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预设”和“生成”高效对接的实践研究

2020-09-10 12:23孔利克
高考·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对接动态预设

孔利克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不断地“预设”与“生成”中行进的,只有把“预设”与“生成”完美对接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从“精彩的预设是前提”,“有效的对接是桥梁”,“动态的生成是资源”三部分来阐述“预设”与“生成”对接的重要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预设;生成;对接;动态

一、基于语文阅读教学“预设”与“生成”对接中的困惑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离不开预设,也离不开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预设”与“生成”完美对接才能成就教学的高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预设并不能在教学生成中得到完全的实现,预设与生成无法对接,或错位而驰,或分崩离析……许多教师存有这样的困惑:

1.預设太泛,生成困难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改革之火旺盛,教师会经常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顺序,从而追求有效预设前提下的动态生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预设是这样的:“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那树》)”“你想对被打的猫说什么(《猫》)”,这样的预设带来的苦恼是“预设需要开放宽泛,而学生的生成是如此浅显和随意,我都找不到生成点,整堂课瞎指挥。”

宽泛而无方向地预设,教师无法从学生的预设中扎根生成。

2.预设太僵,错失生成

一教师在教《泥人张》的时候,教师的预设是“海张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有个学生回答是个“贱人”,这本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但老师当时只是笑了一下,没有做深入的追问,课后这位老师解释说他不敢处理,怕耽搁了这堂课。预设归预设,生成归生成,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没有及时捕捉和相机处理,对新的生成避开搁置,把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纳入自己的预设轨道。

这是形式上的预设,如果是为了预设而预设,就会错失动态的生成。

上述这样似是而非的课堂生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甚为常见,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未能真正厘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完美对接的条件:

1、精心的预设是前提

“预设”与“生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点。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主要抓手,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也不会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准确地“预设”左右着精彩的“生成”。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对预设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动态的生成少不了精心的预设。

2、教师的对接能力是保证

课堂教学信息资源是不断生成、转瞬即逝的,即使教师的预设再充分,课堂上依旧有意外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发生。此时,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如果视教案为禁锢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不善于进行理性反思而听之任之,也同样无法将课堂引向精彩。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而教师在课堂的相机对接是桥梁,是保证。

三、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对接的操作措施

(一)、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多端接口”的定向预设

预设固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生成,教师不可无能为力,而更应该在预设中有所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相应地,“预设”就应以生成为目标导向。

1、有方向的预设——生成资源

(1)预设的学习内容具体明确,由混沌走向清晰

阅读教学中能否有效生成,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前提,也是关键因素。虽然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不一,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只是笼统地预设:“去读两遍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怎么样的疑惑?”这样的预设没有方向,没有提示,没有抓手,只能让学生迷迷糊糊,不知所云。这样的预设是一种伪预设。而老师如果跟着这个预设去解读文本,只能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为学生的各种理解和问题(无效生成)所缠绕,而学生收获却甚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想要捕捉那些具有讨论探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在课前对此文教学所出现的可能性有充分的预设,而且预设时的内容须清晰的呈现,让学生顺着预设的思路去解读文本,去理解课文,那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而迅速理清教学思路,生成最适合文本教学的内容。

如预习《伟大的悲剧》时,课堂中有复述课文这一环节,那么在预设中需要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看一遍文章,那么课堂的生成将化大量时间,因此这里的预设需要教师提供指向性。

(2)预设的学习方式讲究策略,由无法走向有法

拿到一篇文章看什么,从哪些角度去解读,有什么方法可以积累成习惯,这是学生的疑惑,也是语文老师的疑惑,因为语文老师教一篇文章讲究灵动,讲究感觉,似乎在教学生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方法可循,因此有学生最疑惑的是语文化了很大的功夫却不见成效,而如果咨询老师,语文老师最多的一句话是“多看书”,其实可能连自己都不明白多看书到底看什么,怎么看。不给学生规划,不提出相应的策略,不给出一系列的方法,这就是老师糊涂,学生也稀里糊涂。

因此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在学习内容上有所提示,而且在语文的学习策略上也要下功夫,教给学生怎么去解读文章,传授渔之法,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路径,让学生循着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

如: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如果在预设中没有提示,学生的生成可能是纷乱的;在预设时提供路径和方法则会更加快速而有质。以下是预设的方法提示:

※不指读,不出声,不转头,通过眼珠迅速转动去获取信息。

※提取关于标题、作者、开头、结尾、段首句、段尾句等关键位置的信息,以及与文章相关的其他信息(如注释、旁批、课后习题等);

※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测内容和主题,根据新获得信息不断修正。

2、有选择地预设——生成留白

环环相扣、精细严密的设计,必然使生成无处容身,即使生成的生长点出现了,教师也会因考虑到原先逻辑有序的预设而不愿越雷池半步,因此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有生成的生态环境。

(1)分歧点预设——为思维提供参差美,由无序走向有序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是有着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但因受理解水平,知识积淀的局限,理解往往是多样化,更有可能是参差不一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教师只有在提前预设时设置好铺垫,给每个学生提供理解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呈现不同的思维美。

如理解《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父妇的形象时产生了較大的分歧,有学生是同情,有学生是厌恶,有学生是批判……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珍视,那怎样把这些理解有序地呈现?怎么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去解读人性呢?

