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可阻挡的媒介融合趋势和潮流中,掌握融合新闻的策划、生产、制作、发布、运营能力已成为新闻学子的必备能力。本文从融合新闻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析融媒时代融合新闻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融合新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214-02
美国著名媒介评论杂志《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曾这样描述2027年记者的工作场景:上午9点,记者来到新闻编辑室,智能机器人助手通过监测微博话题,提醒他所在城市的一个工厂发生爆炸,儿童呼吸困难成为热点话题。随后,记者通过人机对话调出该地区历史上的空气数据,并派出两架无人机前往事发工厂采集空气和水的标本。记者还带上VR(虚拟现实)眼镜跟随无人机观察,并记录事发现场的状况。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个场景中的一部分目前已经成为现实。大数据、无人机、机器人写作、虚拟现实等正在广泛应用于新闻业。这些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重构了媒介生态的传播格局。
在不可阻挡的媒介融合趋势和潮流中,新闻学子不仅要对媒介融合有清醒的认知,而且要掌握融合新闻实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标准,找准教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把握课程标准,找准教学定位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了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即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面对传媒界的融合巨变,新闻学子究竟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意见》给出了答案,即全媒化新闻生产能力,而其核心正是融合新闻实务能力,也就是融合新闻的策划、生产、制作、发布、运营能力。
要通过融合新闻课程培养出融媒时代的全媒化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在课程中明确把握课程标准,找准教学定位。
第一,传媒生态格局日新月异,新闻学子不仅要有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即对社会问题的职业敏感度及对社会问题的专业理解,而且要有融合新闻表达能力,即通过融合新闻的媒介呈现形态,实现新闻选题的策划与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每节课,设计不同的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并搜集优秀的、经典的融合新闻作品,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媒介表达的形态、语态、生态。
第二,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学子具备全新的思维、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素养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融合前沿动态、融合新闻传播理论,运用融合新闻传播知识、相关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深度认知当代传媒领域前沿发展中产生的系列问题,从而胜任融合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工作,肩负新时代新闻传播的使命和担当。
第三,创新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如让学生申请微信公众号并发表文章,以文章中采用的融合新闻媒介形式的种类数量、阅读量、公众号的粉丝量为依据进行考核。如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实践,暨南大学开展了“我行我动”和“寻梦中国”两大主题实践活动,聚焦重大议题和公共问题的实践形态,让学生知行融合,实现知识系统和实践方式之间的对接[2]。
二、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内容
从古希腊到现代3D电影,故事讲述者结合文字、图片和声音告知受众故事情节。技术赋予了故事讲述工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混合使用这些工具可以让新闻报道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3]。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成长的新闻学子要了解多种媒介形式,掌握每种形式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制作一篇报道时更好地确定使用何种媒介形式,为报道本身及受众服务。
第一,在教学章节中增加融合新闻形式的内容。包括网页图文报道、短视频新闻、H5(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算法新闻、数据新闻、新闻游戏、移动直播、新媒体音频等具体的融合新闻形式及其实践操作。例如,在学习H5新闻的时候,可举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媒体创作的交互式H5报道《央广主播的朋友圈》[4]。这则H5新闻创新性地融合了视频抠像技术和朋友圈界面展现方式,将虚拟的主播朋友圈和真实的主播形象与时事结合。创作团队还模仿微信的排版样式,逼真地还原了朋友圈界面,主播在介绍时使用的滑屏、点赞、抢红包等动作,不仅还原了微信的特色功能,而且符合受众的使用习惯。这是除了选题策划和内容创新,主流媒体形式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H5新闻交互操作的亮点和呈现主题的深刻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对新闻传媒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一种传播渠道和信息呈现方式,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改变了传媒生态,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着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对传播的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培养、锻炼学生的新媒体思维,包括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整合思维以及互动思维。用户思维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解决用户的痛点,满足用户的需求,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和联系;产品思维就是用营销的理念重新包装新闻内容,使它成为一个有明确市场定位、用户导向和商业价值的产品;整合思维是对所有的媒介形态、所有的内容和所有的报道力量进行整合,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从相对单一的报道新闻转变为生产和管理知识;互动思维就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让受众成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融合新闻中的创新与坚守。在技术驱动的媒体融合时代,更要彰显新闻人的价值与使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职业的道德底线,保持独立的信念和精神。在融合新闻快速发展的未来,新闻从业者们万不能做堂吉诃德,对技术的发展视而不见,在智能时代故步自封,也不能對亿万用户所蕴藏的能量置若罔闻,在交互分享风起云涌的时代停滞不前。当然,媒体也不能一味依赖智能科技与用户,成为算法和技术的奴隶,成为被牵着鼻子走的工具。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融合新闻中的创新与坚守,学会平衡融合新闻中两者的关系。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未来的全媒体生态格局,必须创新新闻生产方式。融合新闻的课程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更好地呈现融合新闻的基本理念、叙事语言和实践操作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方法。在讲授融合新闻产生的背景、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的定义、我国媒介融合经历的四个阶段等知识时,可以使用此种方法。虽然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在传播知识时具有集中、短时、高效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的方法。例如,新闻游戏是用游戏的方式将新闻传递给受众,这是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改变[5]。2005年起,新闻游戏已经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权威媒体付诸实践。在讲授新闻游戏的类型时,教师可以介绍《重建海地》《调查你的议员开支》《急诊人生》等经典游戏案例,并安排学生观看视频、扫码操作,让学生对新闻游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避免了口头讲述这一章节内容的空洞与枯燥。
(三)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有思辨性、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讲到VR新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VR技术讲好新闻故事;讲到新媒体音频新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可听化与可视化的区别,可听化在数据新闻的报道中应当如何发挥其优势等。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将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融合新闻课程需要学生了解融合新闻的媒介形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在实训课中,教师可以将任务设置为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并完成一篇网络图文报道。通过“讲述理论知识—布置任务—学生分组执行任务—小组汇报—师生点评—小组修改完善”的步骤进行,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融合新闻的创作,从而全面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新闻学子的融合新闻传播表达与呈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需要长期的积累。随着技术的发展,优秀的融合作品不断涌现出来,教师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融合新闻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力求全景式呈现融合新闻的基本理念、叙事语言和实践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 t20181017_351893.html,2018-10-08.
[2] 刘涛.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四维融合”模式与实践探索——以暨南大学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19(03):9-15.
[3] [美]珍妮特·柯罗茨.融合新闻学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7.
[4] “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EB/OL].中央人民广播电台,http://m.creatby.com/v2/manage/ book/kgyvab/,2017-03-02.
[5] 关平,新闻游戏:新闻报道的范式革命与现实困境[J].出版广角,2018(14):62-64.
作者簡介:尹艺蓓(1990—),女,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融媒体,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