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化探究

2020-09-10 22:53:48刘海娟尤春吴光明刘凯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刘海娟 尤春 吴光明 刘凯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紧密依托我省汽车产业区域发展优势,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高端、优质和特色发展之路。本文以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学校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全面提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实习实训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汽车工程系成为服务于我省汽车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的高校,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社会对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整体规划和目标。加快了实验室建设步伐,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了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力度,结合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我院的专业建设规划要求,完善和优化了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原有的“汽车发动机实训中心”、“汽车变速器实训中心”、“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以满足设备陈旧落后以及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的教学需要。拟新建工程材料实验室、数控原理实验室。

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探索出具有汽車职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出校企深入融合的体制机制,培养出汽车文化底蕴丰富、能紧跟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双证书”汽车职业人,锻炼出具有较强课题攻关能力的职教师资队伍,建立起源于企业考核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将本专业打造成安徽江淮、奇瑞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力资源库。以试点校为窗口,辐射带动我省的相关专业,增强本专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国内汽车服务业的教育品牌。

职业教育分级制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制度设计和改革探索。在综合考虑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企业培训制度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趋势的基础上,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以初中后教育分流为起点,以分级构架为主体并能够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模型,建立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不同层级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和普通教育的沟通转换机制,形成面向职业需求和求学需求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用于指导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管理。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1  组建现代汽车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创设“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与亚厦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现代汽车服务业教育集团,建立融合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职教集团办学的新路子,探索校企“互融共管”的新模式,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育人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搭建职业教育育人、用人无缝对接的有效载体。在互利双赢、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  成立学院专业联盟委员会,发挥“政校企行”各方优势和作用

为充分掌握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紧跟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成立以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汽车行业专家、高层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知名教授和学院有关人员组成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联盟委员会,制订专业联盟委员会章程,博采行业精英之专长,集中专家智慧和经验,在专业建设、教学工作、教师培训、教科研等方面为学院领导提供建议。通过专业联盟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发挥其在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实践、科研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基地签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互融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积极作用。

3  以“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改变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汽车实训中心的各种设备,开发“理实一体化”的、综合的教学项目,使项目教学从单一课程层面向跨学科、跨专业的多课程层面深化。

紧紧围绕“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为载体,全面打造专业职场内涵,实现“教学训做评”一体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依据企业对员工能力层次的要求,本专业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按照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生产技能训练三个台阶,建设能完成演练、编程、模拟、虚拟多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实训室;开发能实现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功能的技术先进、项目齐全、集成度高的综合实训室;节选企业真实产品生产过程的实训基地,实现生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出梯度合理、责任明确、运行机制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组建“工程技术人员+教师”捆绑式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教学、共同科研,培养出具有科研功底、项目经历、技能突出、教学擅长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使职教师资队伍进入良性运行态势。

6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通过采取内审、外审、考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共同执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监控。

7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加快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教育品牌、课程体系、认证体系等,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新思路、新模式;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尝试与我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际知名企业所在国开展教师、学生互派留学的项目。

依据职业化教育驱动教学目的的任务,首先确定新专业建设总体建设框架:一方面是汽车服务工程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是在改造的成果之上,进行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和教学基地的建设,并适时增报新专业。依据总体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7.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以学生中心性為出发点,遵循职业根本性的原则。上一届学员的工作情况调研分析,将作为下一轮职教分级制工作修正的起点,从毕业学员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入手,开始分级制工作的思考与修正,如此闭环往复,使分级制教育工作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根据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方向,结合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找出专业的核心工种-汽车装调和设备维修,形成了以汽车装调工为主线、以设备维修工为辅线的职业生涯发展图,并制定了每个级别的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了本专业分级的标准框架。该框架将架起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能够为所有愿意接受和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职业教育服务,引导他们的职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

7.2 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生源不具备汽车、机电的基础,所以增加以钳工、普车、普铣技能和机械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的相关课程,以此弥补生源学习中的专业能力基础;为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职业资格取证和综合实践专用周;为了增添学生的汽车素养,开设了熟悉汽车结构的汽车拆装与调试课程,为此增加了提供理论支撑的汽车机械传动原理课程;增设了熏陶学员汽车素质的汽车文化和汽车保养课程。综上所述,形成了“课程+企业实践+资格证书取证+职业能力发展+基础课教学=汽车职业人”的课程体系架构。

7.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做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与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发需求,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汽车电控等领域培养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常丽.关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化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5).

[2]吴明明.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2018(10):154-156.

[3]胥小丽,曾媛.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化工,2018(04):136-137.

[4]高照亮,李增芳.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3,25(04):71-74.

[5]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20-25.

[6]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4-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0:2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25:18
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浅析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