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现状及改进

2020-09-10 07:22王雅楠
关键词:书院制三全育人改进

王雅楠

摘  要:新时期,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改革,高等院校“书院制”育人工作需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本文探讨了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不足之处,并尝试从“三全育人”视角对“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改进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考。

关键词:“书院制”;“三全育人”;路径;改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由此可见,如果说“育人”指的是“培养什么人”,那么“三全”就是要求高校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把握“三全育人”的指导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思考如何在高校主阵地,利用高校资源优化育人模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新局面,是“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培养形式改革的有效尝试。

一、“书院制”育人的现状及特点

“书院制”教育模式是相对于学院制教育模式而提出的教育组织模式变革。“书院制”教育模式并不是完全替代传统的学院制教育模式,而是将多学院、多专业学生通过居住形式的改变聚集在一起,旨在通过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我国有47所高校成立了137家书院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仍在积极探索“书院制”改革道路。[2]就目前而言,“书院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色有通识教育、导师制以及社区制三大块。

(一)通识教育是书院的主阵地。

书院的通识教育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学校、每个书院的手段也各不相同,综合来看,大部分书院采取的模式通常以通识教育课程传播、党团实践以及文化传播为主。通识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的引导之下,力求达到内容全方位覆盖书院内部学生,重点突出打造带头学生的目的,将健康有趣的观点内容带入第二课堂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兴趣,使得书院内部不同学院的同学能够学习感知到专业之外的精彩,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启蒙。党团实践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固团队合作精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播力求将中华五千年文化带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铭记文化的价值,增强身为炎黄子孙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导师制是书院的核心教育制度。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在“书院制”教育背景下推行导师制,极度契合了学生个性化、综合化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国推行“书院制”高校的导师制分配策略略有不同,但是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专业导师团队、专职导师团队两大类。专业导师团队顾名思义,由相关学院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他们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提供助力,在专科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中近距离接触学生,针对性解决问题,科学性规划学业,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互补的闭环,通过“双院联动”的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师生互动平台。专职导师部分“书院制”高校通常由辅导员来兼任,往往采取辅导员常驻和一岗双职的管理模式运行,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之外就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安全规范、思想政治引领等方面给予学生支持。通过导师间的相互配合全方位打造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能力。

(三)社区管理是书院的生活形式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讲究“传道济斯民、师生共处、学生互助”,如今高校“书院制”沿用这一思想,将之前以年级专业为单位的学生管理形式变为跨专业、跨年级的社区化融合管理,具体表现为在书院内部打造娱乐休闲区,增设健身房、舞蹈室、阅览室,从而提高学生课外生活质量;在书院社区中还设立了讨论区、会议区、党团活动中心等,为学生的个性化讨论以及学生组织的深入发展交流提供场地,为学生党团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从而使得学生的宿舍管理趋于集中化,内容化,多样化。书院的管理者通常由学生组织、辅导员以及宿舍管理员共同担任。在辅导员监督,宿舍管理员配合的情况下,把主动权让渡给学生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组织为书院各个功能室设立规章制度,确保功能室的合理化健康化使用。除此之外,书院的社区还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建设,将中国传统节日引进社区,例如,中秋节之际在社区中猜灯谜,举办冬至包饺子活动等等,此类活动通过人文关怀的形式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强了同学对书院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二、现阶段书院育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书院制”是高校的创新性教育改革,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兼顾通识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为高校全面育人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书院制”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成长的阶段,就实施现状来看,“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书院和学院教育在磨合过程中产生摩擦

