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澍
【摘要】目的:中药与西药在治疗疾病当中的优势不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当中,本次研究主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共有10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其中50例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西药治疗,实验组的50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控制,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后,血糖水平与传统西药治疗的患者相比,控制质量明显较高,并且在神经损害以及其他并发症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结论:良好的血糖控制质量是保证糖尿病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核心因素,也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本次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于神经系统损害亦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中西医结合能够使患者更大程度的受益。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并发症;神经系统损害
糖尿病在内分泌科以及老年医学科当中属于常见疾病和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改善,临床上见到的糖尿病患者大多为二型糖尿病,在西药治疗方案当中,主要应用胰岛素注射和药物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产生其他疾病发生风险增加,并发症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单纯用西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逐渐被临床所接受。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患者来院的时间在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之间,患者的诊断明确,不存在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其他器质性疾病等。患者的年龄在68±8岁之间,为了研究不同方案的效果,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均符合统计学比较的要求。本次研究内容患者及家属书面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应用常规西药进行干预,主要为控制血糖,给予营养脑细胞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控制血糖主要采用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两种手段,对于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症状均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用药。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用到的中药主要有:丹参/山药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加用地龙等营养神经的中药,针对高血压的患者,采用天麻等中药调节血压。同时采用针灸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主要有凤池/百会穴/合谷/曲池等穴位,对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具有积极作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次数和具体手段,两组患者的研究时间均为一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之后病情变化情况。[1]
1.3评价指标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当中,除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之外,还比较了NIHSS评分,NIHSS是一种判断神经刺痛损害程度的指标,神经功能与评分呈现反比例关系,NIHSS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说明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2]
2 结果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的血糖水平和NIHSS评分比较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用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和神经功能具有实际的效果。在傳统西药干预当中,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进行对血糖的干预,虽然应用较为广泛,对于病情控制难度较低的患者而言,效果尚可,但对于难治性的糖尿病患者或者长期用药的患者而言,血糖控制会受到胰岛素抵抗耐药性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患者虽然用药治疗,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仍然较高的问题。此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用药经验的不断积累,临床医师对于胰岛素以及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单纯采取西药治疗糖尿病的弊端日益凸显。中药大多具有作用温和效果,用药安全性相对较高的优势,在中医当中,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使方剂的使用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也是中药的应用价值所在。此外,中医还有针灸等技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的肢体活动障碍具有缓解作用,对于患者而言,有助于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减少对家庭成员造成的压力。但中医疗法存在起效慢的缺点,与西医的起效快的优点相结合,能够收获更为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对于改善神经功能,预防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3]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在血糖控制和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参考文献:
[1]周文锐,李琛,朱敏洁.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关联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04).
[2]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王国强,张星光,洛佩.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02).
[3]付立明,张荣珍.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2).