预设时因为有了以上的思考,所以设置了几个有层次的问题:菲利普夫妇为什么如此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盼望落空带来怎样的后果?他们在船上看到于勒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尽人意的地方?你怎么去解读一个人?

课堂中的开放度就在于预设中的层次性,这些较高层次的预设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进行不同的解读,解读的不同让师生、生生多边对话过程产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产生课堂的思维参差美。

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层次作不同的可能性预设,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让不同学生在课堂阅读过程中都有生成的可能。

(2)断层处预设——为理解提供生长点,由浅显走向深刻

语文学习虽然不需要像学数学那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但因为学生自身积淀的缺乏,平时生活常识的忽视,有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是容易产生思维上的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对学情有所了解,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思维的支点,使思维不再断层。

如学习朱淑真诗歌“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秋夜》)时,我课下问学生什么是烛花,学生居然说这是拟人的手法,是来写蜡烛的喜悦。这就是思维的断层,那我在预设时就设置了理解上的铺垫:

“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

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然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这说明她内心是怎么样的?

基于这样的预设,学生就能从“频剪烛花”明白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这样的预设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提炼阅读时的自我体验,预设与生成中提升

理解能力,由浅显走向深刻,提升每个学生的理解生长点。

(二)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多相对接”的动态生成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教师应努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1、整合对接,在思维的困惑处展开讨论,统一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一文本的多向理解及产生的疑惑并不都在一个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迅速地判断、发现那些具有能供讨论、探究的问题,及时筛选、聚焦、整合,在整合预设中找到对接口,让有价值的问题凸显出来,生成师生课堂学习的共同目标,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有教师在执教《植树的牧羊人》时,学生提了很多琐碎的问题:为何对我这么好?为何写“一战”?为何要种植树木造福人类?为何说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为何反复写牧羊人?是什么力量让牧羊人坚持植树?

面对这纷繁的生成,老师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关键点,快速地整合成一个核心问题:“我”、“牧羊人”、“上帝”三个人物谁最奇怪?随后课堂据此生成了课堂的教学方向。

散漫中聚焦,凌乱中整合,教师有效的筛选与关键问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生成既是学生原有思维的提升,也使得老师的课堂变得高效而简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补充对接,在参差理解中推进阅读,深化教学内容

预设环节中,学生的初读感知常常是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理解水平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就这种预设情况生成课堂资源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粗浅理解高度关注而不是随意放过,只有调整教学环节,以此为起点补充教学内容,在预设中补充,在补充中深入。

如教学《回忆鲁迅先生》时,我设计的学习预设单是:品味细节,分析鲁迅形象。因为这篇文章很长,略显琐碎,有很多的细节,面对这样的预设,有很多学生只抓片言只语,孤立地单一地根据某个细节来平面地判断一个人,说了鲁迅先生的很多特点:严谨,认真,勤勉,待客热情……这让鲁迅变得有点不像鲁迅,这需要老师能根据人物的主要精神,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把他概括成“这是一个生活化了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实的鲁迅,”如果在课前预设时能结合《呐喊自序》,与鲁迅的“无畏无惧的战士,勇敢的斗士”形象相结合,再与文章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获得鲁迅完整的形象。这样深入、综合的预设与生成,才能得出一个完整、圆形的人性。

3、激活对接,在理解分歧处自由阐述,创造互动会话

在阅读教学中,随着预设的顺利对接,渐渐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当生成不同的资源、产生分歧时,教师便可借助点拨因势利导,激发思辨,在这个节点上找好对接,提供生生对话的平台,把学生的会话推向高潮。

美国作家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面临的是一个人面前出现了两条路,该怎么选择,诗人最终选择了“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一条路。这是作者的意志,学生对这样的选择不一定认同,果然在“你会选择怎么样的路”的激疑生成中,很多学生的想法是这样的:

生1:我不会选择这样荒芜的路,前面的衰败会带给你心情的低落,且在害怕中前行会缩头缩脚,不能干一番大事业。

生2:我也不会选择这样幽寂的路,这前面肯定危险重重,不是还有另一条路吗?如果有光明大道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荆棘之路。

