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才不断地提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将阅读材料法应用到课程中,给道德与法治课程加点“料”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材料阅读法;教材内容
2017年秋季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一年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全面使用。部编新教材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呈现上都开启了全新的探索和构建,全新的板块设计和内在的逻辑紧密相连,全新教材让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视觉焕然一新的同时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部编教材出现新栏目,即“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相关链接”,就教学过程中发挥“阅读”的功能,以此为契机,将材料阅读法引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引领学生在感悟阅读内容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一、利用教材“阅读”平台,培养学生材料阅读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们恰恰缺少阅读能力,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材料内容理解的不透彻。在考试过程中,阅读类题目失分严重。因此阅读能力薄弱成为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成绩提高的重点。阅读实践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阅读能力不是立刻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阅读中慢慢培养的。知识的积累是一层不变的,阅读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效阅读帮助学生迅速提炼有效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为学科教学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实践观察发现,学生们经常会拿着《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作故事书看,渴望的求知的眼神告诉我想,他看够,还想继续。教材里的故事只是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热爱阅读,离不开相关大量的材料引入,诚然阅读已经不仅是语文课要落实的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同样要肩负这一使命。统编教材选择的故事、诗歌、文选是为学生提供的好书推荐,利用教材中的“微阅读”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在课程中加入阅读材料的引领下,将材料阅读法引入教学过程拓展学生视野,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理解晦涩难懂的政治问题,扩大视野,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材料阅读法融入教学塑学生学科品格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培育学生品德的课程。就其内容特点来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文化人、以情育人。
部编教材中“阅读感悟”栏目一部分引入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榜样人物故事,如毛泽东、钱学森、雷锋、中国女排的故事在教材中生动呈现。学生阅读栏目中的这些故事,总是意犹未尽,因此我们以此为载体大量阅读榜样人物的人物传记,通过阅读收集不同“榜样”(伟人、古人、身边优秀人等)引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从而有所感悟,然后在课堂上、在课间休息中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分享达到思想碰撞,生成新的更具感召力的教学资源,每一次阅读每一次交流都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阅读材料中使学生崇尚、学习、模仿“傍样”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阅读感悟中有一则“热爱学习的毛泽东”(名人故事)。学生们大多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学习的诸多意义。但是很难理解“学习点亮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能增益他人、服務社会”这种层次和境界,不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的。因此推荐学生大量阅读名人学习的传记,使学生有所感悟。再如,“做更好的自己”中的阅读感悟“我就是我”(文选)。如果只阅读教材内容,就马上提问“读后感”就会缺乏应用性。推荐阅读《知更鸟女孩》让孩子们“做更好的自己”的意识得以培养,学科价值引领的要求得以落实。
教材还选取优秀经典古诗文,学生在阅读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引用《诗经卫风》中的《木瓜》。《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阅读这篇诗歌时,带领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共同赏析,引导学生感悟“回馈”对促进情感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打开了学生对诗歌吟诵的大门,以此激发学生吟诵经典的兴趣,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功能在于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引入时事政治材料分析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内涵和时效性。时事政治、以及学“习”重要讲话精神都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或解释说明,同时,九年级上册教材大量加入相关链接的栏目,说明政治术语,拓宽学生政治格局,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作者简介:王岩(1990.05--),女,单位: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