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强
摘 要:美术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新课标肯定了美术在中学素质教育阶段的辅助作用,也强调了美术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贴合,与社会实际进行联系,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要进行美术课程教学创新,在强化学生美术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综合素养。文章主要从生活化角度入手,对美术课程改革的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改革;创新;对策
审美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因其教育背景、认知背景、文化层次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能力。中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时,要多融入生活化元素,以使学生的审美抽象由精神转向直观,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创造美,在发现美术价值和功能的基础上培养核心素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内涵与趋势
1.内涵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升,调整教学对策,以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由狭隘偏颇的、功利性向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改变。
2.趋势
首先,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传统美术教学以学生的认知为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课程结构要以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为基础,同时重视非知识结构的构建,如情态性的结构、身体技巧性的结构,从知识的领域(知识和智慧)和情感的领域(美术价值观、审美观)转变。
其次,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扩大美术内容,将绘画、工艺通过电脑等编入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要日益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教材的乡土性和地域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当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性,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日趋综合化。
最后,课程形式多样化。美术课程改革要在课程讲授基础上进行改革,同时要注重融入个性化的课程结构讲授形式,通过多种组合,为学生提供选择平台,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以使教学“致力于培养①审美感受能力、②艺术思维能力、③创造性的表现与传达能力、④艺術评价的能力”。
二、以生活化为切入点进行美术课程改革的探讨
1.课内以生活为切入点,融入生活素材
课堂是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课堂上的教学素材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汲取。中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这对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契机。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尊重学生的个性,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将生活素材融入课堂,以提升教学效果。
以国画为例,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水彩画或油画相比,色彩相对单一,画面的亮度和饱和度也较低。在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国画学习兴趣成为教师的难题。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区域内的国画展览,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将国画展示录成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同时教师给学生讲授国画的发展历史、国画大师的创作历程,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价值,以使学生感受国画的魅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以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借鉴生活中的美。教师可带领学生外出实践,从街道建筑的设计线条到街道店铺的招牌色彩,从道路景观的布局设计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学生在观察中都可发现美术学习元素,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2.课外以生活为切入点,体验生活之美
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美,许多大师级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灵感,学生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时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构建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春秋时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郊游,通过春天公园的生机盎然的绿色、温暖阳光的投射,秋天沁人心脾的红色、黄色,及阳光的西落、秋风等感受生活及大自然中的美。在如此美景之下,教师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的体验,激发对生活中美的敏感,以为美术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将学生从课堂带到课外,将美术教学从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也格外活跃。在学生课外感受美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同时将能进行写生训练的景物进行写生训练。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对审美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在郊游后觉得杨树美,因为它挺拔,有的学生觉得小草美,因为它无私;有的学生觉得枫叶美,因为它寄托了人的相思;有的学生觉得银杏美,因为它超托了世俗。学生走出课堂,进向自然,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交流对美的感受,可以丰富学生对美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
3.以课后实践为切入点,提高美术的实用价值
任何知识的学习目的都是应用,也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巩固,进行价值体现。中学美术的学习在于对技能的掌握,通过内化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实践是中学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步骤,是学生以创作者的身份感知美,构建作品布局,体现作品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在辅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资源,利用生活、旅行、学习等各个环节进行创作。这种创作随意性强,灵感应用及时,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高创作价值,同时有效提升艺术修养。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里废弃的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如利用外出写生时采集的芦苇的小花制作教室装饰板;利用家里不用的手套制作成特色手机袋;利用吸管制作成隔热垫等。这些小制作虽然不够精细,但是是学生利用废弃物品自己制作,所以非常有价值,也体现了环保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利用生活之美的凝结。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多以生活元素为切入点,强化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以生活为切入点,在课堂融入生活元素,在课外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通过课外实践提高美术的利用价值,以使学生的美术学习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以提升美术素养,提高美术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中国美术教育,2008(4).
[2]吕玮.从《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分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趋势.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