生3:我会选择这条幽寂之路,这样的路走的人肯定少,但这是属于我的路,说不定会走出我的个性之路。

生4:我会选择这条幽寂之路,明知艰难却还选择,这是因为我想寻找另一番天地,不想走大人给我设好的路。

4、弹性对接,在意外空白中寻根究底,成就课堂亮点

课堂上,学生会有个性化的理解,提出出人意外的问题,教师要仔细分析,慎重决断,抓住时机及时启发引导。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腾出利于生成的空间;又通过阐述学生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看似无意义的环节上生成积极有效的信息,彰显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捕捉看似随意甚至完全偏离教师预设的问题,顺水推舟,顺着意外的思路,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或许会邂逅更精彩的生成。

师:泥人张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奇人”,那么,另一个主要人物海张五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何特点?

生1:海张五很狂妄,是个狂人。

师:何以见得?

生1:他进店里面,是一群人走进来,说话盛气凌人,“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看得出来很狂。

师:狂,确实有。还有看法吗?

生2:海张五是个牛人。

师:牛在何处?

生2:是将军的义子,又赚下了金山,有钱有势。文章里面说了:“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所以说他是牛人。

师:说得很好,能结合文章来讲,概括也简练。这样,海张五的形象特征就比较明显了。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3:老师,我觉得海张五是个贱人。

师:(出人意料)这确实是个个性化的解读,不过称海张五为“贱人”,语言太轻佻随意。不如“狂”“牛”概括规范。

(教师示意学生坐下,转身在黑板写下“狂”“牛”二字。)

其实海张五的性格概括完全可以顺着学生的生成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教师只要稍加整理或根据学生的理由顺藤摸瓜,预设与生成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失生成的失败案例,因为本可以在老师的点拨下生成精彩的理解。(详见附件1)

四、教学预设与生成对接实践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勤于反思的品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学习品质的培养上都特别的重视,教师在课前的预设和课堂上的生成都是以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阅读习惯、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大胆发言、质疑问难、合作学习……

2、有利于实现语文课堂的灵动高效

“以学定教”的课堂上,教师的预设是宏观而开放的,它不以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教学手段的精心準备为追求,摒弃刻意而为的精雕细琢,具有了很大的不可确定性,因而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教师预设中“无法预约的精彩”,这些新问题、新想法经过筛选整合,去芜存菁,转化为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师生共建的态势,具有丰富的活力和吸引力,以实现语文课堂的灵动高效。

3、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的提升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实践。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交互性,使得很多状况需要教师在教学现实情境中现场做出处置,而不可能从此时情境中退出来细细思索然后再处置,因而这样的阅读教学有利于锻炼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机智和能力。

在本课题的探究运作过程中,听了大量老师的课,自己也作了一些思考,留下的仍然是太多的困惑,预设与生成的把控难度太大,没有一定的操作模式,更多的是看老师的教学机智,而这与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只能在实践研究中勤加反思。

课堂阅读教学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精心的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让这一对孪生姐妹在教育者智慧的对接中比翼双飞吧!

附件1.《“贱人海张五”的“生成”价值简析》

首先,这是一个能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好答案。现下在农村地区,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应者寥寥是课堂常态。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未能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学情,不够“走心”当是原因之一。一个有效的弥补方式,就是教师要培养起及时捕捉和调控课堂生成的能力,海张五是“贱人”的回答,让班级哄堂大笑,看似哗众取宠,其实是起到了唤起班级学生广泛注意的作用。而学生的共同关注,蕴含了引导学生将瞬时注意力转换到长久思维力的潜在价值。教师如果顺势而为,处理得当,可以就此将学生引入文本的二次阅读、深度阅读。

其次,这是一个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入阅读的好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对“贱人海张五”这一生成的价值探讨,可以分解为至少三个子问题:

①既牛且狂的海张五,“贱”在何处?

②泥人张为何会贱捏贱卖海张五?

③海张五代表着社会上哪一类人物?他的行为有何警示意义?

这三个有梯度的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阅读,在海张五和泥人张一富一贫、一动一静、一贱一尊的对比分析中,小说的艺术价值就会被学生最大化地发掘。

最后,这是一个能训练教师敏锐把握即时生成的能力的巧细节。课堂上,学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对话往往预示学生思维进入了愤悱阶段,是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优良介质,是落实教学内容和训练学生能力的极佳结合点和作用点。它有时可以改变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成为课堂学习的中心。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培养自己敏锐把握即时生成信息的能力,迅速调整目标和步骤,组织开展更高效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孟鸿仲《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陈大伟.2012

猜你喜欢
对接动态预设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浅析预设的应用
雕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