就目前国内高校“书院制”发展模式来看,“书院制”的实行模式在不同高校间并不是一致的。其中部分高校施行大学四年全程“书院制”的培养模式,比如南京审计大学的书院;另有部分高校实施阶段性书院的培养模式,此模式的设定为高校学生低年级阶段在书院学习,高年级返回原学院继续学习,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南方医科大学的书院等[3]。由于书院并不是完全取代学院进行教育,而是和学院结合,在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因此,目前书院-学院在磨合过程当中,偶有因界限模糊而产生摩擦的現象,首先相同性质或内容的活动会重复举办,比如一些涉及到专业的通识教育等相同内容的讲座在学院和书院中开展多次,迎新的晚会活动,书院和学院分开举办等,导致学生因知识点重复,准备节目冲突等情况发生,造成资源浪费,学生疲于应对的现象;其次,有活动“撞车”的情况,因为书院和学院的学生组织是不同人马,组织活动的准备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会有活动时间冲突的情况发生,有时学生两边的活动都感兴趣但不得不选择一项活动参加。这样一来,可能会使学生错失某些潜在的机会;还有学生反应两边安排活动较为频繁,增加了学生的疲惫感等等,这些都有违书院和学院教育希望打造“1+1>2”效果的目标,陷入双重管理的弊端。除此之外,对于采取低年级书院管理,高年级学院管理的高校来说,书院对于高年级的影响力减弱,如何做到通识教育全程化,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二)书院导师制存在实际困难

1.专业导师方面存在的困难

书院导师制教育模式下其专业导师往往由各个学院的专业教师担任,但由于“书院制”对于专业导师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奖惩措施不明确等现象存在,加之专业导师队伍本身承担着很重的科研课业压力,导师的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甚至有些导师不清楚自己在书院背景下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以及自身书院导师的工作如何量化;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导师存在感不强、作用不明显。这往往是因为导师开展工作频率太低,并且专业导师开展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通常都是以举办讲座为主。虽然大多数导师能够通过微信,邮件,QQ等形式为学生指导,但因与学生接触过少,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并不全面。[4]如何调动专业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创新形式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是目前“书院制”教育体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专职导师存在压力

前文提到,“书院制”教育模式下的专职导师应当与学生同吃同住,在生活上时刻关心学生,全方位了解学生状况。但是客观来看,这背后有极大的工作难度。首先,“书院制”的专职导师往往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在书院中承担一岗双职的角色,而书院往往由不同学院的辅导员构成,分属在各个学院的辅导员无法准确而全面了解其他学院学生情况,且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很容易导致管理上的疲惫感;其次,有些学校采取的是低年级书院高年级学院的管理模式,辅导员流动性很大,往往比较熟悉书院工作后就跟随学生到了高年级,这样不断产生新老导师的交替,实质上是一种资源浪费;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书院的辅导员还扮演着生涯规划导师、心理导师等角色,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或者流于表面的培训形式,导致辅导员本身对于此类角色都不能够很好的驾驭,因此对于学生的指导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有效的开展相应工作。

(三)社区制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书院发展来看,部分学校书院的社区化管理存在定位模糊,覆盖面窄的现象,书院的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优势亦未得到充分地体现,具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书院制”社区化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没有认真分析社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未曾对学生的迫切需要做出全面考虑,社区化形式大于内容。具体表现为涉及到同学切身利益的“奖、勤、助、贷、补”方面内容等仍然停留在学院层面,而未放至书院社区当中,也没有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融入社区[5]。而目前社区的体现形式比较单一,仅仅是通过一些节日活动体现社区的“家文化”,但是,活动之外的生活空间构建不足,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交流平台欠缺,未充分发挥出不同年级专业同学混住的优势,从而使得书院的社区化管理仅仅流于形式从而弱化了书院社区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其次,书院功能室的管理也较为困难。目前来看,大多数书院社区的功能室管理交由学生组织负责,学生组织制定使用规范,完善检查措施,但是运行过程中发现由于奖惩措施不足,处罚力度不大,工作无法量化等导致部分学生干部管理松懈,功能房内仍然存在物品损坏、卫生不达标的情况,因为调查取证较为困难,功能房内物品使用成本过高,导致书院层面对于功能房的使用把控越来越严格,从而无法做到最大化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三、遵循“三全育人”,解决实际问题

新时期高校的书院建设要在现有成绩基础上取得突破和创新,解决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其一方面需要做好高校书院间的交流和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严格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通识教育中着力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书院。

(一)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全员育人

1.“双院”联动,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学院和书院的共同努力。因此,学院和书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职能界定必须明确,即学院主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能够提高专业能力水平的活动或者经验交流;书院打造的是第二课堂教育,涉及这方面内容时,应以书院为主、学院为辅开展。同时,分属于书院和学院的学生组织应该统一化,明确化,就学生组织的构建,书院和学院有义务帮助学生组织明确职责,开展工作。通过这样分工明確、资源整合的方式杜绝重复性工作的产生,使得“双院”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2.“四位一体”,全员参与

