层要求相对高且密。位于西南部的片区II,主要考虑通风问题。该居住区出入口一个在西,一个在南,在冬季东北风的垂直方位上,主要是为了挡冬季风。

旅游选修题,通过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主要表现在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特定时间举办时间既延长了旅游活动时间,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旅游的经济价值;根据材料“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知,举办活动可以增强对景泰蓝技艺的了解,丰富夜间文化生活,有利于技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和认同感,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价值。

4.从科学研究的思路出发,岳桦林带结实线,玄武岩内藏玄机

地理研究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系列活动。命题者借助地理观测数据,要求学生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推测出形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原因。

如选择题9-11题组,研究长白山岳桦林带,从题干材料,气候持续变暖,结实线稳定,林线快速上升,推测树都是新生的幼树。气候持续变暖且林线快速上升说明冬季升温幅度大;而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难以提供更多的生力军向上扩张,生长季稳定。(没有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对结实线、生长季等知识缺乏认知)

综合题37题是考察地貌的形成过程,核心的点就是内外力的共同作用,首先指出因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玄武岩台地发生的变化有哪些?可类比黄土高原或其它古老的地形区,在流水的切割下,不再完整如初,面积变小沟壑增加,地势起伏变大;其次根据侵蚀程度,判断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以及台地上有尖顶山平顶山的原因。根据题干条件,岩浆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表,稍作研究可知,同一时期喷发的,海拔大致相同;喷发时间越早,被侵蚀的越严重,即表现越不平坦。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素养提升,优化教学模式

基于对地理高考试题的分析,试题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方式、内容、角度灵活多样,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素养要求较高。高考题与高中现有的教育脱节了,现行的课堂教学和题海战术模式不利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高考的命题方向的变化,尤其是加重了自然地理的比重,让试题摆脱模版化的束缚,侧重于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研究和推断自然地理要素内部的变化。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把握地理教学方向和尺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

1.把研学旅行融入课堂内外,培养学生观察力

观察是地理实践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方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由近及远的研学活动。去辨认不同地区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等,并对其形成进行分析。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地理,在推本溯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领悟自然之奥秘,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把实验模拟引入地理课堂,增强学生理解力

学习侵蚀地貌、热力环流现象、洋流运动等知识时,把实验引入课堂上进行操作或者借助实验的视频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把抽象转化成具体,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成因和原理。

3.把地理调查延伸校园之外,着力开发新课程

课程资源的匮乏肯定制约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地理调查是获取地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可通过教师制定活动计划和内容,或者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同时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如《航拍中国》《地理中国》等优秀视频资源和案例,创设情境设计教学。

4.把地理研究深入课堂教学,提升地理实践力

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的尝试,地理课堂应该更加注重实际运用,开展地理研究。选择研究专题可以从教材中获取,但仅局限于教材的教学视野必然狭隘,所以应广泛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研究问题。深入情境,运用储备知识探究问题的成因,论证地理事物形成的可能。注重信息提取、思维分析,才能贴近高考的命题的趋势,贴合新课标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与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2):4

[2]朱克西地理教学探究[M].北京出版社2013

[3]袁孝亭张家辉.教给学生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世界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27-29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80260(福建教育學院资助)

猜你喜欢
素养教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