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20-09-10 07:22郭莹莹
红豆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回顾改革发展展望

【摘要】建国70年来,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70年伟大历程,深刻影响且见证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成长。本文通过回顾7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梳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的成就,即教育规模由落后走向庞大,教育质量由传统单一的标准向多样化标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走向多元化。总结过去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深化内涵式发展;以发挥政府作用为关键,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动力,坚持创新信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顾;展望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播文化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建国7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通过回顾建国7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变迁,总结其发展经验,不仅是重大历史节点上的历史使命,同时更是看清历史、走好未来的重要基础。以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出发点,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领域和方向。

一、建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

涂尔干(Emile durkheim)说过:“只有细致地研究过去,我们才能去预想未来,理解现在。”建国70周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1.以苏联模式为蓝本(1949-1956年)

1949-1956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百废待兴阶段,1949-1952年,新中国对国民政府已留下来的高等学校进行整顿改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创办了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1950年,对高等教育方针和建设新高等教育方向进行改革,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对高等教育进行管制,扩大教育规模。1952-1956年,由于我国新政府过分重视政治和社会制度,提出来“系统的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口号,开始学习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教育经验,调整与加强了高扥教育的结构类型,而没有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违背了原有的发展规律。

2.“教育大革命”到“文化大革命”时期(1957-1978年)

1958-1960年,“大跃进”狂潮的掀起,给我国教育事业造成空前的膨胀和混乱,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冲击和破坏。1958年,毛泽东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膨胀和发展的混乱局面,在1961年后,对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调整和整顿,实行“四定”措施,并强调通过调整建立完善的教学秩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六十条》的研究制定就是吸取了“教育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文革十年,高等教育事业不但没有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反而持续性后退,如高等院校数量减少,其中被撤销、裁并、搬迁的院校都遭到严重损失,高校6年中断招生,招生质量下降,教学环境一片混乱,全民整体素质下降等,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十年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总结出有效的经验。直到1977年,教育部决定对中断十年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进行恢复,有570万人参加考试,其中27.3万人录取。高考制度的全面恢复,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改革发展初期(1978-1999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对改革开放前的高等教育事业而言可谓是一颗救命稻草,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到改革发展的新领域,使高等教育的规模、教育质量、教育结构等在改革中逐渐庞大起来。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针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强调要扩大高校学习自主权,实施校长负责制等,1986年针对管理体制改革决定对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等方面进行管理。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体质改革以及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体质改革进行完善和管理,10年左右的时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形成了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的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规模体量稳步上升,教育类型逐渐多元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4.大众化时期(1999-至今)

1999年,国家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是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开端。为响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全国各省市开始扩建高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达到1224所,入学率达到了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834万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从1999年快速发展到今天,高校数量不断的扩增,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21世纪,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创新时代发展的永恒动力,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社会人才,促进时代发展。“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大学的实施和建设,一系列的留学生政策的制定,孔子学院的开设,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合作交流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构建和完善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面向世界,对外开放,满足人与社会的需求。

二、建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曲折、艰辛,经过多次的探索与总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教育规模扩大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建国初期,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仅有205所,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后,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进行整改和调整,促使教育规模数量逐渐扩大,在1979年全国高校数量扩张到598所,入学率仅有1.55%。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国家大力扶持各类高等院校,为社会各层次提供人才培养,从而加大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直到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向了普及化阶段。7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带来了质的变化,使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2.教育质量多样化

70年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始终是国家关注和重视的重点,并持续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61年《高教六十条》提出要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78年,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向世界敞开,提高教育质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1992年,面对新技术革命开启和日益竞争的国际竞争,国家对办好高等院校做出了重点关注(即“211工程”),以带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1998年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985工程”)的创建,使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发展。2000年,启动“新世纪教改工程”,增强了教育质量的意识。2007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教育质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需求,要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推动改革创新,使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从单一标准向多样化质量标准转变,使高等教育质量在转变中不断提升。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关键。70年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各类高校的重视,人才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突出,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传统单一转变为多元化。文革之前,受当时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专家型人才,其专业知识面窄、水平单一、教学过程僵化等;改革以后,人才培养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人才市场需求不断的调整,形成了具备科学原则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70年的发展历程,使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中更加多元化,更加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三、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1.提高质量,深化内涵式发展

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发展的生命线。70年来,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大众化阶段迅速迈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教育质量逐渐从单一标准向多样化标准转变,教育质量的提高关乎高等教育的生命,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第一任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学生的素质,更包含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如师资、管理、服务、创新等,高等教育进行人才培养,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内涵式发展,应寻找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注重内在品质,挖掘自身潜力,掌握自身规律,真正深入到培养人才的内涵中。

2.发挥政府职能,激发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活力

政府职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应赋予政府新的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教育水平。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服务意识,对市场进行宏观调节,达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性目标。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协调发展,政府应给予各级各类高校更多的优惠,深入落实各级各类高校的辦学自主权。构建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规律,激发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活力,把“双一流”的精神融入到各个高校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各个高校的发展,每个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标准来激发其办学活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树立教育制度不断创新的机制,坚持创新信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成长。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新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必不可少了,要树立新的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机制,主动顺应时代、把握时代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70年风雨兼程,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国际化,需要高校必须有自己的标椎,自己的独特之处,借鉴国际中符合自身发展的优势,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制度中,在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上,吸收国外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始终坚持创新信念,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

四、总结

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挫折和改革中不断成长,且持续发展,从百待废兴的起步阶段逐渐走向大众化阶段,再从大众化阶段逐步迈向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规模从落后走向庞大,教育质量从单一逐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转变为多元化模式,见证了高等教育70年历史的成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仍在继续,发展仍在更新,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在发展中仍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内在力量,深化内涵式发展;发挥政府职能,沿着新时代发展道路前行,来激发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活力;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信念,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2]巩在暖,刘为民,雷新华.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J].高等农业教育,2010,(2).

[3]陈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70年的中国特色道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3).

[4]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70 周年:回顾与前瞻———潘懋元先生专访[J].重庆高教研究,2019,(1).

[5]刘芳,刘海啸.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3).

[6]李长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N].大连日报,2018-7-19(6).

作者简介:郭莹莹(1991.9-),女,汉族,籍贯:河南焦作人,广州工商学院,职称:无,硕士学位,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

(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 广东广州 510850)

猜你喜欢
回顾改革发展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