全员育人,指的是育人不仅仅依托于高校,其育人人员构成需要在高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通过家校互动合理化、专业交流多样化、职业规划现实化、朋辈交流畅通化,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首先,就学校---家庭而言,构建合理的家校互动模式有助于更全面的掌握不同学生的状况,从而对学生本人职业规划路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化教育制定有更精确的规划和掌握;其次书院应多方面提供不同学院学生的交流平台,使得书院内部学生的交流形式得到拓展。除了共同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书院主题活动之外,还应建立书院内部党员沟通机制和优秀团员团干管理机制,通过带头引领,深化交流的方式提高书院内部同学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书院可以通过课题设置的形式定期开展不同专业内部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探讨问题,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以问题为媒介,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从而锻炼学生多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

就学校—社会联动方面,书院应该借助于社会有识之士的力量,通过树榜样、讲方法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交流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空间。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目前书院方面对于学生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往往依托于学校内部资源进行,但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仅仅限定于固有职业发展的经验交流,也不能只限定于理论的空谈。对此,书院可以将从事不同行业的校友请回学校与学生交流,这样不仅仅增强了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度,荣誉感,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树立了具体的形象,为合理制定职业观发展路线提供了更加客观的依据。

就学生之间,书院除了设立学业导师、专职导师之外还可以发展朋辈导师,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解决同学们的部分学业问题以及心理问题。

(二)解决导师工作困难,全程育人

高校的教育阶段化非常明显,在第一课堂的课程设计方面,高校往往存在低年级专业内容涉及不多,高年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时减少的现象[6]。这就需要书院导师制发挥其优势,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教育。由此看来导师制是“书院制”社区化建设的重要创新内容,导师面临的实际困难直接影响书院教育的质和量。高校书院应合理化、专业化导师队伍,除了加大对导师队伍的培训之外,还需要特别设立或者完善针对导师工作的评判标准以及奖惩措施。对于学业导师,书院可以制定导师---学生互选的模式,并将选择结果贯穿至学生大学发展的全阶段,使得导师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心理发展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亦是和专业一样需要贯穿大学整个过程的教育内容。但是很部分生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书院应充分利用专职导师的平台,在对内部辅导员进行系统性的专业化培训外,还可重点打造专业人士作为兼职导师,配合辅导员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才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

(三)多种手段,全方位育人

2017年年底,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方面工作提出了“十大”育人功能,书院可以根据这十大育人方针为指导依据,在完善针对书院管理和使用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对于书院内部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例如,就学校层面,可将通识教育吸收程度纳入学生期末考核范围,并将学生最关心的“奖、勤、助、贷、补”的评定工作适当分由书院进行,这样能够极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书院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播在把握好传统阵地的基础上也应借助网络媒体等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书院通识教育当中,将文化传播融入到书院社区文化当中。对于有着外国留学生的书院,除了通过“英语角”、“话家乡”等活动将新鲜知识 “引进来”之外,还可以让他们深入参与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以留学生为媒介,帮助中国文化与思想“走出去”。还有研究提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推进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的大数据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构建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升预警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7]。全方位育人的形式多样,空间很大,书院可以利用学校与学院的多方资源,努力拓展思路,寻求方法。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人群,着力于将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重大使命。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并不断寻求创新,尋求突破,多角度寻找适合书院的育人方法改革与探索,努力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 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92-111.

[2][3]孙绪光,黄爱玲.“书院制”视角下目前高校教育管理SWOT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07):121-123.

[4]史婧琦,武梦琦.本科导师制的本土化困境和改善——以南审“书院制”下的导师制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05):97-100.

[5]刘玉升,褚蓉.新时期书院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宿舍社区化管理创新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07):255-259.

[6]张雯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09):11-12.

[7]张哲.大数据背景下的现代大学书院制创新机制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9(08):83-87.

责任编辑  邱翔翔

猜你喜欢
书院制三全育人改进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